作為一代大師的貝多芬,受人敬仰。而世人對他的愛戴不僅僅是他在音樂上的極高造詣,而更是他那種精神。貝多芬的人生是苦樂交織的。
年輕時,他家中屢遭不幸。十七歲,她的母親因患病而死,使他萬分的悲傷,同時也讓他認為自己也患了病。接著他又因為父親酗酒而辭去父親在劇院的工作。
從此家的重擔便落在了他的肩上。二十六七歲的他,正處在大革命時期。他本人也更傾向共和。
并且,在這個時候,也正是他人生的一個高峰。他將自己的才華全部投入了創作之中,無私的幫著親友。前面也說了,他的人生是苦樂交織的,剛剛開始大興創作的他,又被耳聾所折磨著。
他幾乎悲傷的近乎崩潰。這些,在他給朋友的信中都有。而他當時音樂之中,也都流露著這悲傷的情緒。
貝多芬是有一個侄兒的,但這個侄兒并不給貝多芬省心。
不過貝多芬依舊謳歌“快樂”,他很久前就想寫《歡樂頌》了,但一直到他死去的前幾個月,他才完成這個心愿。那首《終曲》則體現了戰勝痛苦的笑意。他最后還是死了,他曾讓侄兒去找醫生,當然,這不能挽回什么。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他離去了。貝多芬——是受苦而不屈的人們最偉大最好的朋友。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他都會悄悄的來到。
并給我們留下一句簡明的座右銘:“惟其痛苦,才有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