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這個題目大家一定會有點疑惑吧!我也不例外。莫非作者葉文玲奶奶找到了長生不老的果子?再看看文章內容,原來這長生果是指——書。咦?書又不能長生不老,為什么這么說呢?讓我們帶著疑問去文中看個究竟吧!
作者少年時代最早的讀物是叫做“香煙人”的小畫片,是每盒香煙中的附贈物。作者小時候對這種畫片非常向往,而我們現在,書架上擺著那么多書,讀書卻總是由大人提醒的。作者那時就算大人不讓看,她也偷偷地看。漸漸地,作者就感到不過癮了,一本本連環畫能使她廢寢忘食、如癡如醉。而我呢,就是看漫畫,也達不到如此之境界。。。。。。慢慢地,就連這些連環畫也滿足不了作者了,她開始向小鎮的文化站"進攻",一開始在醉心的閱讀中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沒過幾個月,小圖書館的書籍差不多都借閱了。雖然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但仍然傾注了作者大量的情感,相比自己,看書隨心所欲,根本不思考,也沒放入情感。。。。。。不久,看書不求甚解的作者開始作筆記,這不僅擴展了想象力、鍛煉了記憶力、增強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寫作能力。
作者小時候,老師讓大家寫《秋天來了》,老師讀了范文后,所有的人都千篇一律,只有她別出心裁、與眾不同。這種“鮮味”是閱讀的饋贈:閱讀給予了她想象力,使文章中的句子更加生動、形象、活潑,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閱讀給予了作者獨特的視野,使人看了她的文字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再枯燥,百讀不厭;閱讀還給予了她語句優美、感受深刻,詞用得大膽新穎,句用得形象生動、活靈活現,有特殊的表現力。
有一次,老師讓他們寫《一件不愉快的事》。她寫著寫著,禁不住眼淚花花,再次得到了老師的好評。這一次,作者知道了寫作文要寫出真情實感,不可瞎編亂造。瞎編出來的東西虛情假意的,又怎么會感動自己呢?還有,寫作一開始離不開借鑒與模仿,但不是抄襲。當我們借鑒完后,應該將它背誦下來,并牢牢記在腦子里,這樣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以后不用再去翻找“歷史”,直接默下來就可以了!
書是人類的“長生果”,現在這個比喻,是不是顯得特別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