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受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一
梭羅是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愛默生的粉絲。1817—1862,美國南北戰爭前。《瓦爾登湖》是一本哲理散文,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曾經在瓦爾登湖湖畔自給自足生活了兩年,過著極簡生活,遠離城市和喧囂,寫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梭羅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梭羅一生都是廢奴主義者,對公民不服從的見解,代表作《公民不服從》影響了托爾斯泰、圣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闡述了研究環境史和生態學的發現和方法,對自然書寫的影響甚遠,也奠定了現代環境保護主義。
一生未婚,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覺與我們戶外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盡管梭羅學識和能力甩了我幾條街,但仍覺得本書并不難理解,因為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種至簡至真、回歸山林返璞歸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體會。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從容淡定,找到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彌留之際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生活過。現在人們的生活太放蕩不羈了,我們的生命消磨在瑣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簡單簡單再簡單,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載,而是承載著生活。
人類之所以想要一個家,想要一個溫暖的地方,首先是為了獲得身體的溫暖,然后才是情感的溫暖,他一生未婚,卻寫出了如此溫暖的語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還得面對它,繼續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詛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壞。哪怕再貧窮,你都要熱愛生活。無論在貧民窟或是富人區,陽光在窗戶上的反射都同樣閃亮,積雪同樣在早春融化。我覺得內心寧靜的人,無論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宮一樣,心境開朗,生活知足。
我愛獨處,我從來沒有發現比獨處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外出,到人們中間去時,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為孤獨。
如果一個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許是因為他聽到不同的鼓聲。讓他踏著他所聽到的音樂拍子走,不管節奏如何,或是有多遠。他能不能像一棵蘋果樹或—棵橡樹那樣快成熟,其實都無關緊要。他應該把他的春天轉變成夏天嗎?如果我們應該做的事條件尚不成熟,能用什么現實條件代替呢?
靈魂所需要的東西都是用不著錢來買的!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受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二
隨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讀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時間所限只閱讀了經濟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錄。讀來對于梭羅的初步印象是:一個超然物外,對于物質生活無所貪念,有點類似于陶淵明和阮籍的感覺。同時又是一個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蕩不羈,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于與世俗作對。同時又可以很純粹,真誠。
“我的鄰居視為好的那些東西,我靈魂深處卻相信大部分是壞的,要是我還對什么事感到后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規蹈矩了。是什么魔鬼迷住我的心竅,讓我的行為這么規矩?老年人,你可能會說出你能夠說出來的最聰明的話——你已經活了七十年了,也有過某種榮譽,可我卻聽到一個不可抗拒的聲音,要我不去遵循你所說的那一套。一代人放棄另一代人的事業,就像離開擱淺的船一樣。”
“我在這個星球上已經生活了約莫三十年,還從未聽到過我的長輩給我哪怕是只言片語有價值的或誠懇的忠告。他們從未告訴過我什么東西,也許無法告訴我什么中肯的東西。面前擺著的是生活,對我來說是一場在很大程度上未曾體驗過的實驗;盡管老一輩人對此有過切身的體驗,但于我并無助益。要是我擁有什么我自認為有價值的經驗的話,那我確信我的前輩導師們對此連提也沒有提過。”
上面兩段里,梭羅認為老一輩人的經驗對于我們后輩來說并無多大裨益,甚至是無用的。似乎有些絕對了。
確實,長輩也是有差別的,有的人年華老去,只是徒增了幾道皺紋罷了,素質和思想覺悟并未有所進步,卻倚老賣老,對年輕人指責呵斥,用自認為正確的經驗強加給年輕人,近乎專制地統領著下一輩的人生。
但我也覺得或許不能這么絕對,因為還是有很多長者、前輩的修為遠高于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比爾蓋茨、巴菲特、孔子、孟子的話就沒有一點道理和指導意義嗎?也許我們需要的是辨別正確與否的能力,并在人生閱歷的增長中去選擇和確立人生的信條,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為己所用。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受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閱讀了《瓦爾登湖》這本書,得到了啟發頗多,收獲了很多感悟,除了向大家推薦這本世界名著,同時也分享自己的心得。梭羅是一位哲學家,因此他的書籍往往不是簡單的寫故事這么簡單,即便是像瓦爾登湖這樣的散文集,也是充滿了人生和反思,讓我們產生哲學上的思索。
在書中的《經濟篇》中,梭羅與附近的農民們生活在一起,他通過這段時間的交往,了解到了他們的生活狀況,與富人的生活生產了巨大的發叉,底層人民的生活非常艱難,當他們還在為謀求生計而兢兢業業的工作時,富人們卻是驕奢淫逸的另一番姿態,這樣強烈的對比讓梭羅感到非常不公平,認為奢侈的生活方式阻礙了人民的共同利益,有礙于社會的發展進程。
在書中的《閱讀》一篇中,梭羅闡述了自己對讀書的思考和心得,而讀書是人類共同的話題。他認為讀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可以把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有助于自己的生活,讓人生有了厚度。如今,我們也面臨著教育的思考,為什么核心的技術和優秀的創新都來自于西方國家,同樣是非常重視教育,我們泱泱大國卻沒有核心競爭力?
讀了瓦爾登湖,也讓我體會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其實并不是直接用金錢就可以買到的,因為這是一種精神狀態,并不是物質的,只是間接地輔助。而勞動才是獲得幸福的本源和根本,梭羅在《種豆》一篇中,親自種地,收獲豆子再賣出,從這樣的生活體驗中,他揭示了幸福和快樂的本質!
以后我要做一個愛勞動、愛學習的人,讓自己獲得幸福!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受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四
在某種程度上說,《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于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
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以及獵狐犬等的描述,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能夠說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梭羅在本書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群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后不僅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梭羅在書中談天說地和縱古覽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評與推薦,其資料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態環境、學校、農貿漁獵等。梭羅諸些舉動和言論,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當今中國,到處能夠見到人們侵犯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且不論生態物種,就說樹吧!
樹,是我們人類最先的寄托,在樹上吃住行,樹為我們人類帶給了最根本的家園;樹能如此,那些其它動植物呢?我想它們生態作用必須也很巨大。那人類還要肆無忌憚的去破壞、殺害們呢?
自然給予人類那么多,人類當予,來感恩這地球上最偉大的母親!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受 瓦爾登湖讀后感篇五
看過很多人評《瓦爾登湖》,也看過很多關于他的評論,這里,說說我的看法。
初生階段,人性如火。這時候很難看的下去。關于那種出世般,萬物坦然的態度,無法理會。
其實這是一大幸。因為性未堅,這種無為的境界很容易消磨意志,而產生蝴蝶效應。所以,暫時或永久放下,也不失為最佳選擇。
接著,經歷了磨煉、磨難,懂得了一些,腦海中會偶然出現一些思想,一些片段,它極盡符合此種意境,而偶然中,你遇到了這樣一本書,奉若珍寶。
撇開所有的處世哲學,學習此道,但是最終會發現,它太單純了,單純的讓人厭惡出現的哪怕一絲黑暗,而結果可能是一個個屈原。
最后的那一階段。
所有的東西存在的基礎是活著,也就是生命形式存在著。無論何種道理或禪機,沒有了人這種有靈魂的載體,都是夢幻泡影。
所以,這個階段是真正的吸取各家精華,是真正的熔煉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不同于弄虛作假,而是他已經有了不同的“自己”,他能適應任何的時間和空間,簡單說,就是“圣人”。
所以呢,讀與不讀,都不是對錯。
人人皆圣,人人看人皆圣。
上一篇:《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