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梁實秋讀后感4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雅舍梁實秋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1
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于讀梁實秋的《雅舍》有感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工作之余、閑暇之時,讀點書,寫點字,別有一番情趣,也算沒有枉度時光。我的書架上經常擺幾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名人傳記、歷史小說、雜文趣事、唐詩宋詞之類。不知何時梁實秋的散文,也跑到書架上來湊熱鬧,也許是被魯迅罵得無處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飽眼福,一睹大家的風范。說來,敢和魯迅對陣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簡單,文章寫的樸實無華,既無嘩眾取寵之意,又無刀削斧斫之痕;諷刺詼諧、妙趣橫生,家常小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觀察人物是那么細致,闡述觀點是那么獨到,引經據典不雅于魯迅,真可謂是博學多才。
他的《雅舍》讓我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請看他的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如此說來,還不如劉禹錫的"陋室"。說梁先生不簡單,還因為,就憑寄居在這雅舍幾日,竟然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無處尋覓雅舍了,難怪很多人住在舒適的高樓大廈里,寫不出好的文章來,是因為再也沒有雅舍那樣"好"的環境了。雖然,我也有意識想多讀點好的文章、好的散文,來補充點先天不足的文學素養,遺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處所,怪哉?說怪,是因為自己曾幾何時,自嘆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寫作的興趣。那時,幾點熱血,幾點激情,怦然心動,理想憧憧,大有作為之勢,參加過"春風"函授文學講作學習班,學過作詩、寫文章,但是,嘆息沒有舒適的書房,感慨沒有像樣的書桌,甚至,沒有臺燈都能成為放棄的理由,還時時告誡自己,將來有了!一定能寫出幾部,不,幾篇、幾首像樣的文章、小詩。后來,一切都有了,又沒有時間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過,人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時間有了,臺燈、書桌,甚至書柜都有了,可稱得上書房了吧!為什么單單又沒有了雅舍呢?真是見怪不怪。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2
大凡世間之物,多數都可冠以“雅”字,至少這在文本上是數見不鮮的。但此雅非真雅也。一處風景,一件器物,被涂抹得濃艷之至便趨向平庸,外在的裝飾固然有幾分意義,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難稱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處,但梁實秋筆下的雅舍,卻是僅此一家的'絕景。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畢業后,才偶然在書架上欹斜的書堆里觸及,初讀便有文言之味,二讀尚有入俗之氣,三讀始覺淡雅之風。在雅舍中尋雅委實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筆,如此飄搖的現狀能描繪成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于其簡陋。篦墻不固,門窗不嚴,風雨不避,寒暑不擋,夜有鼠子作亂,空有群蚊為害,這興許是雅舍最鮮明的特色。依山勢而鋪,隨坡而起,房間雖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書房飯廳分置上下兩處,往來奔走爬坡之勞,足以讓人將“自然”二字了然于胸。而最具體的表現物,當屬屋內陳設,徒有一幾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寫之用,其余的,各處凈無纖塵,四壁之內均無他物點飾,格局卻不單調,依先生所言,“喜歡翻新布置”,如此一來,人屋看似從俗,其實具有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之靜,恐怕難得一回,戶壁多隙,鄰里間已可“互通聲息”。唯有華月輪空,興闌人散之時,雅舍才初顯寧靜安詳的真面,清光篩灑,陰影斑斕,幽絕之時,亦為思鄉之時,是乎月光“逼進窗來,助我凄涼”。悄然播灑的無奈,猶似一夜難卻。那破頂而注的大雨來曾使人懊惱,而那皎潔的明月卻教人隱生閑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于其樸實,雖然初讀《雅舍》,總覺得有不少難懂的奇字,涵義也未必如現在的諸多文章那樣一目了然,但我們要贊它樸實。一如第二節對于雅舍周邊環境的描寫,一個“糞坑”擱在那里總覺得特別礙眼,再往后看,鄰人的脫皮鞋聲亦可順著窗隙“蕩漾而來”,那景象快教人無可想象了,簡直近乎悲慘,真的是“隨想隨寫”。但漸而漸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覺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筆直的文字,其實是樸實的另類體現,不單是行文的樸實,亦是種為人的樸實,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華麗與否,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這種樸實,深層次的便是種豁達,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達。種種常人所見的不幸,據作者所言俱成了從現實中汲取的樂趣。人亦傷別,我亦傷別,到頭來揀得了一身困惑,卻不如看透人似寄,尚且活得明白。
讀書時,注意到雅舍一詞始終為引號所縛,也不知是先生特引還是自嘲。當然,我更傾向于前者。所以在這里,我將雅舍外的引號悉數除去,雅舍便是雅舍,自然之雅,方為至雅。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3
最近中我有幸閱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筆、優雅的語調所吸引。幾個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邊享受冬日的溫暖的陽光,一邊品味《雅舍》的悠閑,可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有個學者曾經說過:““五四”以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現代散文,大致可分為兩代流派。一派繼承“載道”的傳統,直面現實而發出進擊的純響,如魯迅所言“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同時也不斷錘煉散文的藝術;一派延伸“言志”的脈絡,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書寫“美文”,融人生思辯、處世智慧和脫俗情調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地顯現生命氣象和人生百態。這兩派散文各有側重、異質同構、互補共榮,合而為一道現代散文亮麗多姿的風景。”梁實秋的散文當屬后者。
綜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無論是記敘個人經歷、民俗風情、還是回憶親朋師友,雅趣苦事;無論是紀游、雜感、札記,還是小品、隨筆,都體現了“以理節情的心態、恬靜安詳的心境與平和沖淡的心氣”。梁實秋的散文,其精神資源來自西人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梁實秋曾自述:“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大概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又說:“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學影響不少,但是在文學方面如何遣詞造句等等是中國文學影響……”
梁實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歷史上的梁實秋霸才橫溢:五四大潮,演講鼓吹;八年清華,三趕校長;辯駁問難,拳打周作人,腳踢吳稚暉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辯論中說,“我梁實秋是把文學當做獻身的事業的,凡是以正當的態度研究文學的都引為同志。文藝里有主義的不同,沒有偏僻的黨見。梁實秋生就的一身硬骨頭,不怕嘲罵,不避嫌疑,不惜費紙費筆費精神!……”好一個“一身硬骨”!梁實秋后來和魯迅論戰,無疑便是這身傲骨的自照。與魯迅交手,是梁實秋第一大敗著,兩雄相撲,傲骨對傲骨,此時便要看大勢所趨了。梁實秋最終被魯迅釘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恥辱柱,終其一生都掙扎不脫。
雅舍小品動筆于1939年。所謂“雅舍”,指的是梁實秋在重慶郊區,一處叫北灣的農村,置下的幾間平房。他在那兒一直住到1948年,其間寫作的散文隨筆,統統以舍為名。1949年赴臺,地點變化了,而情志不變,他把閑常寫作的部分散文、小品、雜感、札記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4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總惹來無奈一笑。看得出來作者對于國學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讀《雅舍》并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許多,其中有問題,還有許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齡寫,按職業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基本表達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藝術,什么歌劇,古典音樂會后,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么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么,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系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著,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
至于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干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寫了出來。至于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于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上一篇:張愛玲金鎖記讀后感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