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鄉土中國的讀后感篇一
我也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不懂得反抗的我們總是在無理的矛盾中先約束自己,再用謙讓解決矛盾。費孝通先生給了我明確的解釋: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于我們祖輩的順應,這種順應是骨子里的含蓄和人情味。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私人關系就是效率的替代品,人與人之間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干沒有實際目的的事,或者說遲遲不進入話題的最終目的,開門見山的中國效率倒是頗為稀少。
中國的文化,穩中求勝,安于現狀,儒學中的謙讓禮儀讓一個民族從此烙上了“圣人”的人格取向,君子之道由古至今,皆為文人雅圣所向。鄉土不易變的特點使得這種烙印頑固恒久,就這樣一代代順延下來。
在當代中國的鄉土社會,這種熟悉感和不變性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因社會變遷、移風易俗、生活節奏加快而催生的焦慮和被動陌生,鄉土社會中那淳樸的民風正在改變,鄉村的變遷,城市的發展,新的元素在融入且占領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新元素的融入后將“生于斯,死于斯”的終老是鄉思想割裂,落葉歸根對現代社會即將成為一個難以實現的念想,對于契約,人們再也沒有“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然而,一個民風如黃土般淳樸敦厚的國家,無論社會怎樣更替,這個自身帶有幾分“土氣”的國家不變,那個含蓄,面對問題首先想到“克己”的傳統在中國人的骨中烙印,傳承至今。
鄉土中國的讀后感篇二
抱著對費孝通先生無比崇拜的敬意,我借來他寫作的《鄉土中國》一書,準備仔細閱讀一下。
在“再論文字下鄉”這一篇章中,費孝通先生接著說明文字在時間阻隔的情況下有說明不同,對于這一篇章,我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在此也多說不了。模模糊糊只知道在這個篇章所講的文字下鄉跟文化、詞、語言、記憶等有關聯,我說不清。
在“家族”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說起,他認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這社群所包括的人數上,而是在結構上。”接著,他說到了“家族”,啊認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數量上、在大小上。”還有,他說到,“氏族是一個事業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部落。氏族和部落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我們的家也正是這樣。”“在西洋家庭團體中夫婦是主軸,但我們家庭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夫婦成了配軸。女子有‘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在“無為政治“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論述了兩種不同權力: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它們產生的緣由和表現。所謂橫暴權力就是上級利用自己的權力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而所謂的同意權力就是個人得服從大眾的安排做事。由于一方的某種權力過剩引誘了另一方來爭取就產生了橫暴權力。如廣西瑤山常見漢人侵占瑤人的土地,卻并不征服瑤人來做奴隸,是由于漢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而在天高皇帝遠的鄉下,大多事情都是通過同意權力解決的。
在“從欲望到需要”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在鄉土社會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現代社會中欲望并不能作為人們的行為的指導了,發生‘需要’,因之有‘計劃’”。他認為人的計劃是不自覺的,欲望產生了“要”,為了滿足“要”,人的行為就由欲望控制了,當人的行為變成自覺的,那就是需要了,這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費孝通先生說:“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這句話很經典,在此我想表達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到此,我已經把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鄉土中國》大概的看了一遍,并從每個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費孝通先生的原話,加上我的個人觀點和想法。通觀全書,我認為費孝通先生是一個搞文學很謙遜的人,這從他在“后記“里說自己寫作這本《鄉土中國》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了”可以看出。還有,我認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師益友,他寫作的文章多用熟語,時常把自己和農村聯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也作為農村孩子的我,讀起他的書來感覺相當親切,作為一個著名的文人,他沒有絲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認為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也是讓我感到相當佩服的。
鄉土中國的讀后感篇三
今天看完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記錄一下讀后感。
從王小波的雜文集知道了費孝通,依稀記得有篇論述農村同性戀研究的文章,引入費孝通關于農村社會的研究結論,作為佐證,不知道為何就一直記得這個作者和這本書。正好在找書看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本書,一共也就一百來頁,看起來毫無壓力,于是帶著好奇,開始了。
我看書的習慣就是必須從頭看到尾,前文,目錄,正文,后記,必須全部讀過才算是安心,這樣的好處是從前文,后記中可看到寫書的一些背景,更有助于理解書本,壞處就是會效率低些,但是我覺得一本值得看的書,前文后記也是非常值得了解的。看書最重要的是先看目錄,對于作者如何論述有一個框架的了解,就像是勾勒出了樹干和樹枝的輪廓,看的過程中將一些點作為葉子,點綴在樹上。初看目錄,可能因為對論述主題的生疏,無法全然明白和記住結構,沒有關系,看的過程中,讀完幾章后再回頭看就會覺得清晰,讀完全書再看一遍,如果脈絡已深深印入了你的腦海,說明書已經融入了你的記憶,倘若對于某個章節還能有更生動細節的回憶,那就是你和這本書的緣分所在了。
分享了自己看書的一點心得,回到鄉土中國這本書。首先,這本書主要論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征,成因,演化等。鄉土社會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農村社會。這本書的妙處在于語言平實,邏輯清晰,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從土地,到人和土地的固定連接,到人形成家庭,形成社會,讓你讀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鄉土社會的特點,進而通過這個切入點,了解中國社會的特點,以及和西方社會的區別。做產品講究dont make me think,這本書也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它的內容是值得我們思考,尋味的,而它的論述過程很自然,讓你省去了諸如考慮這句話啥意思,這篇和上篇啥關系的總結,驗證的過程,會有非常順暢的閱讀體驗,絲毫不費力的跟著作者去思考社會學,這樣本來會特別讓人難以理解的科學。
看完后記,了解到作者的人生可謂命途多舛。在和妻子一起下鄉調研過程中,妻子不幸意外去世。wen ge被打壓,失去了研究生涯的黃金時期。鄉土中國產生于這個中斷之前。通過這本書,和這樣一個社會學研究者相遇,和這樣深入淺出的,樸實無華,邏輯嚴謹的文字相遇,是一件幸事,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厚積薄發,大道至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