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地道的南京人,對家鄉的歷史了解無非鑒于書本;
爺爺是一名北方人,卻親身從一段歷史走來。
爺爺生于1936年家里是地主成分,雖然爺爺有五子,日子過的倒也不算難過。這為老人尤為偏愛長子與次子,先后送去學堂讀書,又將次子和四子送到老大老五身邊當個“伴讀”。唯有老三留在家中幫忙耕地種地。恰巧爺爺的父親便是這位老三。
又過了些年河北鬧了災荒,爺爺一家便向南逃去,途中,他的父親因長年勞苦而禁不起奔波,去世了。他的母親攜著他與尚為年幼的兩個弟妹,毅然進了南京城落腳。
爺爺邁過曾有日軍駐扎的中華門,在曾是荒地的清涼山讀過小學,也擔負自己是長子的責任,起早貪黑賣過燒餅之類的小食品。
這一歇,便是半個世紀過去。
每每億及自己年輕時期,爺爺總是滿臉平靜,提及少年時期竟還會掛絲微笑。
用一口地道的吳家口音,他說他活了這么久,人生五味也幾乎都嘗過了,或許前半段日子是不太好過,但如今早已穩定,看著自己的后代們能隨社會的發展好好學習,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總覺的這一遭人生是沒白走的。
他也自嘲,自己肚里的墨水很少但二十歲就進了新華書店做印刷,一直干到六十余歲退休,也多少受到書香墨染,起碼知道近些年來生活的巨大變化與發展。雖然自己不能做什么,但能保證自己遵紀守法,明禮誠信,這一點還是可以做到的
05年第十屆全運會在南京舉辦,很多環境得到改善。
14年,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南京舉辦,我們更是努力坐著自身素質提高和環境的改善。
爺爺說這是兩件大事,是國際性的,是歷史性的,他還說,我都一把老骨頭了,聽聽這事都覺的興奮,兩年后正是你們這些十幾歲孩子展現的時候啊!
或許是受到爺爺的感染,我也從一開始的模糊感漸漸的轉為明了,暗暗的為自己樹了個目標,即便能在運動場上出現,即便自己并非會場志愿者,也要在能及范圍里去做好禮儀形象。大家的心都一樣的身上的責任是相同的這座古城已經開始更新時代面貌,與法同行,與愛同行四射的陽光終將蓬勃生機灼熱的希望遍及每個角落,
我們都在這里,牽情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