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建造好的心境,是否會由于環境的變遷,一瞬間,崩塌?
我想做一個美麗的人,不一定在水一方,但心中要不乏美麗。
——題記
往往,每一次鳥鳴讓我頓然開朗,每一輪明月似乎會令我心生夏花,每一片綠茵教我心靜,而天空的每一處陰翳使我沉悶。環境,是我們一生寓形所在,逃不掉也甩不下。心境抑或是周遭在心間的投影,如果身處伊甸園,心中自然極樂;如果陷于滂沱大雨之中,心里的伊甸或許倒塌。總之,環境與心境是人存活于世的兩個寄托,一個外化,一個內在,而外化對內在的作用不可否認。這就像蘋果樹根植的土壤會影響到果籽的飽滿一樣。
人們常說,內在美決定一個人的氣質。內在的心境亦重要。
一顆愉悅的心看灰白的天空也會覺得是一幕即將拉開的好戲;一顆抑郁的心,即使是有明亮的陽光找來,也會覺得陽光太薄,穿透了心。詩文中的寓情于景也正是這個道理。這并不能被否定,一位藝術創造的過程往往體現的就是心境對環境的作用。
讀每一幅梵高的畫都像是在讀一個生命,因為畫中的境有環境亦有心境;品每一首李太白的詩都不自覺地受其境的感染,因為心境塑造了詩,詩才感染我們。
一個好的心境,一片心靈的凈土,對環境起到的是美化作用,這種心境甚至會沖破環境的限制,自由且隨性。
因此,我們看到的偉大的人,即使身處環境無法選擇,心境卻能自由建造;即使環境變化,之前建造好的宏圖壯志仍未酬。其實,偉人做到的只不過是把心境建在理想之中,因而對理想的追求就會使心境更為堅固。陶潛質性自然,“曖曖遠人村”中有他的顯閑適淡遠。而他對于自然的追求便使得他總是淡泊,“樂夫天命復奚疑”!
可是,偉人畢竟少有。生活的艱難、成長的煩惱、現世的困惑常常使人的心中掀起萬丈狂瀾。心境像一棟棟廢墟上的危樓,經不起風吹雨打,天空始終低壓。無意,這樣的心境不可能指引我們美好德生活,于是我想:
我們不必偉大,但要美麗,心境之美。
上一篇:那些年,我們身邊的初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