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或許有人會說,感恩不一定是孝,可仔細想想,難道不是如此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向老師感恩難道不是孝嗎。“再生父母”指的難道不是在絕境中幫助你的人嗎。“長兄為父,老嫂比母”不正是一直照顧你的親友嗎?可見,孝道,乃是感恩中最重要的一環。百善以孝為先。孝道,乃人之本性。懂得感恩,方能立世于人。香九齡,便能溫席,可放眼當今,莫說九歲小兒,怕是那些經過所謂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乃至“成功人士”,也沒幾個能做到替父母溫席,一個連向父母感恩都做不到的人,怎可謂成功?說道感恩,第一個想起的乃孝。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或許,在今日,許多人會對此話嗤之以鼻,然,孔子作為萬世之師,他的話怎會毫無道理。
試想,一個人父親活著時他的志向與其父相悖,而他父親死了后,,他對于其父之道立即改變,這種人難道可稱孝嗎?正是古人的雅言經典,將文化傳承下來,中華五千年的底蘊,難道不是世人都應當學習的嗎?三字經作為古人的啟蒙讀物,在書中有“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一句難道不是教育孩子為感恩乃人之本,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么?圣人孔子也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句話如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感恩之路,驚醒了許多迷茫的路人。
人若不孝,親戚畔之,世人棄之,□人恨,不為過也。感恩,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家人想要的不多,僅一句“我愛你”便能讓他們熱淚盈眶、感到幸福,可試問,向家人說過“我愛你”的人又有多少呢?感恩,不止要說,更要用行動表達。我們自稱泱泱大國,我們論孝之道早在5000年前便有了,我們常說感恩,可就連唯一的母親節和父親節都是從外國流傳來的。或許你會說我們感恩,不需要特定節日,感恩是從生活中的細節中才能反映。
那么我再問,每天為父母捶背倒茶的人有幾?曾親自幫父母洗過腳的人有幾?在父母不適時照顧問候的人有幾?一起閉上眼,回憶親朋好友為你做的一切。每一次看似平淡的關心,每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每一個充滿關切的眼神。那一點一滴,平淡如水,卻最能溫暖人心。面對如此親情,有誰的心能不顫抖呢?倘若愛,變了質便只剩下空洞的物質倘若關心,沒了真心千言萬語也是空談倘若感恩,只為心安那便一點都不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