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的語煙是美麗的,可最終會被驕陽蒸融;絢麗的煙火是美麗的,可最終會消逝在茫茫夜空中;青春的少女是美麗的,可最終要被老態龍鐘所取代。
任何華麗的外表終有頹廢的一天,而美麗善良的心靈卻會永美于世間。
5.12地震中,我親眼看見一位年邁的老人緩緩移動著步子來到捐款箱前,一雙松樹皮似的手顫抖著毫不猶豫地將一把零錢放進捐款箱中。據說他是個無兒無女,吃低保的老人。他的感人的形象永遠定格在美麗的歷史畫卷中。
又一次,一位婦女抱著一個嬰兒沿街乞討,破舊的衣服和憔悴的面龐,使路人紛紛向她投向同情的眼光,不少人都給了她一些零錢。最使我感動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挑著兩只菜籃,走到她面前,放下擔子,從口袋中掏出一大把疊得整整齊齊的零錢,放在婦女面前。微笑著說:“我今天就賣了這十幾塊錢,你全拿去,給孩子買點吃的吧。”他陀著背,離去的背影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同時,我也看見一些衣著華麗,舉止高雅的人,視而不見,分文不舍。他們比起這兩位平凡的老人是多么令人不齒,令人厭惡,美與丑是何等的分明。
雖然只是很少的錢,卻能體現他們金子般的心靈;雖然只是很平凡的人,卻能在此體現心靈的高尚,體現善良的美麗;雖然只是很普通的背影,卻能使人感動萬分,使人感受善良的溫暖;雖然只是一雙顫抖的長滿皺紋的手,卻使人們覺得他跟董存瑞舉炸藥包的手一樣偉大,跟救苦救難觀世音的手一樣美麗。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天生麗質,固然值得慶幸,能通過美容修飾,穿著打扮,增添風采艷麗也無可厚非。人們對美的追求自古自今從不懈怠。然而,真正感人的美,永恒的美在哪里呢?
有哲人說:“外表只能反射美麗,卻不能增加美麗。”莎士比亞說:“玫瑰是美麗的,但更美麗的還是它的芬芳。”柏拉圖說:“善即是美。”羅曼?羅蘭說:“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兩位老人的言行不是用鐵的事實證明了“人因善良而美麗”,“美因無私奉獻即生輝、美因博大仁愛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