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初的時候,有一個叫宋濂的文學家,詩人。
在小時候他十分好學,但是由于家里很窮就沒有辦法去買書來讀。于是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借書,然后把借來的書親自重新抄在一張紙上,再按時歸還給別人。冬天的時候,天氣十分寒冷,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而宋濂卻堅持的抄書。有時,連硯臺里的墨都凍成冰了,他的母親則端來熱水,把熱水倒進硯里,使它溶解。宋濂的母親十分關心宋濂,當宋濂全身都凍僵時,母親則找來棉被給宋濂披上,怕他凍著。夏天的時候,天氣十分炎熱,蚊蟲又多,宋濂還是堅持的抄寫,有時把他的手都咬腫了,可宋濂毫不在乎。而母親卻在旁邊為他把扇,母親的愛,讓宋濂更加勤奮的學習,抄完后,就小步加快跑地送去,生怕超過了約定的期限。由于他十分堅守信約,因此有許多人家都愿意把書借給他,他就更勤奮地閱讀,每天早起晚睡,宋濂的母親十分擔心他吃不消,但宋濂只是一笑了之。于是他廣泛地閱讀到各種各樣的書,知識也就更多了。
到了成年時,宋濂就更加仰慕圣人賢士的學說。但是又擔心沒有大師,名人和自己交流,在這時,他每天跑到很遠的地方,專心的去跟有名望的前輩請教。前輩的弟子很多,擠滿了房間,先生十分嚴厲,宋濂畢恭畢敬。提出問題并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來請教。先生有時訓斥,但宋濂并沒畏縮,而是表現得更恭敬、態度更好。有時等到先生高興時,先生便更具體的給他講道理,這讓宋濂受益匪淺,獲得了更多的知識。
但宋濂并不滿足于現狀,于是他去拜師。在拜師途中,他遇到了嚴酷的條件,身上又背著許多的東西。大雪像鵝毛一樣的下著,北風像猛獸一樣迎面撲來。宋濂踩在一尺深地雪中,艱難的行走著。一次宋濂由于冷得昏倒了,被一位好心的人家收留,當他補充完體力后,謝過老人便又上路了。經過了艱難的經歷,讓宋濂更加堅強。
到了校舍,他四肢都僵硬了,不能動彈,學舍的傭人端來熱水給他洗,用棉被給他披上。宋濂才慢慢暖和起來。他寄居在旅店,主人每天只給他兩頓飯吃,但宋濂并沒有和別的同學比,依舊很滿足。和宋濂同宿舍的學生都穿著富貴,像神仙一般,而他卻穿著酵素,沒有羨慕的意思。因為宋濂他心里有快樂的事,就是讀書。
正是由于宋濂的勤奮,不怕苦,不愛慕虛榮的品格,才使宋濂有了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