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讀過匆匆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這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之一。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也有著同樣的感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易被人疏忽而又最令人重視的,就是時間。有人問,時間是什么?時間就是爺爺奶奶頭上的銀發;時間就是爸爸媽媽額頭上的皺紋;時間就是樹上那一圈圈的年輪;時間就是流星在天空中閃過的那一瞬間。
中國有句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成功非僥幸,學生在學習階段,應好好地愛惜時間,勤奮讀書,不可貪懶。切勿日復一日,荒廢學業。清朝錢鶴灘指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短短的幾句詩,是先輩千折百曲、歷經磨難的生活體驗的結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勤學佳話。現在我們條件優越了,不是更得應珍惜今天、抓緊今天的分分秒秒嗎?
相反,對有些人來說,時間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歷,撕了這張,還有下一張,撕完了這一本,還有下一本,卻不知道在潔白如雪的日歷上留下自己辛勤奮斗的汗水和學習、工作的收獲。那樣,他們從初懂生活到長眠地下,都是在閑散和觀望、等待之中度過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過,那么消逝的歲月將如一場凄涼的悲劇,留在個人生命史上的回憶,也將拌和著悔恨、痛惜和哀傷的淚水……
莎士比亞說:“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拋棄他。”我說:拋棄今天的人,今天也會拋棄他,而被今天拋棄的人,他也就沒有了明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嗎?我從明天開始勤奮學習。今天,不就是區區的24小時嗎?我從明天開始認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1/365嗎?我從明天開始學習。--有些人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朋友,我決不懷疑你的真誠,但為什么把要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從明天開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變成了今天,而每個今天之后都有無窮無盡的明天。那么,你的決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變為行動,變為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