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記憶時間是3秒,3秒之后對它來說,這又是一個新世界。而人的記憶時間,是一生。造物主賦予人類如此能力,無非是想人們用一生去銘記一些東西,用一生時間來感悟吧!
——題記
我出生于20世紀(jì)90年代中期,對那些早得連我爸都還沒變成細(xì)胞的事我一向都不感興趣。毛澤東是誰,周恩來是誰,都只是自己對著課本模模糊糊的勾畫出來的印象。不是我不想感恩,而是我根本沒有太多的記憶去感恩。新中國60周年的大日子漸漸來臨,看著老一輩和再老一輩越來越激動的的樣子,我心里不禁默念:“有必要這樣嗎?”
時間,就真的能夠抹去一切,甚至把人們對祖國的熱情也沖淡嗎?
祖父肚子里裝的故事總能讓我高興乃至激動。祖父童年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太吸引我了
那是一種浪漫的,讓人激動的,帶著一層不可言喻的色彩的故事,祖父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一個大雜院里生活著五六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極其融洽,雖然物質(zhì)生活十分匱乏,但人們都樂在其中。這些都是故事發(fā)生的前提,真正吸引我的是祖父在那戰(zhàn)爭時代的記憶。祖父從沒參過軍,自然不是什么軍人,但他小的時候正值解放戰(zhàn)爭時期。祖父曾有多少個夜晚無法入眠,和小伙伴們縮在一起,躲在紅十字會花的保護(hù)圈內(nèi),隔著一個山頭看國共雙方打得不可開交。那可是真正的槍林彈雨啊。雖然隔過一個山頭,但那突然爆炸的手**所發(fā)出的火光比映在膠片上的黑白回憶讓人激動多了。
父親小時候生活在計劃經(jīng)濟(jì)年代,那個物質(zhì)奇缺的年代,買什么都要有計劃,隨便買點(diǎn)東西都要票,即使比祖父時少了戰(zhàn)亂的困擾,沒有各種各樣的物質(zhì)的時代也是很難熬的。那個時期,電視是十足的奢侈品,電視臺也只有寥寥幾個,可只要一家有電視,街坊四鄰就會一齊擠在哪電視前,看的不是節(jié)目,更多的是濃濃的人情。除了看電視,對父母小時候更讓他們激動的就是看電影了。一支電影隊,幾個大隊來回走。輪不上本村的,就算走上幾里路也要到鄰村看。已受到消息,說鄰村有電影看,飯也不吃就跑過去,結(jié)果上當(dāng)受騙,又是哪個調(diào)皮鬼的杰作,回來的一路上又累又餓,又好氣又好笑。這就是我父親的時代。
到我,什么都有的,什么都不缺。同樣是記憶,三代人就有三種不同的印象,
三代人用三段不相同的記憶見證著同一個國家的慢慢發(fā)展。60年的歲月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駕車駛過的,而是在泥濘中一步一個腳印挨過來的。因此,這些,都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銘記,用一生的時間去感悟,回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