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斷流、水井干涸、農田龜裂……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導致我國西南五省遭遇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難得一遇的巨大旱災,而且,旱情還在不斷加重,2000萬、3000萬、5000萬……越來越多的當地民眾出現飲水困難,中國政府正在舉全國之力與旱情做艱苦斗爭。
是什么讓祖國母親傷痕累累?是我們,是任性的我們,在恣意傷害著她!
終于,有志之士認清了這一點。于是,在哥本哈根的氣候大會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低碳。顧名思義,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一呼百應,頃刻之間,全世界不約而同地擁有了一個目標——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老師也趁熱打鐵,不斷為我們灌輸有關低碳的知識。大家這才恍然大悟。當然,心動不如行動,節省每一度電、每一張紙、每一滴水……為了地球母親,為了我們自己,大家熱情高漲,努力從我做起。想想昔日我們的所作所為呢?唉,真是悔不當初!空無一人的教室里,耀眼的燈光照亮了每個角落;一包包紙巾、一摞摞草稿本赫然躺在我們的書包里;熱鬧的水龍頭前,水流永不知疲倦地從我們的指縫間嘩嘩淌過。
就說那一次吧,讓我現在想起便忍不住責備自己。那天早上,老師剛講過低碳生活的重要,可我卻不以為然,并沒有將老師的話放在心上。晚上放學前,老師又再三叮囑離電源近的同學關掉一切電源。按理說,老師已夠盡心盡職了,可直至離開教室,坐在飲水機前的我都沒有將電源關掉。現在想來,當時自己的意識里一定缺乏那根繃緊的弦吧。第二天早上,老師又談起了“低碳”這個話題。我情不自禁地回過頭去:飲水機的電源怎么關了?再看看老師,她若有所思地望著我,似乎在提醒我。頓時,我如夢初醒,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我,我的伙伴們,我們的環保意識竟是如此的淡漠,我真的為此而愧疚。不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從那以后,我的思想轉變了,行為舉止更是改變了許多。我開始有意識地節水、節紙、節電……我的伙伴們也是如此。也許,我們這些90后的孩子不能為“低碳”做很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我們可以將節能減耗落實于點滴生活細節中。我堅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去做,時時處處關注“低碳”,就會化“簡單”為“不簡單”,就會留住屬于校園的那份美麗與和諧!
校園的天更藍了,樹更壯了,草更綠了,隊旗更艷了……我憧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