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米真能‘吃’水”。姥姥邊做飯,邊對家人說。我聽后,心里立刻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米飯怎么能“吃”水呀?它又沒長嘴,再說,它只不過是一個個······不,不如說是一小粒,一小粒的米罷了。如果它真是長了嘴的話,那就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吧。
于是,我找來了一粒已經煮熟了的米粒和姥爺的放大鏡,利用左眼和右眼輪流觀察。這個米粒的邊是非常粘手的,所以,我好不容易才把它從手上弄下來,放在桌子上。我先用左眼觀察。發現米粒的左側有一些紋路,好像叢林中剛下過雨后,留下的印紋。我又換右眼觀察。發現右側的跟左側的紋路只是顛倒了前后,可大體上,卻是一模一樣的。哦!難道一個比螞蟻還小的小小的米粒就解不開它的謎嗎?
沒辦法,我只好去找姥姥問個明白,并把我所想的,都說了出來。姥姥呵呵笑著,摸摸我的腦袋,說道:“你呀,就是問題多!其實我是說,你姥爺這次買的大米太硬了,如果要想好吃,就必須得比平時煮飯時多放些水才行,要不,吃起來會很硬,當然,也不香了。‘吃’水的意思就是咱們淘米的時候,放了很多水,這不,你也看見了,水都沒了,一點點都沒了,不還是說明米‘吃’水了嗎?”我聽了姥姥的話,也呵呵地笑了起來。
今天的收獲真不少,看來生活中的學問還真是大著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