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個很奇怪的東西。仿佛是一根橡皮筋,總在被拉長又被縮短。左右它長短的,就是人的心靈。
我們常有這種感覺,在燈紅酒綠的歌廳,或在旅游途中觀賞風景,心情愉悅,總想一把抓住時間的尾巴,讓它定格讓它停留。然而,它卻偏偏加快腳步,從我們的指間悄悄溜走。還讓我們茫然不知,一夜或者一天,仿佛只在一首歌、一杯酒、一個游戲后就消失。“哦,時間真快!”我們只能留下一聲余興未盡的感慨。
然而,還有一種時候,時間卻象一位老態龍鐘的太婆,步履蹣跚,令人心揪。等車、等人之類凡是與等有關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慢悠悠。一秒鐘足可以讓我們在凳椅上,做十個站起坐下再站起再坐下的慢鏡頭動作。一切都似乎凝固,只有我們來回走動的腳步,顯示著不安和倉促。“唉,到底要等到什么時候?”幾句埋汰見證著我們的無奈。
對于時間的快慢感受,我們可以找出許多的詞語來表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這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對時間如流水的感嘆;白駒過隙、白云蒼狗、日月如梭、光陰似箭、稍縱即逝都是表示時間飛逝的成語。度日如年、歲月悠悠、一日三秋、如隔三秋則是表示時間慢的成語。成語是歷史智慧的結晶,由此說明,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深切領受到了時間或快或慢的魔力。
其實,自古以來時間都是在邁著均勻不變的步伐前進,之所以讓人們感覺到它不同的快慢,完全在于我們適時的心情。
歡樂幸福的時候,我們希望時間停止腳步;焦急痛苦的時候,我們恨不得時間立即過去。
然而時間既是公平的,更是無情的。它不管人們的心情如何,總是一如既往不快也不慢地過去。這樣,達不到愿望的人們,便在心中留下了一個愿望與現實的差距,于是時間的快慢感在思想上得以顯現:想快者,它偏偏慢吞吞;想慢者,它偏偏快騰騰。
由此,時間便呈現出了一種價值,不同的人們對時間也便有了不同的價值觀。青年人生命的時間富足,他們充滿了憧憬和理想,所以希望時間快快過去,自己快快長大和成熟,好大施身手,一展抱負。
但時間卻總與他們開玩笑,慢吞吞不肯配合,所以使他們產生了理想總是很遙遠的錯覺。于是,他們開始適應這種時間的慢,很以為自己成了擁有無窮盡時間的富翁。于是,他們開始在盡情的享受中揮霍時間,仿佛在歌廳里唱歌,在風景中流連。
這時,時間的魔力發揮作用,不知不覺間已人到中年。當某天突然發現,額上有了皺紋,鬢角添了白發,驚回首才感覺時光的飛逝。于是,又心生對時間的渴望,想盡辦法去挽留時間。然而,想要停止時間腳步的愿望,往往越發催促時間匆匆的步履,使人對一切都有種無暇一顧的無奈和滄桑。此時,心中終于不得不有了“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感嘆。
時間是根橡皮筋,要想它短很容易,你只要不管不顧不去拉它就可以了。但要它變長,卻需要一生的努力。不去拉它,我們可以安逸一陣子,但要痛苦大半輩子;去拉它,我們雖然有點累,但卻可以延長我們一輩子、幾輩子,甚至千秋萬代的生命。
不朽者就是善于拉長時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