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在散文《廢墟》中寫道:“圓明園廢墟是北京城最有歷史感的文化遺跡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鏟平,造一座嶄新的圓明園,多么得不償失。大清王朝不見了,熊熊火光不見了,民族的郁忿不見了,歷史的感悟不見了。”
歷史發展的巨輪碾碎了歲月,碾碎的歷史的印記,有多少刻著歷史印記的舊建筑在冰冷無情的機器下轟然坍塌一座座的廢墟,那些蒼涼的身影在廢墟中無盡哀嘆時光。上世紀80年代,文化大師辜鴻銘的故居——北京東城區柏樹胡同26號,與相鄰的院落一起被征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館;1991年,李鴻章祠堂被拆除后院享堂、配殿及剩余的院墻,建成四層樓房,北京東城區檔案局和檔案館遷入至今;2000年,為拓寬廣渠門大街,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間半”在幾日內變成一片廢墟;2001年,趙紫宸、趙羅蕤、陳夢家、陳景心等曾居住的北京美術館后街22號院在吳良鏞、羅哲文、鄭孝燮、梁從誡、舒乙等文化界人士的強烈呼吁保留中被拆除。
2002年,位于北京市宣武區棉花頭條1號的我國報業先驅林白水的故居隨著街道的拆遷被一并鏟平,這座精美的四合院在1990年已被確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原有北京“名人胡同”之稱的西裱褙胡同,絕大部分建筑被拆毀。戲劇理論家齊如山故居、“漢園三詩人”之一的何其芳故居均未能幸免。同年,不遠處的磚塔胡同95號張恨水故居也被拆除,高樓取而代之;2005年,曾誕生了《故鄉》《阿Q正傳》等作品的魯迅北京八道灣故居書房在3天內被拆除;2006年,唐紹儀故居——麻線胡同3號院被拆,這座中西合璧的院落本是“北京市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合院”。
那些偉人代表一個有一個時代的進步,那些被拆掉的故居,就像被我們遺落的舊時光,那些偉人是我們的先輩,沒有曾經的他們,或許就沒有現在的我們,文化遺產應該得到保留。那些文化就像我們的根,在支撐著我們,所以,我們應當心存感恩,保護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并且,帶著過去,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