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唐朝詩圣杜甫一生坎坷,動亂流離,非常體諒百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風格“沉郁渾厚”,總是較全面地反應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被后世譽為“詩史”。但是,有一首詩,卻表現了杜甫喜悅心情的思想,那就是《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詩詞的一開始,就用一個“好”字來贊美“雨”。接下來,杜甫就把“雨”當作人來寫,說它知道什么時候下最好,懂得萬物的需求。不是嗎?春天剛到來的時候,不正是萬物萌發、蓬勃生長的季節?它們正需要雨水的滋潤,雨就應時而下。你看,它多么“好”!
接下來,杜甫就進一步地描寫“雨”的“好”。“隨風潛入夜,萬物細無聲。”春雨一般都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不像那些狂風暴雨甚至夾雜風雪的“倒春寒”。全句用了擬人的手法,表明了今夜的春雨是有意“潤物”,無意“討好”。不然的話,它一定會在白天就下,而且“轟轟烈烈”,聲勢很大,電閃雷鳴,讓人們看見、聽見,好像在訴說著自己滋潤萬物有多么偉大!就因為它那么無私,才選擇了這樣一個不打擾、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到,在人們進入夢鄉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你看,它多么“無私”!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是杜甫描寫他在屋外看到的情景。雨這樣“好”,當然希望它下個“夠”。因為好雨是無聲地潤物,杜甫生怕它停了,所以出門去看。放眼四望,小路因為黑云沉重而看不清了。江面也煙霧茫茫,只有那船上的的燈火忽明忽暗還看得見一點光明。杜甫終于放心了: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你看,它多么“盡職”!
最后,杜甫開始聯想,“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如果“好雨”下一整夜的話,萬物都得到足夠的水分滋長繁茂起來。春色的“代言人”——花,也就帶雨開放,百花爭艷、紅艷欲滴!不信?你等到天亮的時候出去看看吧!整個城市到處都是花的海洋,一片“紅濕”,那一朵朵、一支支,紅艷艷、沉甸甸的,多美多壯觀呀!而田里的禾苗,山上的樹木,一切的一切,都可想而之。你看,它的功勞多么“大”!
《春夜喜雨》這首詩寫了杜甫喜悅的心情,表現了杜甫就是一切“好雨”的高尚人格。喜“好雨”其實就是喜“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