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這浮華的城市中,再一次呼吸著骯臟的空氣,耳邊又充斥著噪音。我不禁回想起我心中的那片凈土,農村,那是我的根,更是我心靈的棲息地。這是我回到奶奶家的第二天早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我很早就起床了,閑來無事之中,我決定順著大街,向西邊走邊看。大街行上人很少,遠處有幾人在門前烤火,熊熊火焰在釋放出一種奔放,使我加快了腳步前行。大街兩旁商鋪林立,飯店、銀行、商店、服裝店,顯示出這平凡小鎮的繁華。
我在高興之余,又有幾分擔憂:只屬于農村的優美風景是否隨著經濟的建設發展而受到破壞?我決定繼續前行,尋找答案。天上飄著雪花,卻仍沒有阻擋我前進的步伐。我來到一所學校門口,但在大門處,我并沒有看到這所學校的名字,仔細尋找,終于在門墻的末端,看到了幾個用圓珠筆寫的歪歪扭扭的幾個小字“十八中”,原來這就是小鎮上那個唯一的初中。大門半開著,我決定進去看看。
踏著小雪,我走進操場,竟發現這不是塑膠操場,而是用磚鋪成的,并不規整的平面,走在上面,凹凸不平。校園里空無一人,只有一棵槐樹,任憑東風呼嘯,挺立在操場旁。令我欣慰的是,四層的教學樓十分漂亮,給人一種屬于學校的肅穆與莊嚴。在教學樓的墻壁上,寫著四個大字“求真博學”。
走到一層的教室外,我想打開窗戶,看看教室內景,而玻璃窗戶“吱呀”一聲沒有打開,原來玻璃窗戶早已破裂,我這一開,卻落得滿手灰塵。透過玻璃,我終于看到教室內的事物:課桌橫七豎八地擺放著,有的椅子歪斜在墻上,黑板上還有未來得及擦的放假通知。仔細看一把課桌,桌面已被學生刻得面目全非,完全不能使用。我心中陡增幾分凄涼。繞過了教學樓,后面是廁所,那是兩間矮小的平房,我無法想象里面有多么的臟。回到操場,我不禁感慨:學生們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上課,能有好的學習效率嗎?而且,在這樣的學校里,能有真正優秀的師資力量嗎?農村人的文化素質水平是否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走出學校,只留下一行腳印。隨著建設新農村的號角響起,“十米大道”“商業街”“步行街”等這些原本屬于城市的新名詞,在農村被提起。曾經讓人神往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然而在目前,這片凈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出現在迷人的鄉村:我仿佛看到農家小院被拆除,蓋起了一座座別墅;我仿佛看到迷人的池塘被填平,建起一片片小廣場;我仿佛看到幽深的樹林被砍伐,支援這場農村的浩劫。
我好想擋在推土機前,大喊道:“等一等”,但又等什么呢?我只能感嘆美麗鄉村的逝去。我知道,城市化浪潮必然會波及鄉村,我也明白舊的終會被新的所淘汰,可我卻很難接受故鄉的巨變。鄉村,必然要成為這個商業化時代的犧牲品嗎?這一切,究竟是處于歷史的必然,還是出于人類的無知和冷漠?請讓我們珍視美麗,珍惜自然,守住那一方美麗的水土,留住那屬于心靈的最后棲息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