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卷簾開。不見秋月,但見高臺,蟲鳴那堪汽笛擾,蛙聲一去不徘徊。
幽思在,夢不破。月在我心又懼何?爽風入室,江月泛舟,此地難覓,夢中思量。
中秋月孤獨,明月高懸無眾星,她遺世獨立在幽深浩瀚的夜空,冷艷,皎潔,深藍的夜幕更襯出她的本色。中秋月也是博愛的,她的銀輝灑遍幽幽青山,于是乎,林間松樹越發幽靜,靜得深沉,潺潺溪流更增韻味,平添空靈。她的銀輝灑在每個幸福的家庭,圓圓的月影帶來團圓的滋味。
月圓,日益圓。如此者,奈何火紅熾熱的太陽無緣團圓,而冷清寂寞的月流光千古,成為游子心頭牽掛的寄托,遷客騷人亙古不變的靈魂?
月,缺而圓,圓而缺,缺圓之間,悲歡離合現。
在人心,月寂寞,孤高,纖白無瑕,“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似人,人似月,是月給了人靈感,還是人給了月靈性?
在夜空,月明常伴風清,在人間,月圓常伴團圓。月照游子回江南,身未歸兮心已還。
月,黑夜的一盞孤燈,沒有熾熱,卻有靜謐;沒有激情,卻有智慧;沒有耀眼光環,卻有人間溫情。她無瑕的光輝洗凈了心中塵雜,塵雜一去真心現,思考著并感嘆著,想象著并祝福著。人們可能對象征生命的紅日司空見慣,烈日當頭,“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耕作不息之時誰有情思,誰知感激?而夜闌人靜,促膝夜談,蒼莽的大地籠罩著月的銀輝,誰會對頭頂的這輪圓月熟視無睹?人是富于想象的動物,關于圓月的傳說便多了。
月給人以撫慰,人給月靈性。人需要月的冷輝凈化心靈,月需要人的贊美詩篇流傳百世。若月升起于日出之時,誰人問津?誰人頌贊?中秋月,時間的幸運兒,你出現在萬物憩息之時,心神自由之時,自便獨領詩壇,成為雅趣的代名詞。你出現在情思最盛之時,自便寄托千百萬華夏兒女的相思。
贊美卻疑惑,愛慕而彷徨,你本是復雜情感的集合體。
然而,月還是月,中秋月并未因詩篇而更皎潔明亮,而賞月給人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