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啊——”父親的聲音傳了出來。我一聽,一個轉身,飛奔過去,一把奪過父親手中的《雜文選刊》,而父親則站在那兒抱怨,“哎——,也不幫我提個東西,咿兒喲,咿兒喲,這個女兒沒用了哦——”我則窩在了沙發上,埋進了書堆。
我的許多性格愛好都來自父親,當然,看雜文也不例外。好不容易拿來了幾本《雜文》、《讀者》,翻還沒翻幾頁,便被母親催著放下書了,“你們父女兩個還真都一個樣!”這便是母親對于我與父親的評價。
我是個小孩,父親是個“大小孩”,我們兩個一湊,還真是志趣相投,什么事兒都干得不亦樂乎——前幾天學校放風箏,因為外面的風箏不好放,父親竟跑了一趟鄉下,買來了木條子、漿糊、卡紙、宣紙,稱要親手給我做一只……
父親總是這樣,無論什么事兒都熱情高漲,而母親就不同了,她一看這父女的計劃,就急了,一個勁兒地勸我只用“應付應付”,母親對于這類無關升學考試的事兒總是這樣略過。當晚,父親居然熬夜做到了一點鐘,將風箏邊夜做好。母親無奈地看了看漂亮的風箏,也只好搖搖頭。
父親什么都愛:音樂、攝影、雜文、書法。可母親卻恰恰相反,她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只是當個很好的“幕后工作者”支持著父親,無奈地笑著看父親與我的一件件“杰作”。母親不懂歌,但她會聽歌,當父親唱歌時,她總是看似“懶洋洋”地靠在一旁聽著,帶著溫柔的笑容傾聽,她似乎不大欣賞其中的旋律,只是抱著對親人的愛去傾聽罷了。所以母親總是喜歡用一個“旁觀欣賞者”的角度來默默地支持著我們。
這是一個標準的平凡家庭:三口之家,收入一般過著“小康生活”。每當我坐在汽車上聽父親的歌聲與母親的嘮叨時,我總認為這樣的生活便是最幸福的了,正如母親所說的:平平安安的過日子是多少人用錢也換不來的。
就這樣,我便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里生活著,被父親的熱情感染著,繼承著父親的愛好與追求,體會著母親的慈愛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