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所感動的,夢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又是骨感的。
君是否欽佩于和氏三次獻璧的執著與勇氣?君是否澎湃于自我意識即“我也可以做到啊”諸如豪言?可是當各位昂首挺胸向夢想出發時是否會怯場于和氏一般的處境?和氏,三次獻玉,第一次楚厲王以為石,遂斷其左足;第二次又不被武王相中,斷右足。這下攀登夢想之巔者應該都連滾帶爬逃之夭夭了吧,還往上掙扎的人該會被戲為“傻子”了吧。為什么?此謂之不懂投機。但和氏偏要當這“傻子”,璞玉兩獻不成,泣血而盡,終被文王相中。寶石閃爍出價值的光芒,足矣!
世人或許會詫異于和氏的堅持,但和氏是不需多做解釋的。為夢想,可以飛蛾撲火,就算粉身碎骨、灰飛煙滅,也會含笑而去。因為終于找到光了,因為心中一直擁有一個夢想,因為胸中始終懷揣著一份信念。那還用說什么呢?知者自懂。
是啊!許身于夢想,是幸福的。著名臺灣女作家三毛為了遠方的夢想,獨身一人行走于孤煙沙漠中,不困于教條,不受于束縛,在炙陽下獨唱夢想,為夢想插上翱翔的翅膀。爾后引起多少人頂禮膜拜啊!有引起多少人叫絕啊!可又有誰撿起了這份勇氣,與三毛攜手于大漠中?因為他們都怯于邁開那一步,邁開那孤獨的一步,邁開那冒險的一步,邁開那夢想的一步!所以他們不會真正了解三毛,他們嘗不到三毛絕處逢生的喜悅,他們品不到三毛柳暗花明后的驚喜,他們就更不會懂三毛一次次與死亡檫身而過后對生命真諦的透視。因為夢想在遠方,所以走下去!
其實外國也是不乏為夢想如此執著的人,但畢竟也是少數,比如文森特·梵高。我說現實是骨感的,也就是殘酷的,梵高的痛苦就來自于夢想與現實間的矛盾。他被視精神病患者,他桀驁不馴,他拋棄現有的理性主義勇當印象派先驅,他痛苦的割下自己的耳朵,他像飛蛾撲火一般許身于藝術。他的《向日葵》《星夜》被譽為經典,他被稱為“撲向太陽的畫家”。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逆著人流背道而行?頂著嘲笑和否定的風口浪尖,只因心中那團熊熊燃燒的夢想之火!
正在為夢想或已為夢想而飛蛾撲火的勇者,真正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上一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命
下一篇:打“賭”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