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其實也是一種資本吃苦,其實也是一種資本——再讀《孟子》時的一點想法納雍縣張家灣鎮補作小學九年級班王仙
在學校舉行的讀經典活動中,我幸運的在老師處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書,讀起來感覺比在課本中見到的節選深邃多了。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文章,感覺較之前在課堂上所學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廣的認識。時下,人們忙于賺錢、忙于享樂,卻沒有人在重視品德的高尚,重視知識的淵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著,卻沒有比學習的成績,比思想的進步。
社會依然不夠富有,可我們卻盲目地攀比著各種各樣的享受。大人們失去了從前創業的斗志,孩子們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在“拜金主義”的兇涌洪流中,我們認為大家都應該放棄那種“金錢至上”的狹隘觀念,靜下心來讀一點古人的文章了。
不是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徵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明白了這個道理,家長們就不會給孩子太多的金錢,同學們也就不會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細,在穿的方面追求時尚與名牌,在生活當中追求安逸與享樂,在學習方面卻又自認弱智與無能。
真的,孫敬、蘇秦吃盡了讀書的苦——懸梁刺股,于是有了漢代的大儒,有了戰國時期六國大封相的成功。車胤、孫康吃盡了生活的苦——囊螢映雪,于是紛紛成為晉時有名的飽學之士。匡衡吃盡了貧窮的苦——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俗語,然而在很多時候,家長們總感覺自己吃的不如人家,穿的不如人家,用的不如人家,卻很少意識到我們對子女的教育不如人家,我們對子女的要求不如人家。孩子們也很少想到我們自己的學習不如人家,自己的努力不如人家,自己的成績也不如人家。總之,靜下心來,讀一點古書,我們大家都會真心的發現,原來,受苦,其實也是一種資本。
上一篇: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弟子規》
下一篇:喜鵲老師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