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
當我背到這時,我總能想起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故事中那千姿百態,毫不雷同的戰役,頓時浮現在我的腦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涌上上心頭。當幼兒園小班老師不經意間說出了一個關于《三國演義》的故事時,我們便不停地追問那是怎樣的一本書?老師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以后的生活中,我便一直在思考:《三國演義》的到底是本怎么樣的書呢?直到要讀小學時,我看了《三國演義》電視劇,便一點一點迷上了它。剛開始時,看見幾個人騎著馬,舉著刀,在一塊空曠的地方打打殺殺,覺得不怎么有趣。但當我無意間又轉到這個頻道時,看到了很精彩的一幕:一個人的臉紅得像火,另一個則黑如泥,還有一個人白得像面團,三個人手中的武器不同,長相不同,可是心思一樣,他們都沖著一個長得像孫悟空的人追去……
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結局會如何?我看得越來越癡迷,甚至忘記了睡覺的時間。后來我才知道,這個故事是《三國演義》三十六計中的“三英戰呂布”。以后我一有空,就會吵著鬧著要看《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每次媽媽催著我去睡覺時,我總會依依不舍地盯著屏幕中的幾個人物,我在夢境中總能聯想到劉備等人在戰場上英雄奮戰,最后打勝仗的情景和曹操失敗而歸的面容。二年級暑假的一天,我又吵著鬧著要看《三國演義》的電視劇,這次媽媽卻沒有如我所愿,她冷冷地說:“還看電視劇,看了那么久也沒看懂,不如去買本《三國演義》的書來看。”對呀,我怎么沒想到呢?就在那年,我便得到了一本有小鉛筆盒厚的《三國演義》。
我讀得很快,不出二天就讀完了。媽媽問我時,我便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媽媽聽了哈哈大笑,說:“你這樣囫圇吞棗地讀完是沒有用的,你得深入地讀,理解書中的內容,使記憶更加深刻。”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當天,我便用媽媽的方法重新開始讀《三國演義》。從那以后,我每讀到不懂的詞句,我總會不達目的不罷休地纏著媽媽問它的意思,一個多月后,我便能完整地說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每一計中的主要人物我總能不假思索地說出來,盡管我已經讀得滾瓜爛熟,但是我還堅持每天讀它,每當我讀到高潮時,總能聯想到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和情景,漸漸地它成為了我每天必讀的書籍。
《三國演義》――這部不朽的著作,是我生活中的伙伴,也是我最喜歡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