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樂山位于重慶西北部,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山。”這是我對歌樂山的最初印象。漸漸的,歷史讓我改變了想法,歌樂山的一草一木都記錄著革命先烈們撼天動地的英雄偉績,它是一處革命圣地,,更是一座悲壯的大山。
我查閱很多資料,想更多的了解歌樂山,當我看到這些記載后,卻再也平靜不了了。“位于歌樂山半腰的白公館和位于山溝的渣滓洞被稱為‘兩口活棺材’”。“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被囚禁于此。新四軍軍長葉挺,著名共產黨員羅世文、車耀先、葉竹筠、徐建業等等都曾關押在此。”
在這“兩口活棺材”里,我們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殘酷折磨啊?他們吃的是發霉米飯,睡的是潮濕地,皮鞭、鐐銬、老虎凳……更是家常便飯。面對死亡,他們義無反顧,大義凜然,為了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把“生死”二字是腳下踏過的泥丸。歌樂山就是他們的見證。
1949年11月,鮮艷的五星紅旗已在天安門前冉冉升起,當天安門前的禮炮震撼中華大地的時候,國民黨政府倉惶逃離大陸。在逃亡之前,他們對被囚禁在白公館和渣滓洞的300多位革命志士,實行了殘酷的集體大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11。27”大血案。血流成河,染紅了歌樂山,懷抱人們的大山也為之動容,歌樂山仰天長嘯,悲聲壯絕。歌樂山用它獨特的方式記錄著這一切一切,我的眼前就像出現了當時的悲壯的情景。我仿佛看見敵人在用鞭子氣勢洶洶的抽打著我們的葉挺將軍。即使是這樣的刑法,葉將軍也絲毫不動搖,并且還在渣滓洞的墻壁上留下了一首永垂不朽的《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志士們渴望自由,在誘惑與酷刑中,他們堅持下來,選擇與歌樂山同在。現在的歌樂山已經成了烈士陵園,它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為了英勇犧牲的烈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