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強盛在于人民是否團結,而凝聚起民族精神的就是那永不屈服的民族氣節,驀然回首,中國是一個飽經滄桑的文明古國,但經歷了千百年的磨難,中國人仍然萬眾一心,共同面對未知的未來。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那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抗日戰爭,使得沉睡的東方雄獅怒吼咆哮。在清末那個腐敗無能的封建王朝,中國已成為各個帝國主義列強們口中互相爭奪的魚肉,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即使清王朝腐敗無能,但中國人民是永不屈服的。英雄鄭世昌在甲午中日戰爭上英勇殺敵,他心中始終堅持著遇過共存亡的信念,即使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他也并沒有屈服,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戰斗的最后一刻,他開著艦艇,英勇地向日軍艦艇沖撞去,他伴隨著艦艇的沉陷,被海水掩埋,那一刻,他無悔,他沒有屈服。
“七七事變”的槍聲響起,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日軍把中國人民逼的走投無路,但中國人民在戰爭中奮起,拿起武器,作殊死搏斗,一個一個人倒在血泊里,槍林彈雨也絲毫沒有摧毀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劉胡蘭,一位革命戰士,年幼的她被敵人抓住,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她寧死不屈,永遠不泄漏革命秘密,喪心病狂的敵人殘忍的處決了她。一多朵革命之花凋零了,但這朵花永遠開在了人民的心中,激勵著中國人民“舍小家,為大家”,保家衛國,開創了新中國。
“5.12”這個日期讓人刻骨銘心,永生難忘,面對無情的地震,一棟棟堅實的房屋被震垮,但四川人民的心永遠不會被震垮,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譚千秋,一位人民教師地震奪走了他的生命,但定格在他的最后一刻,他趴在講臺上,護著他的學生,他始終是站著的,那是中國人不屈的精神,不屈于災難,堅強的臂膀總能扛起千斤重擔,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會堅持。
為什么中華民族在風雨搖擺,天災人禍中依然能生存下來?是因為這里有永不屈服的民族氣節,支持著這個民族走到今天,無論未來的路是多么曲折蜿蜒,我們總能缺過艱難險阻,萬眾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