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我深有感觸,這位大師刻畫了一個迂腐愚昧,可悲可嘆的舊知識分子的形象,如果說孔乙己是一根藤上的苦瓜,那么這根藤的根源便是萬惡的封建科舉制度。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由此可見,封建文讀書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揚名顯姓,光宗耀祖。但并非每個人都能一舉成名,于是便有了孔乙己的斷腿。孔乙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摸的事,終于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體現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的摧殘。孔乙己的悲劇正是封建教育的必然結果,他抱著光宗耀祖的目的,鄙視勞動,鄙視勞動人名,死死拴在“封建科舉制度”的強大石柱上。
我想,如果孔乙己能放下讀書人的架子而勤懇勞動的話,恐怕不會這么慘吧?俗話說千軍萬馬機獨木橋,非死即傷”,過了橋當然好,但過不了橋的人,就會像孔乙己一樣掉到河里淹死,不是嗎?現在,國家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社會空間,我們可以立即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中去,而不用像孔乙己一樣在獨木橋上徘徊,最終落下如此下場。
孔乙己的斷腿得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人吃人”的封建社會主義制度,并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