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綿綿的細雨滋潤了萬物以后,太陽重新露出了笑臉,我和同學們還有老師一起去參觀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是在幾處清代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并于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十分重視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
作為中國大陸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清華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名譽教授18人,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圖靈獎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4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8人,長江學者152人。以上數據均居全國高校之首。在銀杏樹下西行300米,就能見到清華的象征性建筑物——二校門。乳白色的石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縱向的流暢弧度與橫向的方正線條完美結合,流露出清麗莊嚴之美。這座石門原是清康熙帝的行宮——清華園的大宮門,石門上端“清華園”三字出自時任軍機大臣、中堂那桐之手。踱過石門,道旁樹木蔥郁,林蔭之間光點斑駁。
今日的近春園,水域寬闊,滿種荷花。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這樣描述這片清幽之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夏日花開,荷香裊裊,“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臨著路的湖邊,常常有清華學子跑步的躍動身影;湖畔深處,有釣魚的老人,衣著樸素,身邊一輛破舊的二八大車,也許就是一位滿腹經綸的教授。小島中心是一片廣場,四周的樹叢竹影中,散落著孔子塑像、吳晗塑像,荷塘月色亭和晗亭。下午,我們參觀了中國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