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本是世間最柔軟的,當他們結合時卻成了最堅硬的物質——水泥。開篇點題,總領全文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出現了水泥。乃至之后的所有的建筑都用上了它。而那些個不用水泥搭建的,似乎因為人們覺得他們沒有水泥房來的堅實,統統拆了去。北方常見的四合院,江南標志性的白墻黑瓦,被拆了個精光。
換上了方方正正的高層建筑,雖說,這也不失為解決中國人居住問題的一種好辦法,但從那之后,總感覺像是少了點什么。
是什么?是特色,是中國的特色。在國外都在為保護古筑而努力的時候,內地的房產商們倒也是在拼命的努力著。努力的拆,努力的造。不知道是不是中國的房子都被他們變戲法似的變成了水泥的之后,他們就會換個花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了。內容詳盡而具體一塊塊的磚瓦,一層層的水泥,一根根的鋼筋。組合成了我們看見的辦公樓。就像是籠子似得,人們一整天的呆在里面的一個小隔間里。很多時候,我都會想一個問題,白領們的辦公室和囚犯的牢獄有什么區別?后來我懂了,是人民幣的區別。我笑了,如果能給一個白領一樣的錢,那么他是不是也愿意像上班似的去坐牢呢?又或者,他更愿意去坐牢?曾幾何時,建一座房子最多只需要幾萬。
現如今,幾萬塊能干什么?買個廁所坐式的馬桶的位置?那自己還必須多掏一部分錢去多買一個馬桶,除非你愿意用中國式的。有些時候,用心去感受建筑物,你會發現他是有個性的。粗獷、豪邁不羈的西北窯洞;干凈、清澈晦明的青藏氈房;質樸、憨厚敦實的北方四合院;灑脫、不拘小節的川貴苗寨;坦誠、簡單利落的傣家竹樓;含蓄、秀外慧中的江南小筑……他們就像當地的人一樣,有著難以名狀的獨特氣質和魅力。語句生動而優美,語言簡潔一種建筑,一種人文,一種民風。有的時候看其地域的建筑風格就能將當地人的脾性猜個八九不離十。
承上啟下,過渡自然而順暢我能從這些傳統建筑中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卻不能感受到現代建筑的情緒,不知道是因為他本就不屬于我們這個國度,還是我不能理解他們。毫無生氣的、冷冰冰的、使人惶惶不可終日的樓房。當某一天,中國的人口降到最低點的時候,或許這些房子也就失去了他們本來的存在意義了吧。既不是為藝術,也不是為基層人民而創造出的東西本就是不該有其存在價值的。到那個時候,也許,國人就會為那些被人為損失的而扼腕了吧。那些早已消失不見的亭臺樓宇,道觀寺廟。現在的國人,有些貌似連大門是朝南的也不知道了。
其中首推那些可笑的房地產商雇傭的設計師,也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他們偏偏將大門選在了東、西、北面。好像如果選在南面就會怎么樣似的。中國人的特點人不能忘本。對于外來的事物,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的,都要三思而后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房,亦是如此。總結全文,點明主旨,抒情自然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