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鄉有座佛堂,叫高嶺頭佛堂,它位于高嶺頭,因而得此名。來這佛堂的人,都是信奉應身佛的。應身佛,名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下面的資料是采于佛經的。三千年前,迦比羅衛國王后在羅美德寺院生下悉達多,一周后死去。悉達多從小為人不凡,步步生蓮花,雙龍為其洗浴。
悉達多衣整無憂,但他看盡人世丑陋,便棄了王位,出家修行。悉達多跋山涉水,請教了許多高人,但覺的這些仍不是解脫之道。后來,他賭命坐樹下苦想49天,終成佛陀。悉達多自己成佛后,四處傳教,隨機設施,不拘一格,使得他的思想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隨后,佛陀建立“僧團”,不分男女地收佛弟子。佛陀到了晚年,在最后還告戒弟子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說罷,便進入涅盤。
我們且不議論佛陀。佛的真理只是一個“慈”字,但這慈永遠無窮無盡,對眾生慈,慈對眾生。積累數年的善念,只是那純粹的解脫。簡單的“慈”,又是不一樣的“善”,虛無縹緲地纏遍人間,只是需要去滲透這種虛無,感受虛無中的慈悲。我們還未成佛,對佛真理只有前輩留給的淺意識,真正重要的,還是自己去滲透。佛堂在山頂,似乎任何村莊的上山都要費一些力氣,可又覺得很放松。我是暑期高潮來的。
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東奔西跑,點火燒香,這只是表面的尊敬,出于心的領悟,才是最終的收獲,釋迦牟尼本尊是無形的,他與慈融合,因此,描不描寫那座如來像,意義并不大。如來是近于神的存在,他的佛念千年不滅,并在更多的佛徒中日益漸漲。用心看如來,不等于看一個強者,是在看千年的佛念,那千年奔騰不息的佛念。在佛念大海面前,我們無法自制,任由佛念沖刷,那不是一種傷害,是一種收獲,一種用途無限的心的收獲。
我找回了自己,默默自省。在佛念面前,我們太渺小,無一不會被淹沒其中,所以,用心求佛的人是無邪念的。如果僅僅為了名譽,那么,誰又能確定自己不會被歷史淹沒;如果僅僅為了自己,他又怎能成佛,怎么領悟這一切的一切;如果僅僅是善良,那他又怎會遵守自然,讓自己進入涅盤,教導后人。
釋迦牟尼本尊的行為很深奧,而他的行為就表示出他的佛理,很復雜,是一種善良,是一種無私,是一種無盡的思念,是一種靈魂的情懷``````可是我后來一想,發現我的想法錯了,如果人人不愿傷害任何東西,那不就等于傷害自己,人類不就走向滅絕了嗎?也許我們都錯了,都沒理解釋迦牟尼本尊的真理。
上一篇:《元青花之謎》閱讀答案2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