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莫泊桑在其小說《一場政變》時有這么一個細節:醫生馬沙烈在得知拿破侖三世被俘虜,法國成立第三共和國,率眾前往鎮公所要求鎮長交權,在遭到鎮長義正辭嚴的拒絕后,他向巴黎共和國政府諸公、下塞納州新任州長及迪耶普新新任縣長各發了一份電報,而在每封電報的末尾簽名處,他寫上了他所有的頭銜......
其實這也算得上是人類的通病之一了。一個人只要有那么點兒虛榮自大心,即便是沒有利益可沾,他也會十分熱衷于往自己的臉上貼金。所以很多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時,總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各式各樣的名詞形容詞來裝飾自己,動不動就會砸給你一大堆科長、處長、局長、專家、教授、學者、CDO、CEO乃至UFO,把你噓得一愣二愣三四愣的。如此,方顯得其背景之宏大、底氣之渾厚、腰板之挺拔!
由人而推及城市,當我們為了所謂發展而對外推介一座城市時,同樣離不開這么一套路數:我們也會不遺余力地用盡一切美好的詞來大加夸賞一番。不僅物質上得要找出好的形象代言,還要雙手并重地找出文化上的形象代言人。于是乎各地專家學者埋頭史海,中華上下五千年,總能找出合適的人造。接著,各地名人紛紛炫亮登場,你說我這是“癟三故里”,我說我這是“傻蛋家鄉”,最要命的,是兩地不約而同找上了同一個形象代言人,一山不容二虎,兩地怎可擁有同一個名人呢?于是乎“打架”!這也就是你所看到的各地激烈爭奪名人故里的一個原因了。
其實,李白故里究竟是湖北安陸還是四川江油;曹操、華陀故里究竟是河南永城還是安徽亳州;朱元璋故里究竟是江蘇盱眙還是安徽鳳陽,如果是純粹的學術爭論,本身也沒什么可指摘的;相反,我們還可鼓勵之。可如今各地幾乎都把名人故里的發掘當成了升官發財出政績的一塊招牌,由此則引發的爭論離學術爭鳴那么遠而離錢眼如此近,這實在不由得讓人聞到一股股令人惡心的銅臭味!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各地早已相繼步入“巧取豪奪”的拜金時代。在此在背景下,凡是有利可圖的地方,人們自然會前仆后繼一擁而上,甚至道德法律也擋不住人們向錢看的目光。所以假使哪天狗糞有了黃金的一樣的價值,那么人們自然會對狗糞趨之若騖。由此,我們也就能理解并體諒各地搶名人的急切心理了------那實實在在是一場“貨幣戰爭”!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各地爭的不是名人,是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