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發達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交友問題。是的,誰不希望交一個既講文明又懂禮貌的朋友呢?夸張點,一個人所交的朋友直接反應本人的素質。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得好“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表達意思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人都這么關注自己的交友,何況我們現代人呢。那么評論一個朋友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呢?我們現在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朋友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可有一句俗話書的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當今社會上,誰不為自己考慮?不為自己家人考慮?朋友,及時感情再深,怎能與血緣關系所攀比呢?所以很多人現在看朋友都用“患難才能見真情。"的辦法來看朋友。難道只有患難時幫你的朋友才能算是好朋友嗎?只能說不一定,也許有許多巧合。假如昔日與你相處好的朋友在你需要錢的時候卻不借給你的時候。你要綜合考慮,或許那位朋友真沒錢,有錢真有急用。那你能說他不講義氣嗎?當然不是。也要找自己的原因。可能自己誠信方面不好,誰愿借一個不講誠信的人錢呢?
所以應該綜合考慮,不要因自己的一念之差從而失去應該好的朋友。如果以上原因都不是,又沒什么特殊原因,那你所謂的‘好朋友’可能不是你所需要的朋友。朋友之間講義氣是可以的,但不能過度講所謂的‘哥們兒’義氣記得有一個真實事件:一天,九年級學生小剛在家看書,突然接到朋友的電話:“小剛,你快過來,帶幾人來幫我出出氣!”朋友一開口就讓小剛幫忙打架。。。。。。后來,在看守所里的小剛回憶當時的情景:“我也猶豫了一下,但僅僅是一下,我馬上想到,這個朋友是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還帶一點近親的關系,如果這次我不幫他,那還算是一個講‘義氣’的人嗎?小剛就去找了幾個朋友,其中有一個朋友還這樣說:“你自己就不去了,我們去就好了。”但小剛想:“我怎么能不去呢?人都是我叫來的,我自己不去就太不仗義了。”他給自己鼓了鼓氣,帶上到和自來水管出發了。一場混站后,一人死亡,四人受傷。
這告訴我們,朋友可能是你最好的伙伴,也可能是你的禍害,小剛等人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慎重交友,選擇良好的朋友,讓人生交友這條路不留下任何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