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農村“兩轉”工作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是解決農民增收難、傳統產業提升難、新型產業培育難、城鄉發展差距大等農村諸多問題,實現全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各級組織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農村剩余勞動力輸轉和土地流轉緊密相關,沒有農民的輸出便沒有土地的有序流轉,開展“兩轉”工作對我縣來說盡管時機尚不完全成熟,但作為一項富民的重要措施,這項工作應當從現在開始抓在手上,切實抓出成效。
一、我縣“兩轉”基本情況
1、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緩步上升。據統計,全縣農村人口約6.8萬人,從事農業的人口約7.97萬人(包括季節性務農人員),農業勞動力4.45萬人,其中9個農村鄉鎮農業勞力2.6萬人,農村外出務工經商的勞動力0.24萬人,其中2004年進城務工經商的勞動力為463人,比2003年增長16.9%,全縣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不足100元(浙江省該項指標為2650元)。
總體上呈現出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同步增長的特點。近兩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雖然在不斷增加,但轉移規模小,農村季節性用工增長與總體上勞動力剩余的現象并存。
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渠道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鄉鎮企業成為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渠道。隨著鄉鎮企業規模的日趨萎縮,一些企業用工相繼返回農村從事農業生產。
近幾年,因受城市二三產業發展的拉動和城市文明的吸引,青年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逐漸增多,但主要集中在餐飲、理發、零售、小修理、小加工等低層次的行業,而且以幫傭打工的居多,投資置業的很少,工資收入普遍較低,這部分農民在城鎮尚未形成穩定的職業群體。
2、農村土地流轉漸趨活躍。止2004年底,全縣農村耕地流轉4800多畝,涉及農戶603戶,其中:租賃79戶、847畝,轉讓298戶、3300多畝,轉包120戶、723畝。
農戶間的土地流轉以零星流轉為主,連片20畝以上的流轉很少;流轉對象主要是人多地少戶和近幾年自發流入的移民。全縣形成百畝以上的小農場53個,其中集體農場23個,個體農場30個,這些農場全部是通過開荒形成的,目前,尚沒有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
分析影響和制約“兩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安西農民人均耕地較多,農民務農收入相對較高,土地收益年均達到3000元以上,農民生活無憂;二是城市產業規模小,就業崗位稀缺,吸納農村剩余勞力的能力不足;三是城市就業引導、職業培訓、服務機制不完善,農民就業技能貧乏。投資興業無資金,培訓、就業“兩張皮”,打工求職無門路,影響了農民非農產業就業的積極性;四是城市隱性失業問題加劇,城市工與農民工搶飯碗,導致農民工就業空間縮小;五是現行體制影響農村勞力向城市的轉移,如實事上仍然存在的戶籍差別、不完善的醫療失業保險制度以及工資兌付不夠及時等問題,使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存在后顧之憂;六是傳統的觀念是阻礙農村剩余勞力輸轉的最大障礙,主要是一些群眾對客觀不利因素看得太重,很多事情不敢想、想不到和想到辦不到,投資興業怕擔風險,務工經商怕丟地權,因而滿足于守土經營、溫飽有余。
二、促進農村“兩轉”的思路 促進農村“兩轉”,從長遠目標看,是加快培育城市產業,靠市場引導,促進農民非農就業,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從現實情況看,必須加強宣傳引導,激發集、權益保障等項工作。同時,鼓勵發展不同所有制的職介組織,全方位溝通用工信息,促進勞動力全社會流動。
3、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務工、經商的農民一個最大的擔憂就是怕在城市難以立足時“無路可退”。
隨著稅費改革的逐步到位,土地負擔的全面取消,土地成為農民的最大資產 ,這也是農民對土地難以割舍的一個重要原因。要堅持土地所有權不變、承包權不變、農民權益不減,按照有償、自愿、合法、規范的原則,積極引導鼓勵各種形式的土地轉包、轉租、轉讓、入股,使農民從土地流轉中獲得合理的收益。
要完善土地征用補償機制,確保農民應得的利益。對本縣進城落戶的農民可保留其承包土地、宅基地和其他經濟利益關系,使其在城市難以立足時,“有路可退”。
要加快推進鄉村集體小農場改革,按照民有民營的原則,推動耕地逐步向種植大戶和民營企業集中。對通過流轉形成的百畝以上的小農場,給予農產品加工企業相應的扶持。
土管、農資、公安、民政、監察等部門要緊密配合,切實加強對農村居民流 動、土地流轉、住房買賣等情況的監控,嚴防私收移民、私賣宅地、私自轉讓承包地和耕地向無戶人員流轉等現象的發生。
4、加強農村住宅建設的規劃管理。圍繞城鎮發展規劃的實施,引導農村小康住宅建設向縣城和中心集鎮集中,通過生活方式城市化改革,促進農民就業觀念的不斷轉變。
5、建立健全四項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擴大低保范圍,使進城后失去穩定收入的農村居民,同等享受這一保障制度。
二是探索建立面向所有非農就業人員的失業保障和醫療保險制度,開展社會救濟服務。三是探索建立進城就業人員和農村人口養老保險制度,解決好“老有所養”問題,消除農村人口進城的后顧之憂。
四是建立無差別的戶籍制度。逐步規范戶口管理,實現以居住地劃分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劃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以遷入地和常住地為主的戶籍管理方式,取消落戶限制條件,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
鼓勵有相對固定住所、合法和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村人口或外來人口辦理城市常住戶口,成為城市居民,給予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參軍、就業、培訓的“國民待遇”。
三、對當前開展“兩轉”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是開展勞動力資源、就業意向和土地流轉普查。組織有關部門積極做好勞動力資源、勞動技能、就業意向的調查,建立勞動力資源庫和溝通各地的勞務用工信息專網,這項工作由縣人才服務中心負責。
各鄉鎮要積極開展土地流轉的詳查工作,建立土地流轉檔案,并由農資局負責搞好土地流轉合同的制定、簽訂和鑒證指導工作。二是繼續組織開展萬名農民出行和外出務工人員現身說教活動,幫助農民開拓視野,轉換觀念。
三是抓好“兩轉”試點。根據我縣情況,可選擇農民經濟基礎相對較差、外出務工經商欲望較強的鄉鎮作為“兩轉”的試點,組織有關部門駐鄉開展工作。
四是進一步健全完善從嚴控制私收移民和打井開荒的政策規定,從源頭上控制農村人口一面輸轉,一面增加的現象發生。對近幾年非政策性流入各鄉鎮的無戶移民,可采取在兩個移民籌建鄉集中安置的辦法解決。
五是制定出臺農村土地流轉辦法,切實規范土地流轉行為,這項工作由縣委政研室負責完成。六是研究制定鼓勵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的政策措施,在農村勞力流動、擇業、投資經營、福利待遇、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基本同等的地位。
這項工作由縣人才服務中心負責。六是組織有關部門赴張掖、武威和本市金塔縣等地考察,學習其勞務輸出、勞務市場管理工作經驗。
上一篇:關于職工思想動態情況的調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