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段結合學生學習的特點、中年段“段”的教學重點以及向高年級語文學習過渡的需要,在低年段預習要求的基礎上做一些調整,在讀通讀正確課文的基礎上,能預習生字詞,借助工具書掌握生字的音形義,能有選擇地摘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嘗試畫出重點段落的中心句,能提出自己的學習疑問等。
為了讓學生的預習更有目的性,每次的預習作業我總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有兩個特點:①既體現了新知與舊知的聯系,又有對新知的挖掘;②通過一些細化了的問題來化解本節課的重難點,這樣形成了一定的坡度,讓學生自學起來更自如,更輕松。同時,每次的預習,我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比較有價值的問題予以肯定或加分,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現在部分學生都善于提出問題,而且所提問題較有價值。
預習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查閱資料,去嘗試,這樣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解答方法不再單一,不再受書本的約束,很多學生會主動去尋找與課本不一樣的解題方法,甚至有些方法比書本上的更簡單,更實用,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求異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在預習中也會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部分學生會把完成預習作業當成一種負擔。用于每次完成預習作業時都得抄預習提綱,部分學生覺得很繁瑣,很費時,因此對預習作業產生了懼怕心理。還有就是教師難以把握教學的起點。預習之后,優生與差生對知識形成的印象有了一定的差距,這樣在課堂上教師要講什么,應從什么講,要講到什么程度就覺得難以把握。
總之,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實踐,感覺學生對預習的作用、對預習的方法還是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也通過預習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效率,但一種習慣的養成絕不是在這一段時間就能完成的,它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讓學生在預習中找到學習的方法,找到學習的樂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