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貴州驢子學(xué)馬叫——南腔北調(diào)
【第2句】:背著哈哈鏡走路——不怕后人見笑
【第3句】: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背(輩)
【第4句】:駱駝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第5句】:【碓頭砸磨扇——石打石】(歇)碓頭:舂米谷用的圓形石制用具,安裝在杠的一端。石:諧“實”。指說話、做事實實在在,毫不摻假。
【第6句】:【倉老鼠問老鴰去借糧——守著的沒有,飛著的倒有】(歇)倉老鼠:糧倉里的老鼠。老鴰:烏鴉。譏諷富有的人向沒有積蓄的人求援是找錯了人。
【第7句】:三橫加一豎——想稱王了
【第8句】:【老虎屁股——摸不得】(歇)比喻人自以為了不起,惹不得。也指人很蠻橫,冒犯不得。常含譏諷意味。
【第9句】:【老虎推磨——不聽這一套】(歇)套:本指牲口套兒,轉(zhuǎn)指量詞“套”。指不接受或不理睬別人的一套說法或做法。也作老虎推磨——不聽那套。老虎拉碾子——不聽那一套。
【第10句】:拿著兔子當(dāng)牦牛使——亂套
【第11句】:牛拉磨子——走不出圈套
【第12句】:山羊愛石山,綿羊愛草山——各有所好
【第13句】:【木匠斧子——一面砍】(歇)本指木匠的斧子只有一面開刃,不能兩面砍;轉(zhuǎn)喻看問題片面,只說一面之理。也比喻處理矛盾糾紛不公正,偏袒一方。也作“木匠的斧子——一邊砍”。
【第14句】:水桶爛了底——兩頭空
【第15句】:【手把著頭稍——自領(lǐng)】(歇)頭稍:即頭梢,指頭發(fā)。指自己愿意接受。
【第16句】:關(guān)公亮相——大紅臉
【第17句】:不見棺材不落淚——死心眼
【第18句】:耕地里背口袋——有種
【第19句】:岸上的螺螄——有嘴難開
【第20句】: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過自己的生活。
【第21句】:拔不倒子坐車——充人
【第22句】:【坐家的女兒偷皮匠——縫著的就绱】(歇)坐家的女兒:未出嫁的閨女。皮匠:以縫補修復(fù)皮鞋等皮制品為職業(yè)的匠人。縫:諧“逢”。绱:諧“上”。指碰上一個就勾搭上一個。用于譏諷淫亂行為。
【第23句】:虎坐蓮臺——假充善人
【第24句】:吃瓜子吃出蝦米來——什么人(仁)都有
【第25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第26句】:【苦瓜纏上黃連——一樣是苦】(歇)后一個“苦”字,本指味道苦,轉(zhuǎn)指痛苦。指兩人的經(jīng)歷都一樣苦。
【第27句】:爛泥做的菩薩——全靠貼金
【第28句】:黃河水——倒(道)不完;源遠(yuǎn)流長
【第29句】:【正月十六貼門神——遲了半月】(歇)門神:舊俗除夕或正月初一貼在門上的神像,迷信以為能驅(qū)逐鬼怪保平安。指行動遲緩,錯過了時機(jī)。常含譏諷意味。
【第30句】:鴨子不尿尿——自有便道
【第31句】:高梁稈挑水——擔(dān)當(dāng)不起
【第32句】:買眼藥進(jìn)了石灰店——認(rèn)錯了門
【第33句】:肩膀上扛大梁——壓趴架(承擔(dān)不了)
【第34句】:太陽底下點蠟燭——浪費
【第35句】:洪水沖了老鼠洞——窩子全完
【第36句】:雷婆找龍王談心——天涯海角覓知音
【第37句】:阿波羅闖月球——開創(chuàng)人類新紀(jì)元
【第38句】:林沖進(jìn)白虎堂——上當(dāng)受騙
【第39句】:弄堂里買報紙——小道消息
【第40句】:蓋房子請到箍桶匠——找錯了人
【第41句】:山腰里一片云——成不了氣候
【第42句】:石匠打鐵——不會看火(貨)色
【第43句】:八月十五吃元宵——與眾不同
【第44句】:三十畝地一頭牛——安居樂業(yè)
【第45句】:牛頭不對馬嘴——胡拉亂扯
【第46句】:【肚臍上長茵子——心花兒都開了】(歇)茵子:茵陳蒿,別稱茵陳,多年生草本,秋季開黃花。指開心,高興。
【第47句】:樹蔭底下使羅盤——陰不陰來陽不陽
【第48句】:【打開棺材喊捉賊——冤枉死人】(歇)死:本指死亡,轉(zhuǎn)指程度達(dá)到極點。指太冤枉人。
【第49句】:婁阿鼠問卦——做賊心虛
【第50句】:頭發(fā)絲穿豆腐——沒法提
【第51句】:誰不能燃燒,就只有冒煙——這是定理。
【第52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語的意思是同類的物種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語出自《周易·系辭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xué)者叫淳于髡,他博學(xué)多才,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于是讓淳于髡舉薦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內(nèi)接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能之士。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于髡說:“寡人聽說,人才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內(nèi)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著一樣;如果一百年能出現(xiàn)一個圣人,那圣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xiàn)在,你一天之內(nèi)就推薦了七個賢士,那賢士不是太多了?”淳于髡回答說:“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是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洼地去找,恐怕永遠(yuǎn)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這句話是至理名言,當(dāng)年,革命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從全國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著一大批國家的棟梁之才。
【第53句】:刀尖上翻跟頭——不怕死;好險;冒險;危險
【第54句】:滿嘴塞黃連——說不出的苦
【第55句】:【刮大風(fēng)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zhuǎn)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56句】:泥人兒掉在河里——沒人模樣
【第57句】:六月間狗吐舌——熱出來的
【第58句】:【屬黃花魚的——溜邊】(歇)黃花魚:學(xué)名黃魚,分大黃魚和小黃魚,在深海過冬,春天向沿岸洄游,產(chǎn)卵后在近海覓食。本指黃花魚喜歡在海邊游動,轉(zhuǎn)指人靠著邊兒行走,或遇事回避矛盾,躲在一旁。也作“黃花魚——溜邊兒”。
【第59句】:賣面具的被人搶了——丟臉
【第60句】:【大年初一捉個兔子——有它也要過年,沒它也要過年】(歇)比喻有沒有某人或某物都不會影響事情的進(jìn)展。
【第61句】:船底下放鞭炮——悶聲悶氣;悶聲不響
【第62句】:鏡子里的影子——空虛
【第63句】:【蛤蟆跳在戥盤子里——自稱自贊】(歇)戥盤子:戥子(一種測定貴重物品或藥品重量的小秤)一端盛放所要測定重量的物體的小盤子。稱:本指測定重量,轉(zhuǎn)指稱贊。指自己稱贊、夸耀自己。常含譏諷意味。也作“蛤蟆跳在戥盤——自稱自贊”。
【第64句】:何仙姑走娘家——云里來,霧里去
【第65句】:吃了豬下巴——愛搭嘴
【第66句】:烏龜皎王八——自家人不識自家人
【第67句】:棺材里的老鼠——吃死人
【第68句】:畫眉烏唱歌——談情說愛
【第69句】:菩薩的胸膛——沒心肝
【第70句】:棉花換核桃——吃硬不吃軟
【第71句】:石頭棒槌灌米湯——滴水不進(jìn)
【第72句】:耗子鉆書柜——皎文嚼字
【第73句】:【懶驢上磨——不趕不會上道】(歇)上磨:指拉磨。道:磨道。比喻沒人督促或施加某種壓力,就不會去干某事。常含譏諷意味。
【第74句】:水獺上山——裝熊(雄)
【第75句】:海底坑洼——摸不透
【第76句】:奶奶常在外人面前夸我。她說我“人不大,卻是芝麻做的大餅——點子多。辦事讓人放心”。(江蘇·高郵)
【第77句】:飛過鳥兒看出雌雄——眼力真好
【第78句】:隔皮選西瓜——難識貨
【第79句】:半天云里的風(fēng)箏——半點不由己
【第80句】:火柴棍搭橋——難過
【第81句】:布機(jī)上的棉線——干頭萬緒
【第82句】:垃圾倒進(jìn)糞坑里——同流合污
【第83句】:水中月,鏡中人——看得見,摸不著
【第84句】:貓兒偷食狗挨打——無辜受累
【第85句】:玻璃掉在茅坑里——又滑又臭
【第86句】:屋漏又遭連陰雨——禍不單行
【第87句】:【蔣干保曹操——各為其主】(歇)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曹操手下幕賓,赤壁之戰(zhàn)時,曾渡江到東吳,勸說舊友周瑜歸降,想借此立功報效曹操,結(jié)果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指各自做事都為自己所效勞的主子。
【第88句】:吊死鬼要賬——活該
【第89句】:門旮旯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第90句】:病榻上摘牡丹花——貪花不顧生死
【第91句】:【大閨女上花轎——半推半就】(歇)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假裝推辭。
【第92句】:龍王爺作法——呼風(fēng)喚雨
【第93句】:【滾湯潑老鼠——一窩都是死】(歇)滾湯:開水。指在場的全都逃脫不了死亡的下場。也作滾湯潑老鼠——一窩兒死去。熱湯潑老鼠——一窩兒都完蛋。
【第94句】:【京劇】“京劇”是中國的國劇,是國粹。它源于徽劇和漢劇。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召集全國各地著名的戲班進(jìn)京賀演。壽慶之后,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的精彩演出受到喜愛,繼續(xù)留京獻(xiàn)藝。1830年,湖北楚調(diào)(漢劇)也進(jìn)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于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漢劇是西皮調(diào)的唱腔,徽劇以二黃調(diào)為主,這兩種腔調(diào)同臺演出,取長補短,并不斷汲取當(dāng)時流人北京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戲曲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jù)觀眾的要求和北京的語言特點,創(chuàng)造南北觀眾都能接收的戲劇語言——韻白。這樣京劇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fēng)格,由當(dāng)初的“皮黃”改稱“京劇”。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到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京劇已經(jīng)在全國盛行開來。京劇藝術(shù)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夸張的特點,形成了念、唱、做、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tǒng)一風(fēng)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qiáng)烈的節(jié)奏感。京劇形成的初期,老生最受重視,出現(xiàn)了“老生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后來又出現(xiàn)“老生新三杰”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到了民初,旦角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了,出現(xiàn)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各行當(dāng)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并形成了京劇流派。
【第95句】:百只麻雀炒一盤——嘴多
【第96句】:【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想要,達(dá)不到目的;沒想要,倒輕易地得到了。事與愿違,出乎所料。臺灣李敖《笑傲五十年》:“受苦受難的中國人,禁不住老天爺一再開玩笑,最后喟然長嘆——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意插柳柳成蔭。聽其自然了,認(rèn)命了。”
【第97句】:無根的水草——漂浮不定
【第98句】:【桌子底下放風(fēng)箏——出手就不高】(歇)比喻起點低,條件差,事情不會做好。
【第99句】:口技表演——嘴上的功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