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做功夫人不可尋文逐句,記言記語,不但無益,與功夫作障,礙真實功夫,返成緣慮,欲得心行處絕,豈可得乎?——《博山參禪警語》
【第2句】:【古風(fēng)基地】簫聲幽咽處,燈火已闌珊。明月相思何處,倚欄宮商凝露。書盡離懷,寄情歌賦,回首往事難駐。花開花謝,欲留春長住,奈何,奈何,流年難屬。念紅塵難度,禪語何處。多情傷感無數(shù),此生癡戀君心顧。入夢一曲春宵度,驚醒纏綿如霧。山高水遠,寒暑共赴。不負,不負,風(fēng)雨同路。
【第3句】:以洗器余食著于凈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fù)施人!《雜阿含經(jīng)》卷四,第90經(jīng)
【第4句】: 隨緣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覺悟,是對自我內(nèi)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能 夠隨緣的人,總能在風(fēng)云變幻時審時度勢,在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 如、游刃有余;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第5句】:佛在心中,佛之道,是煩惱及苦的止息。人生之苦,生,老,病,死。欲望不止,苦海不盡。佛之道行于人間,只為普度眾生。眾生有苦,佛道不滅。佛,乃一念。焚香叩拜,我跪的不是佛像,而是迷茫的自己;萬里修禪,我找的不是路,而是迷失的自己。雙手合十,六根清凈萬苦滅。
【第6句】:法教布施:法教布施并不只是弘揚佛法,而且能遣除聞法者的無明。為遣除無明而講法,才是真正的法教布施。布施法教的目的,就是聞法者心中樹立正知正見,并啟迪修證的大智慧。修證的智慧,是所有智慧當(dāng)中最殊勝的智慧。岡波巴大師說:“由修證所生起的一剎那智慧,比由聞思所生起的所有智慧殊勝。”
【第7句】:擁有少欲,才能生起小乘的I葉J離心;擁有愛心,才能圓滿大乘的菩提心;擁有智慧,才能證得金剛乘的大手印。有了出離心,才能做到諸惡莫作;有了菩提心,才能做到眾善奉行;有了大手印,才能做到自凈其意。出離心、菩提心和大手印之見地,是一切佛法的精髓,三藏十二部的要義,顯密佛教的核心。
【第8句】: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心外覓佛,終不得也。——《少室六門》
【第9句】:如果我們把握了當(dāng)下的一切,在未來就不會出現(xiàn)完全不可預(yù)料的事情。禪者的心態(tài),就是要生活在無憂之中,要有無憂之心。無憂是指我們心里面沒有對未來的牽掛,或者說放下了對未來的牽掛。因為,每一個當(dāng)下就是直指未來,當(dāng)我們對每一個當(dāng)下能放下的時候,對未來也就放下了。
【第10句】:無“形式”則不足以顯“內(nèi)容”。然形式要取諸“中道”,不可野亦不可亂,尤其不可輕忽“形實如一”的掌握。
【第11句】:我執(zhí)越重的人,煩惱就越重;煩惱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五蘊是生活,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禪。
【第12句】:生活的禪法,在于生活中活潑的運用,解除生活中存在的煩惱障礙與困惑,充實生活,寧靜生活,祥與生活。
【第13句】: 不要放大自己的缺點,也不要掩藏自己的優(yōu)點,這樣你會自 信一些。不要害怕面對內(nèi)心的齷齪,也不要忽視對內(nèi)心美好的贊美, 這樣你會對自己客觀一些。擁有自信,做到客觀,人生就已經(jīng)像模像 樣,若有余力再稍事打磨,成為精品絕品,或許并不是一種奢望。
【第14句】: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yīng)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
【第15句】:人生的七種財富,需要我們用心修煉才能獲得,心中的財富和資糧能為我們指引正確的方向。當(dāng)我們在忙于追求、拼搏而失去方向的時候,不妨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已擁有的財富,如此便能領(lǐng)悟到財富就在心中的真諦。
【第16句】:心若一變,山河大地都會隨我們的心而改變,《維摩經(jīng)》云:“欲凈其 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這就是心的凈化。《維摩經(jīng)》上又 說:“何為病?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心不攀緣,不起妄 念,得大自在,就是心的解脫。
【第17句】:于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雜阿含經(jīng)》卷十,第256經(jīng)
【第18句】:內(nèi)心善良正直的人,即使看到壞事,也能往好的一面想,為對方的壞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第19句】: 就拿邵逸夫而言,他為內(nèi)地與香港的教育事業(yè)捐助過數(shù)十億款項,用 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yīng)用回到民眾”。在內(nèi)地與香 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不勝枚舉,這不就正如佛家所言,布施的越 多,其實得到的也越多。
【第20句】:將人分為三六九等,認(rèn)為覺悟正道只是少數(shù)特權(quán)者的專利,這是違背佛的本意的。有尊卑貴賤念頭的人,永不能成為悟者。佛的宗旨是使人覺悟,解脫俗世的痛苦。屠夫也罷,顯貴也罷,聰明人也罷,愚鈍人也罷,佛視之皆平等。所以玄素禪師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請到屠夫家做客。
【第21句】:蓮花生在被人遺忘的廢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悅?cè)说姆枷悖鹑绶鸬茏釉趷塾麖娏业娜巳褐校苌l(fā)著智慧的光芒。——《佛陀的格言》
【第22句】: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 平常心既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處世方法,更是一種尋求心靈平 靜的方法。
【第23句】:問:“道體本無修,若起修道心,何所修?”答:“如鏡有垢,欲使顯光而磨之,磨者仍磨其垢,非磨其光。”——李炳南居士
【第24句】:【天天禪語】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缺乏真誠與包容,也不應(yīng)該輕易地怨恨別人;即使我們體會不到自己不具備善巧與智慧,也不應(yīng)該輕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心里的自私與欲望,也不應(yīng)該輕易地埋怨對方。
【第25句】:什么是無?能在這一問上起疑,皆具參禪見性的根機。什么是無?他人 的任何答案都于己無關(guān),不要好奇他人的感受,當(dāng)自己心中生出一個答案, 也要如片雪飛入火焰中。舍去一切對世間所形成的固有執(zhí)著,語默動靜 何有分別?生死何有分別?
【第26句】:當(dāng)我們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時,你會發(fā)現(xiàn),木和世界抗?fàn)帲澜缫矔晕⑿斫蛹{你。正所謂人生萬事隨喜,沿途盡是好風(fēng)景。
【第27句】:禪修,是一種練習(xí),讓我們的心得到一種自在與自主性。透過禪修,我們以前那很剛硬的心就會變得柔軟。柔軟之心具備更好的彈性,很難被外在力量摧毀。當(dāng)你那一念心變得靈活而柔軟,就是到位的禪修。堅硬的牙齒可以脫落,但柔軟的舌頭卻一輩子存在,心地柔軟了,才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第28句】: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圣號,或聲或默,無雜無聞,必使念起于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斷,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fēng)。是以觀音反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凈業(yè),即凈而禪,孰妙乎是!《印光法師文鈔·與海鹽徐夫人書》
【第29句】: 憤怒容易壞事,還容易傷身,人在強烈憤怒時,惡劣情緒會致使內(nèi)分 泌發(fā)生強烈變化,這些大量的激素或其他化學(xué)物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 害,會產(chǎn)生疾病,還有不少人在盛怒之下一命嗚呼。
【第30句】:【禪語感悟】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古今中外,多少對生命的描述,都不及佛經(jīng) 這般精彩。
【第31句】:一些夜的孤寂,在字墨里瘦盡一夜燈花。耳畔禪音裊裊,我水袖輕舞,舞盡一世芳華。暗香旖旎的時光,有心動,有等待,有守候。一切在歲月深處綺綣成蝶,輕舞著紅塵的歡歌。晨鐘暮鼓,我跋山涉水,不為那陌上桃花盛開,只想赴一場那相約已久的花期。
【第32句】:人生不必求全責(zé)備,有道是: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那些你受的苦,流的淚,吃的虧,擔(dān)的責(zé),忍的痛,到最后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
【第33句】:佛言:吾無數(shù)劫時,本為凡人,初求佛道以來,受形五道,生死無量。計吾故身,不能以數(shù)。《太子瑞應(yīng)本起經(jīng)》
【第34句】: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凈,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zhí)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凈業(yè)。(徹悟禪師)
【第35句】: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yīng)彌陀心中之眾生耶!《徹悟禪師文案》
【第36句】:如不思量,自性便空寂不變;思量便造成自性的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宗教箴言錄》
【第37句】:人與人能夠互盡心力、互相照顧,實在是世間最快樂的事情之一。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修成正果,但每個人都有能力慈悲。
【第38句】:人生淡然如花,自然一路芬芳。花紅不為爭春,春自艷;花香不為引蝶,蝶自來。漫漫的歲月,默默地生長,靜靜地開放。不求大紅大紫,只愿春來次第開,春歸漸入塵,一生美麗過便是不枉。靜守一方天空,安度一春歲月,與清風(fēng)對語,與光陰說禪。人生的美麗,不在于爭,而在于守。
【第39句】: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于諸眾生慈心平等,猶如子想;又,行施時,于諸眾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視病子;行施之時其心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愈;既施之后其心放舍,猶如父母見子長大,能自在活。《大般涅槃經(jīng)》卷十五,梵行品
【第40句】: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凍時,近火雖可取暖,但太靠近卻很危險;若看不開、放不下,猶如手拿燒紅熱鐵,必然被燙傷。世間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來很美,喝起來也很清涼,但握久了手也會凍傷。
【第41句】:善于做人者,一定要有肚子里面撐起船的意念,“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把自己的開闊胸懷充分展示出來,不管好人、壞人、聰明人、愚笨人都要習(xí)慣以至包容;對于一切羞辱、委屈都要適應(yīng)并且容忍得下。那么,世上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又能奈我何?
【第42句】:禪宗一直在講不要有心念的活動而是行動,這個行動本身就是一種解脫。當(dāng)然行動也代表覺知,還有立即采取行動。
【第43句】:清明節(jié),透過媒體看到很多祭掃群眾在為去世者祭祀。僅僅從傳統(tǒng)的角度來看待,這是非常好的現(xiàn)象,但從佛教的角度看,這還是陷于迷信的狀態(tài)。看到很多的墳?zāi)梗@更加提醒我們死亡無常。在這個世界上,從古至今,無論有多少顯貴、富翁、名人,最后的歸宿只有一個,就是死亡。
【第44句】:愛的給予一定要理性,無原則無節(jié)制的愛不是愛,是債,是毀滅,最終的結(jié)果會逼死這些充滿青春活力的祖國花朵。作為父母,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愛的方式究竟是不是可行的。
【第45句】: 可以嘲笑自己,不可以嘲笑祖國,因為祖國是祖宗之國,也是 子孫之國。不管我們認(rèn)還是不認(rèn)、愛還是不愛,我們的根都深深地扎 在那里。
【第46句】:我們用文字來教育,會栽培一些學(xué)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雖然看很多經(jīng)典,但拼命著相,沒有正思維,因此無從得到法益。——慧律法師
【第47句】:是沒是真如?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脫,色真如故色解脫,心色俱離,即無一物,是大菩提樹。一《無題》
【第48句】: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趁能自由說話、走動的時候,趕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揚佛法和導(dǎo)人向善的事。
【第49句】: 為什么一定要你死我活,同類相殘?為什么不可以和平相 處,彼此相容?承認(rèn)陰陽相克,也必須承認(rèn)陰陽互生。相克相生,此 消彼長,自有內(nèi)在規(guī)律可循,不一定非要刀光劍影。月落日生,春去 秋來,運籌于天地股掌;星漢移位,穹窿變幻,完全憑宇宙功夫。
【第50句】:以平等之心,和善待人,即是忍辱。許多人生怕被人看低,總愛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用不友好的態(tài)度掩飾自己的軟弱,這是修養(yǎng)不到的緣故。受過苦的人,修煉功夫深的人,能夠以平等之心和善待人。
【第51句】:多少個五百年,我曾游離于離恨天外,為你撐一盞燈,燃亮赤瑕宮的經(jīng)卷;食一粒蜜青果,為你吐一絲梵香,溫馨赤瑕宮里的金縷玉帳;也曾飲一口灌愁水,為你參悟一層禪心,撲滅了赤瑕宮里的明火。多少個五百年,尋你至人間煙火,深居瀟湘館,修竹擁翠。心行千年。
【第52句】:妄有非實故,與所見不同。由境相虛妄,能緣亦非有。(古印度)陳那《掌中論》
【第53句】:一個人擁有比較健全的意識是成功的關(guān)鍵。習(xí)慣于聽吩咐才能做事,不懂得主動自發(fā),并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你就永遠抓不住新機會。
【第54句】:【天天禪語】善緣、惡緣,都在語默動靜中;好話讓人心開意解,壞話讓人心起煩惱。
【第55句】:落日是永恒,是生必然走向滅的象征,能洞察生滅現(xiàn)象者,才是有智慧的人。日出與日落皆是天地運行的一種規(guī)律,正如榮與枯都是生命固有的一種狀態(tài),本就無須以人心的悲喜來評價。榮也好,枯也罷,都是無心、隨緣的結(jié)果,都包含著生命自由而純粹的喜悅。
【第56句】:無論社會變得如何的喧囂與浮躁,只要我們愿意去尋找,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一個真正安靜的角落。而且,即便沒有安靜的外在環(huán)境,我們也要保持心靈的寧靜,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第57句】:人生難得開懷笑,恩怨讓它笑中了。莫向人前就恩怨,一忍二讓由它消。平心似水伴日月,煩惱只為逞聰明。少事之心,淡茶粗飯總知香;多事之心,美味佳肴如食蠟。
【第58句】:每天生活有七誡:誡煙毒、誡色情、誡暴力、誡偷盜、誡賭博、誡酗酒、誡惡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59句】: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任你通盤都打算,有余殃慶總難移。盡歸善報無相負,盡歸惡報誰便宜?見善則遷由自主,轉(zhuǎn)禍為福亦隨時。若猶時刻想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報應(yīng)分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梁)寶志《萬空歌》
【第60句】:生活智慧是在沒有纏縛時才展現(xiàn)的,所以必須注意滌蕩塵垢,才能純真 無礙,活潑自在。
【第61句】:修德、積福,就是創(chuàng)造培育善因善緣。不間斷地培植善因善緣,惡緣就停止了。善緣成熟了,惡因就會推遲現(xiàn)報。
【第62句】: 佛語:“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后念不生,前念自滅。”迷惑的 起因在于二念,若在一念興起時,能如紅爐點雪,頓作消溶,就不會生起 迷執(zhí)。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清理腦中的垃圾,心靈凈化了,自然就能透徹 天上地下的一切。心中明了了,一切也就順了。
【第63句】:有些人一直認(rèn)為自己不快樂,就是因為他們固執(zhí)地讓自己的情緒不肯離開令人不快的事情。那樣,除了折磨自己的身心之外毫無益處。
【第64句】: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為邪見,死墮地獄。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見,死墮地獄。可避不避,可就不就,玩習(xí)邪見,死墮地獄。可近則近,可遠則遠,恒守正見,死墮善道。《法句經(jīng)》卷下,地獄品
【第65句】:譬如有人欲護其身,先護命根,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護持一切諸佛正法,應(yīng)先守護菩提之心。“四十華嚴(yán)”卷三十六
【第66句】:“言必信,行必果”,對佛家而言亦是如此,心底坦蕩,做事光明正大。想好了你就要大膽去做,無論做什么都不要優(yōu)柔寡斷,畏首畏尾,錯失良機。
【第67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的發(fā)達,當(dāng)今很多學(xué)佛人生活條件非常優(yōu)越:住處寬敞、環(huán)境優(yōu)美,有莊嚴(yán)的佛堂、昂貴的佛像和法器及各種珍貴的佛珠。表面上看來似乎學(xué)佛的條件很具足,然而,實際上內(nèi)心并沒有轉(zhuǎn)向佛法,也沒有通往解脫和趨向菩提,只是沉迷于佛教的外表形式之中,這意味著陷入了另一個極端罷了。
【第68句】:有智之人應(yīng)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故有之,是故生悲。《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一,悲品
【第69句】:不要把自己活在煩惱的中心,靜下心來就是突圍的方向。禪就是把握生命當(dāng)下的智慧。
【第70句】:比如,金翅鳥在虛空中高高飛翔時,它的影子雖然沒有現(xiàn)出,但并非沒有身影,最終無論它降落在哪里,黑糊糊的身影就會出現(xiàn)在那里。同樣,所造的善惡果報,雖然暫時不一定會現(xiàn)前,但最終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如《功德藏》云:“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xiàn),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xiàn)前,”
【第71句】: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二十三,增上品
【第72句】: 世上的美景很多,我只有一雙眼睛,看不過來;世上的妙音 很多,我只有兩只耳朵,聽不過來;世上的美味很多,我只有一張 嘴,嘗不過來。借一道美景,就一縷妙音,嘗一回美味,就已經(jīng)足 夠,要那么多干什么?美景多了,審美會疲倦;妙音多了,耳朵會失 聰;美味多了,味覺會麻木,何必為難自己?
【第73句】: 事物的多側(cè)面決定了看問題的多角度。站在山腳下看到的是 高度,登上山峰看到的可能就是寬度;走在后面看到的是別人的背 影,走在前面你的背影也難免被別人看。因為高度忽視寬度,因為背 影否定笑容都失之偏頗。要真正認(rèn)識和正確評價一個人和一個事物, 首先要進行多側(cè)面、多角度的深入觀察。
【第74句】: 要善于與人和諧相處 人人應(yīng)學(xué)和敬合群之法,諸賢者亦皆贊嘆和敬之善。若能互相和敬, 住于正法,則必得瑜伽之樂,即相應(yīng)佛法之樂。
【第75句】:立志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迫,而有修道以求解脫的沖動;另一種人是因為他找到了自我。對后者而言,生活體驗與挫折只會使他更加堅定信仰。
【第76句】: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身行好事,腳走好路。改善自己是自度,也是度人;影響他人是度人,更是度渡。不能小看自己,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這無限就是空性,而有限就是障礙。君子了達空性,能夠悲心切愿,任重道遠,身安道隆;小人迷于無明,致使罔顧公德,鉆營取巧,身敗名裂。
【第77句】: 總有這樣的時候,似乎在等待什么,又不知究竟為什么而等待; 內(nèi)心有隱隱的期望,期望什么自己并不知道;生一種淡淡的憂傷,卻找 不到憂傷的源頭;彌漫難以抑制的情愫,又不知情愫為誰升騰。因為生 命的未知,人生的殘缺,我們總是難免欲望和迷茫的無端襲擾。
【第78句】:【天天禪語】要看清人生的道理——以布施心轉(zhuǎn)慳貪,以慈悲心轉(zhuǎn)嗔恚,以智慧心轉(zhuǎn)愚癡。
【第79句】:佛說:為人兒女,孝養(yǎng)父母,應(yīng)當(dāng)注意五件事:一要用心經(jīng)營生計;二是早上起來,率領(lǐng)仆役,按時整治飯食,讓父母衣食無憂;三是做事不要父母擔(dān)憂;四是常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五是父母一旦生病,趕快請醫(yī)生治療,不要延誤。
【第80句】: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法句經(jīng)》卷下,忿怒品
【第81句】:如有大石山,高廣無缺壞,周遍四方來,磨榨此大地,非兵馬咒術(shù),力所能防御。惡劫老病死,常磨榨眾生。《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二,第1147經(jīng)
【第82句】:今時之人,當(dāng)壓力大、煩惱重時,于寺院觀觀景、喝喝茶、睡睡覺,慧 根深者亦會于禪堂打打坐,觀觀心,一旦感覺內(nèi)心壓力暫時舒緩,便又 迫不及待躍入紅塵欲海,逐妄不已。覓靜求閑故無不可,然此與禪般若 相隔云壤。諸位,既覷見禪之寶山,何不徑入不二之門?
【第83句】:生命中總有那么一段時光,充滿不安,可是除了勇敢面對,我們別無選擇。生活,如壺老酒,細火慢燉之下,溫了情,醇了愛,醉了流年,暖了歲月。紫陌紅塵中,不動聲色間,禪心佛意已然靜水流深般深入人心,深邃了時光,迂回了過往。
【第84句】:其實,快樂和痛苦本是一體兩面,幸運與不幸只是相對而言,都無絕對。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快樂就會變成痛苦;只有幸運,沒有不幸,幸運就是最大的不幸。
【第85句】: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以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
【第86句】:問:“有些人專喜歡用大道理來訓(xùn)他人,可是自己行為并不檢點,他有罪?會受到不良的后果吧?”答:“大道理訓(xùn)人是口業(yè)普,自有其功德;自己行為不檢點,是身業(yè)惡,自有其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李炳南居士
【第87句】:學(xué)會寬容別人的過錯,就是學(xué)會善待自己。仇恨只能讓你的心靈永遠生 活在黑暗之中;而寬容卻能讓你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容別人的過 錯,可以讓你的生活更輕松愉快。當(dāng)我們自己的心窗纖塵不染時,理智的陽 光就會驅(qū)散心頭的晦暗,只要我們愿意朝向陽光,陰影自然就落在身后。
【第88句】:學(xué)禪的人,為了感恩一切眾生,首先自己要過一種淡泊的生活、清凈的生活、簡單的生活。
【第89句】: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 智力、時間、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那么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第90句】: 一位法師和行者論交友之道。法師說,世人交友要恪守“三 不交”、 “三慎交”和“三必交”原則。所謂三不交:不敬畏天地者 不交,不忠于國家者不交,不孝順父母者不交。所謂三慎交:言過其 實者慎交,不自量力者慎交,心胸狹窄者慎交。所謂三必交:賢德者 必交,仁厚者必交,守信者必交。
【第91句】:一切諸法由因緣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無生性。(古印度)世親《佛性論》卷二
【第92句】:佛身安坐一國土,一切世界悉現(xiàn)身,身相端嚴(yán)無量億,法界廣大悉充滿,于一毛孔放光明,普滅世間煩惱暗。《華嚴(yán)經(jīng)》卷三十四,十地品
【第93句】:【天天禪語】我們要尊重眾生的理由有三:-、過去的時候一切眾生曾經(jīng)是父母;二、現(xiàn)在的時候一切眾生是修行的所依助緣;三、將來的時候一切眾生是未來的佛陀。
【第94句】: 自我要求的程度不一樣,對缺點的認(rèn)知會有差異,要求越 高,缺點越多。你自認(rèn)為的缺點,對他人來說可能是優(yōu)點,對這個世 界來說也可能是優(yōu)點。譬如鶴頸之長算不算缺點?鳧頸之短算不算缺 點?如此類推,不勝枚舉,答案或許迥然不同。
【第95句】:始學(xué)工巧業(yè),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dāng)應(yīng)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yè),余一分藏密,以擬于貧乏。《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八,第12 83經(jīng)
【第96句】:細水、柔風(fēng)、游魚、飛鳥、綠樹,好一幅恬雅幽靜的山水田園畫!在這一片和諧之象中,所有的一切卻都相依相存,缺少其中任何一環(huán),美麗都會大打折扣,就像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之間,都有著不可割斷的聯(lián)系,因果相承。處在這因緣果報中的眾生,都必須有所承擔(dān),才有機會修成正果。
【第97句】:我小時候不懂得如何孝敬,長大后去各地學(xué)習(xí)、求法,沒有機會孝敬。記得,有一次我回家鄉(xiāng)看望母親時,媽媽對我說:“雖然我每天都想你,度日如年,但只要你好好學(xué)佛,將來好好地服務(wù)眾生,我就會心滿意足。”我發(fā)愿對每一位眾生像對母親一樣善待,請諸佛菩薩加持我。
【第98句】: 有種期待,永遠不能實現(xiàn);有種逃亡,永遠不能停歇。有些 味道,只能一個人靜靜品嘗,有些景致,只能一個人遠遠觀看;有些 情懷,只能一個人默默珍藏。有些該記住的被忘記,有些該忘記的去口 被記住。
【第99句】: 即使是正確的決定,也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才是正確的,到了下一個階 段,要依據(jù)形勢作更有利的選擇,否則,死抱著最初的決定不放,就是無 謂的固執(zhí)了。
上一篇:青樹林名人名言文案-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