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人經歷成長過程
其他回答 共 1 條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范學校上學。
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
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
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
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么讀書
”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 魏校長走下講臺,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么而讀書
”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就是為了光宗耀祖。
”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
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柜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
”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么而讀書
”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
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
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回答的多好啊
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
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后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
同學們,你們現在是學生,你們有什么樣的志向啊
我想,我們應該向敬愛的周總理學習,從小立志。
立志就是樹立一個崇高的人生目標,然后,為實現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奮斗不止,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這樣一生才有意義。
周恩來小小的年齡,為什么能有這樣偉大的志向呢
俗話說,從小看大。
周恩來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在后來的學習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漸敗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
他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地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華騰飛,下面,我講幾個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蘇省北部的淮安縣。
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運河交匯的地方,是一片水草豐盛的草原。
周恩來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紹興人,后來在淮安縣當師爺,到晚年才撈到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前任知縣有后臺,遲遲不離位,拒不交印。
周殿魁正式走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業就逐漸衰落。
周殿魁有4個兒子,周貽庚、周貽能、周貽奎、周貽(),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貽庚一直在沈陽做小職員,他的父親也在外面做事,掙錢都不多。
老三周貽奎長期有病,老四周貽(),是周恩來的養父,二十幾歲去世。
周恩來有3位母親:生母萬氏,萬冬兒;養母陳氏,乳母蔣江氏。
3位母親對他都很好,對他都有重要的影響。
生母萬氏教給他處事,養母給了他啟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萬氏,萬冬兒,是淮陰縣一家大戶的女兒。
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是淮陰縣知縣,但在周恩來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
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從小跟著外祖父經常出入于官府大戶,見過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撐門戶,善理家財。
周家逆運敗落,但終究是有名望之家,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來送行,求人辦事,萬氏都辦得井井有條,體體面面。
生母萬氏處理這些應酬時,總把周恩來帶在身邊,使他增長了許多見識。
后來,周恩來身為總理,日理萬機,是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
這里面有生母萬氏的熏陶。
養母陳氏知書達理,是周恩來的啟蒙老師,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
從小陳氏教他念書識字,5歲就學兒歌和唐宋詩詞,萬氏還給他講“竇娥冤”、“西廂記”、太平天國和義和團。
周恩來對養母的感情甚至超過生母,他稱養母為娘,稱生母為干媽。
養母陳氏去世后,周恩來寫過一篇《念娘文》,滿懷深情地說道:“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
”“慈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繼承過來的。
”周恩來從乳母那里學習了家事,讓她了解了農民的生活。
蔣媽媽是個“粗人”,但是她講的話周恩來很愛聽。
她給周恩來講了許多家事,告訴周恩來從播種稻種到舂大米要經過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種出來的;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總是讓人用黃包車拉著走。
有一年冬天,周恩來還按蔣媽媽說的把一把瓜籽種在花壇里,天天澆水,就是長不出苗來。
周恩來去問蔣媽媽是怎么回事,原來,要到春天種才行,冬天怎么能種呢
第二年春天,周恩來又將瓜籽種下,果然出苗了,還結出了幾個大南瓜,周恩來高興得很。
后來,周恩來回憶說:“我的媽媽把我帶到大運河她自己的家里,我從那里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周恩來在天津讀書時,蔣媽媽不顧行路艱難,還去看望她。
周恩來高興極了,陪蔣媽媽在天津到處去看看,臨走時送她一個搪瓷碗,請她保重身體
1907年,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
1908年,養母陳氏也患肺結核病逝。
那時,周恩來剛滿10歲,父親又遠在他鄉,不得不像成年人擔起家庭的重擔。
他含著眼淚葬送了兩位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周家本來經濟狀況就不好,加上給兩位母親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錢,周恩來不得不經常出入于當鋪,把家里值點錢的東西都當了出去換錢維持生活。
東西當凈了,又硬著頭皮向親戚借錢。
可有的親友在周家興旺時常登門拜訪,如今周家敗落了,卻沒有一個人幫忙,世態之炎涼使周恩來很有感觸,真是“貧居鬧市無人向,富在深山有遠親”。
周恩來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
他把自家花園改成了菜園,種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
當時他還很小,沒有鋤頭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
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長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糧。
人民間的貧富之分,使周恩來認識到是社會黑暗造成的,從此,萌發了反封建的意識。
周恩來12歲那年,大伯周貽庚托堂伯周貽謙把他帶到了沈陽。
大伯父一直單身在沈陽,大伯母遠在天津,周恩來來到沈陽,大伯父非常高興。
他喜歡喝紹興黃酒,常常讓侄兒陪他喝幾盅。
周恩來來到沈陽是夏天 ,可是這里與家鄉的景色大不一樣,看不到美麗的岸柳,看不到無垠的綠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
本來,大伯父要讓他在沈陽讀書,但是學校在修道,先讓他去堂伯父那兒的銀崗書院讀了半年,然后進了沈陽的東關模范學校,一學3年。
東關模范學校是一所新學堂,開設的課程不少,有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圖畫、歌唱、體操等幾門課,既學經書,又學西方的哲學,周恩來喜歡。
學校里有錢人家子弟多,周恩來雖然家境不好,但學習非常刻苦努力,經常名列前茅,可以說是德才兼備,德智體全面發展,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在東關模范學校的3年,周恩來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學到了很多知識。
他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課后認真按時完成作業,進步很快,各門功課成績都不錯,特別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他都名列第一。
他的作文經常受到老師表揚,讓全班同學傳閱,有的作文,比如他寫的《奉天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穎,論述精辟,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因而轟動了全校,并在全省舉辦的教育成績展覽會上展示,還收入《學校國文成績》一書。
有一位歷史教師高戈吾,發現周恩來聰明、勤奮、愛國、求上進,非常喜歡他,經常借給他一些反映歷史上熱心變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
周恩來先后閱讀了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和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
他還在課外讀了《離騷》、《史記》、《漢書》等歷史文學者作,他特別贊賞《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周恩來得到許多教師的贊賞,如國文老師在他的作文上批語:“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還感慨地說:“我教了幾十年書,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為這樣的學生,就是嘔心瀝血也心甘情愿。
” 在學校里,周恩來生活非常儉樸,每天,他就帶兩個“火燒”上學,穿著十分樸素,夏天總是穿一件白長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單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蘭大褂。
但是,他對別人非常關心。
有一次,周恩來去打開水,看到燒火的校工吳老頭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藥,而且,還掏出自己僅有的8個銅元說:“您用它買點藥吧
”吳老頭知道周恩來非常節約,連買書的錢都是從嘴上省出來的,就說:“孩子,你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你的生活也不寬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錢呢
”周恩來誠摯地說:“大爺,你別客氣了。
你快點治好病,讓大家喝上您燒的開水是最要緊的啊
”吳老頭緊緊握住周恩來的手,老淚縱橫。
周恩來在東關模范學校期間,還非常注意鍛煉身體。
一開始他從淮安到沈陽很不適應。
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
別的同學在外面玩得非常高興,可是他卻寧在火爐旁,他想,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振興中華豈不是一句空話。
于是,他下決心好好鍛煉身體。
他每天早上從家跑到學校,下午放學再從學校跑回家,從不間斷。
當時,都是土路,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身泥。
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吹得喘不上氣來。
他還積極參加體育課,踢球,打拳,做體操,還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歡的運動是踢“熊頭”。
這種運動和踢足球差不多,但當時條件差,連球門都沒有。
在球場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
有一次,他們這個班輸了一個球,有的同學垂頭喪氣,周恩來說:“沒關系,咱踢球不是為了贏幾個球啊
”那個同學不理解:“那是為什么啊
”周恩來說:“我們踢球,最主要的是練好身體報效中華啊
只要能煅練好身體,輸幾個球算得了什么
” 在東關模范學校學習期間,有一件事對周恩來影響很大。
周恩來一個叫何殿禎的同學家在沈陽郊區的魏家樓子,這個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場。
1911年暑假,何殿禎邀請周恩來到他家過暑假,周恩來本來想利用暑假多看些書,經過一番考慮,周恩來還是去了魏家樓子,而且連續3個暑假都是在那兒度過的。
魏家樓子在沈陽郊區,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
魏家樓子村后的山上還有俄國人立下的石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殘垣斷壁上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激戰的累累彈痕。
何殿禎的爺爺是一位富有正義感,憂國憂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歡周恩來這個愛讀書的孩子。
這位老先生還帶著孫子陪周恩來去了煙龍山,講述了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風雨雨,尤其是日俄戰爭帶來的苦難。
日俄戰爭的悲慘情景使周恩來震驚。
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寧靜的村子里突然傳來了聲聲狗叫和陣陣槍聲。
日本兵和俄國兵在這里打起來了。
日軍在煙龍山設了指揮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國兵放火燒了,鄉親們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
何老先生的父親被俄國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蘿卜窖里也沒能幸免,被槍殺了。
何老先生做夢也盼著祖國強大,滿懷熱望地對周恩來說
“今天我老了,要說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們將來使國家強大起來
”何老先生還和周恩來對對子,他說了上句:“不為列強之奴仆。
”周恩來想了想對了下句:“誓做中華的主人。
”何老先生聽了高興地說:“好
好
絕好
”何老先生從周恩來身上看到了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周恩來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激發了“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熱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
”,偉人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這鴻鵠之志。
勤學好問的伽利略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
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
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
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
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
”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
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
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么解釋
”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
”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
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
”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后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于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
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參考資料:
梁實秋寫的餃子這篇文章的讀后感250字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
”這是北方鄉下的一句俗語。
北平城里的人不說這句話。
因為北平人過去不說餃子,都說“煮餑餑”,這也許是滿洲語。
我到了十四歲才知道煮餑餑就是餃子。
北方人,不論貴賤,都以餃子為美食。
鐘鳴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財力,吃頓餃子不算一回事。
小康之家要吃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面、搟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
年終吃餃子是天經地義,有人胃口特強,能從初一到十五頓頓餃子,樂此不疲。
當然連吃兩頓就告饒的也不是沒有。
至于在鄉下,吃頓餃子不易,也許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時候才能有此豪舉。
餃子的成色不同,我吃過最低級的餃子。
抗戰期間有一年除夕我在陜西寶雞,餐館過年全不營業,我躑躅街頭,遙見鐵路旁邊有一草棚,燈火熒然,熱氣直冒,乃趨就之,竟是一間餃子館。
我叫了二十個韭菜餡餃子,店主還抓了一把帶皮的蒜瓣給我,外加一碗熱湯。
我吃得一頭大汗,十分滿足。
我也吃過頂精致的一頓餃子。
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后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漂著少許雞油。
大家已經酒足菜飽,禁不住誘惑,還是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
做餃子第一面皮要好。
店肆現成的餃子皮,堿太多,煮出來滑溜溜的,咬起來韌性不足。
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軟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陣子。
蓋上一塊濕布,防干裂。
搟皮子不難,久練即熟,中心稍厚,邊緣稍薄。
包的時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緊。
有些店里伙計包餃子,用拳頭一握就是一個,快則快矣,煮出來一個個的面疙瘩,一無是處。
餃子餡各隨所好。
有人愛吃薺菜,有人怕吃茴香。
有人要薄皮大餡,最好是一兜兒肉,有人愿意多羼青菜。
(有一位太太應邀吃餃子,咬了一口大叫,主人以為她必是吃到了蒼蠅蟑螂什么的,她說:“怎么,這里面全是菜!”主人大窘。
)有人以為豬肉冬瓜餡最好,有人認定羊肉白菜餡為正宗。
韭菜餡有人說香,有人說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冷凍餃子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新鮮的好。
據說新發明了一種制造餃子的機器,一貫作業,整治迅速,我尚未見過。
我想最好的餃子機器應該是——人。
吃剩下的餃子,冷藏起來,第二天油鍋里一炸,炸得焦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