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堅的名人
【有感悟,120字】
讀到張海迪的故事,我們就會想起“身殘志堅”,“頑強拼搏”之類的詞語,因為,張海迪本身就已經代表了一種精神。
她的故事感染著無數的人,給眾多奮進中的人以無盡的力量。
她在五歲時因脊髓病,只能坐在輪椅上面自學那些正常的孩子們在學校里就能學到的知識。
不久,她因高位截癱手術只能一動不動的躺在床上了,甚至連脖子都不能扭一下。
她懇求媽媽在桌上支一面鏡子,這樣她就可以從鏡子里面看書了,就這樣她學習了小學、初中的知識,更以驚人的毅力開始自學英語,她給自己立下了一條規定:每天背熟10個英語單詞,如果背不全,忘了幾個就狠狠的咬幾下自己的手指。
在這樣的學習后,她翻譯了一部小說——《海邊診所》。
后來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等書籍。
在殘酷的命運的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放棄,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一個個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在人生的路上綻放著一朵朵成功的花朵。
當張海迪受到挫折時,她沒有放棄,而是抬起頭來,做生活的強者。
當我讀完這個張海迪的故事時,我已感受到生命的美麗,我能看到在絕境中一個堅強的身影在前進著。
樂觀、不屈服、堅強,這些詞語遠遠不能表達出張海迪那些奮斗的日子。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是一帆風順,我們始終會遇見大大小小的困難。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陽光下,享受著父母、老師、學校給我們的呵護,在蜜糖般的生活中遠不知什么是磨難,我靜心想了想,如果我遇見了這樣的苦難,我還會不會像張海迪那般用百折不饒的意志獲得生命的光輝
我的答案是:不能。
所以張海迪的故事教會了我們,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沒有什么是不可以,只要有顆堅強的心,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奮斗,你的生命也可以這樣的絢麗。
大作家蕭伯納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張海迪做到了,她說:“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
”如果你奮斗著,你也可以。
因為,人不能選擇命運,但能改變命運
每一個童年都是快樂而純真的可是張海迪的童年卻充滿了艱辛,痛苦,她5歲就得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
在別人眼里這個看似令人可憐的人生沒有前途了。
可是張海迪卻做了一件讓人才吃驚的事。
她無法上學可是他并沒有放棄和沮喪,他自己在家自學多年來她一直以頑強毅力與疾病做斗爭。
她不拋棄不放棄自己把小學,中學,大學,學的課程全部讀完并學會了日語法語還獲得了碩士學位。
張海迪在小時別人眼里就是平凡的廢人,可是誰知他是一個不平凡的才女。
張海迪在自己清貧的家中努力考上的碩士可是有的大學生卻在優越的條件下還考不上大學而且張海迪是殘疾人別人比張海迪少什么。
缺什么還是張海迪他天生天就是這樣啊不普通人比張海迪缺少汗水,毅力。
竭盡全力的付出必有豐厚報酬張海迪就是這樣的。
她用汗水,毅力竭盡全力的付出所以她得到的是贊賞是別人的佩服還有豐厚的知識。
我們總是在抱怨,抱怨學習太忙,工作太累;抱怨今天的飯菜不合口味;抱怨沒人關心,人與人之間冷冰冰。
當我想到張海迪,這煩躁的心被梳理,我重新學會感謝生活。
張海迪曾說過:“生命很痛,但痛我也要活得好好的,我還要活出生命的詩意。
”雖然她在5歲時就因得了脊髓病而導致胸部以下全部癱瘓,但她并沒有因此沮喪、沉淪,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堅實的腳印。
”就像張海迪,雖然在她面前的是一條泥濘的道路,可是她卻在這樣一條路上,堅定不移地一直走到了今天,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贏得了寶貴的人生。
看到這位與疾病頑強搏斗的身殘志堅的女性,我不由地想到了那一群“千手觀音”們。
他們雖然失去了聽覺與說話的能力,但是他們卻用一顆顆樂觀的心靈完美地演繹了《千手觀音》。
他們仿佛用自己的表演在告訴我,人生只要充滿希望,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
是啊,他們這些聽不到音樂的舞者,在訓練時要克服多大的困難啊。
而我們要學習的正是他們那種不怕險阻,勇于磨練,永遠保持樂觀的精神。
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我們也需要這樣的精神,只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不屈不撓地前進,知識寶庫的大門定能被我們打開,科學的高峰定能登上。
但我們決不能做“養育在花房里的盆花”,遇到困難就被關嘆氣,失去前進的信心。
其實,我們常常不是被困難絆倒,而是被我們自己絆倒。
當困難來臨的時候,要保持那一份勇氣,給自己找一個支撐,要始終相信風浪會過去,雨后一定會有彩虹劃過天際。
遇到困難永不退縮,這是張海迪給我的啟示。
她讓我懂得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你可以自己精簡一下,希望能幫到你。
思修身殘志堅的人生啟示
一個身殘志堅者給我的啟示 ——讀《親愛的苦難》有感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
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
它包括個人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癥,摯愛的親人死亡,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失敗。
有些人 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
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有這樣的一個人,他給了這個重大課題一個準確的答案。
他就是《親愛的苦難》的作者沙漠舟(原名繆燈明,身高一米四,駝背),而《親愛的苦難》這本書就是對他人生的一個最好的詮釋。
牢獄之災 “我在手臂上文下了兩個刻骨銘心的字:命運。
命運是公平的,因為它對誰都不公平。
”這是沙漠舟因為生計經歷牢獄之災之后所留下的感悟。
這是他頭一次經歷這樣的苦難,也是他人生苦難的一個開始。
“要想讓生命對我們公平,我們就應當去拼搏,去抗爭。
”因此,他便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流浪,流浪 流浪,需要勇氣。
選擇流浪,就是要舍棄家的溫馨與安逸,在漂泊不定的日子里獨自去承受生活的風風雨雨。
從收容所獲釋以后,沙漠舟便踏上了尋求夢想和自我價值的路,而“旗開”并不“得勝”,第一次擔任“主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編輯出的一份《青年知音報》因銷售遠不如預期中的理想,一段時間以后 ,收入與成本相抵,沒有一分錢的利潤。
這給這位初次創業的狂熱分子當頭一棒。
失落感,空虛感,沉重地向他擠壓而來,而他根本不敢把真實的感受寫信告訴親人和朋友,因為他是一個善于隱藏痛苦的人。
于是,那一段日子,他開始放縱自己。
就在此時,生命中的第一句詩誕生了,這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礎,“我雖然是空空的行囊,但我的的確確又是滿載而歸的------我生命的船艙里,載滿了詩歌、愛、信心、勇氣、夢想和希望.” 朝生暮死的愛情 無論是健全人,還是殘疾人,愛應該是每個人生命的一部分。
而這位身高只有一米四的年輕人也迎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愛情,只不過這次的愛情還沒有溫暖他脆弱的心靈便夭折了,時長僅五個月。
身殘志堅 名言警句
●如果你足夠堅強,你就是史無前例的(司科特·菲茨杰拉德) ●強者容易堅強,正如弱者容易軟弱(愛默生) ●不害怕痛苦的人是堅強的,不害怕死亡的人更堅強----(迪亞娜夫人) ●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堅強的意志(英國) ●自信與自靠是堅強的柱石(英國) ●堅強者能在命運之風暴中奮斗(英國) ●頑強這就是作家技能的秘密(杰克·倫敦) ●頑強能引導人們走向幸福(土耳其) ●強烈的信仰會贏取堅強的人,然后又使他們更堅強----(華特·貝基霍)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馬在思) ●勝利屬于堅韌不拔的人(英國) ●失敗是堅韌的最后考驗(俾斯麥) ●堅韌是意志的最好助手(歐洲) ●事業常成于堅韌,而毀于爭躁(伊朗) ●工夫和堅韌使桑葉變成綢緞(英國) ●哪怕是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高爾基) ●由于勇敢的堅韌,無可避免的禍患將會被征服(歐洲) ●堅毅可以戰勝強力(非洲) ●偉大的事業是根源于堅韌不斷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從事,不避艱苦(羅索) ●男兒立身須自強(唐·李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唐·劉禹錫)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多自強(唐·李咸用)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清·金纓)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術,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人貴自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 ●自強為天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清·康有為) ●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荀子〉 ●自強像榮譽一樣,是一個無灘的島嶼(拿破倉) ●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強是多么令人崇敬啊
(朗費羅) ●自強不息,乃幸運之母(德國) ●自助者天助(英國)
面對紛繁的生活,我們常常有許多感悟:當我們看見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時,我們也許會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氣蓬勃
身殘志堅的名人:史鐵生、阿炳、霍金、海倫.凱勒、貝多芬等人物簡介: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中國當代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
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
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
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
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
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
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
他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他創作二泉映月的時候已經患了眼疾不可能看見月影泉水的景象但憑借豐富的想象卻創作了一篇名曲。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
霍金畢業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1979年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后為榮譽盧卡斯數學教授(牛頓曾任此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授職位)。
霍金是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
他的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
海倫·亞當斯·凱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巨蟹座),19世紀美國盲聾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她幼年因急性腦炎引致失明及失聰,她在安妮·沙利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
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
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
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
相關作品簡介:《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
求身殘志堅的名人簡介
【第1句】: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榮獲“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
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
【第2句】:斯蒂芬·威廉·霍金,曾先后畢業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并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7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終。
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第3句】: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
漢族,山東鄄城人。
生于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
孫武后代。
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
【第23句】: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后,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
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
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余字。
關于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第4句】: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濟南,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
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1970年又隨父母下放至山東聊城莘縣,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并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
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
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
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第5句】:桑蘭(1981年6月11日—),浙江寧波人,原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1993年進入國家隊,1997年獲得全國跳馬冠軍,1998年7月22日,桑蘭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的一次跳馬練習中不慎受傷,造成頸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其表現出頑強意志,在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并成為2008年北京申奧大使之一,又于2008年北京奧運官方網站擔當特約記者。
6。
貝多芬晚年失聰,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為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
” —— 貝多芬(1792年手記)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 “樂圣”。
學習崔帥身殘志堅的個人感想
在合肥財經職業學院有這樣一位身殘志堅的小伙——崔帥。
雖然他靠一張輪椅、一副拐杖艱難前行,但他仍然懷揣夢想、堅持學業。
2024年,他以超出省定最低分數線200分的成績被合肥財經職業學院錄取,實現了多年的大學夢想。
入學一年來,崔帥用超乎尋常的堅忍和毅力,先后獲得學院三好學生、黨校優秀學員、數學建模三等獎,并在大一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會計基礎和經濟應用數學兩門課排名全班第一。
即使是健康的學生取得這些成績也不容易,崔帥卻硬是咬緊牙關一次次地挺過來了。
在他的身上折射出當代大學生最珍貴的品質,值得全體學生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