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三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1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近年習總書記同志在國際國內多個重要講話中反復提及、使用頻率極高的熱詞。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
習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今天,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都離不開文化所激發的精神力量。而要繼承好、發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這就是習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這一時代課題的深意所在。
二、文化自信的底氣
1、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過去的五年當中,我們總書記無論是在外交場合,還是出席國內活動,都大量引用古代的名言警句。比如,“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匹夫之責,“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等等。
2、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
習總書記對革命文化一直非常重視。無論在部隊視察還是到地方調研,習總書記一再講要堅持用革命傳統鑄魂育人,大力弘揚革命精神。5年來,習總書記曾到西柏坡、古田、延安、遵義、井岡山等革命圣地,緬懷革命烈士,反復強調革命精神。
“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習總書記大力提倡革命文化,就是要使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急躁,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3、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
我們進行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我們創造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這已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
三、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是習總書記同志這些年在很多重要場合反復講的一個重要命題,引發了世界廣泛的關注。講好中國故事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講什么樣的中國故事,二是怎么講好中國故事。
第一,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選好中國故事。好的中國故事應該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的氣質和個性,是在當代依然充滿活力的,跟世界先進文明相匹配的優秀故事。同時,我們要把落后的糟粕的故事與先進的精華的故事區分開。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產生了許多的中國好故事,比如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以及岳母刺字、戚繼光抗倭等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故事。愚公移山是體現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女媧補天體現責任感、使命感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岳飛抗金、岳母刺字體現的是忠君愛國的精神,戚繼光抗倭是不畏強敵、敢打敢拼的英雄主義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好故事。
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還在繼續創造新的好故事。如果說中國古代的故事是體現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好故事,近現代的故事就是體現革命和創新精神的好故事。比如推翻晚清王朝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人一步一個腳印,推翻舊中國、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征程;還有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歷程又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進程。這個進程中,有領袖的故事,也有企業家的故事,還有各行各業的模范故事,這些故事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所以,中國好故事首先要體現中國智慧、中國能量,我們不能講落后的愚昧的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講中國好故事。
第二,怎么講好中國故事?
首先,要處理好民族和世界的關系。我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話沒錯,但是不全面。反過來說,越是世界的也越是民族的。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有很多故事是中國民族獨有的,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如何讓世界感知和理解呢?比如岳飛抗金,怎樣才能讓世界感受這個故事的魅力呢?應該挖掘人類性的命題,岳飛忠誠、一身正氣,不被邪惡力量所容,他的偉大、完美、忠誠招來了佞臣的打壓、迫害。為什么忠誠反被打壓?實際上這是全世界普遍的問題,是人性的問題。在西方文化當中,這樣的孤膽英雄,一身正氣反被打壓的,也不在少數。因此,我們要找到共性的東西。岳飛抗金雖然是宋代那個特定時代的故事,但它還具有人類性,他身上的亮點,他的忠誠、善良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是大家都能看懂和聽懂的。同時我們還要強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找到世界性的語言,找到大家都能理解的那個點。
其次,要處理好主體和個體的關系。現在網絡文藝很活躍,流行一個詞叫IP,這就是一種創意。創意是帶有虛幻性的,體現了創作者的智慧。但是在虛擬世界里,僅僅是一種IP創意還不夠,偉大的文藝創作還應該反映這個時代深厚的生活景觀。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強調主觀的好創意、好IP,也要強調客觀上深入生活,要在火熱
的現實生活當中挖掘和提煉有用的故事。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有份量的故事,而不是一個虛幻的概念。所以IP固然好,但是不夠,還要深入生活,把主觀的智慧和客觀的豐富多元的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最后,要處理好主流和時尚的關系。在我們中國故事當中,有大量的弘揚主旋律和主流價值觀的故事,但是我們發現一個問題,體現主流價值觀的好故事年輕人常常不怎么喜歡。年輕人喜歡時尚的,而那些年輕人喜歡的時尚的文藝創作中,主流價值觀會相對弱化。那么,這些彰顯主旋律、主流價值觀的故事,怎么樣才能獲得年輕人的喜愛?這就需要我們在主流和時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比如《湄公河行動》《戰狼2》都是體現愛國主義,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同時作品在愛國主義、英雄主義中融入了現代時尚的元素,包括視聽的感覺、敘事的方式、影像的展現,以及演員的表演等等,這些時尚元素和主流價值觀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總之,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是要選好體現中國智慧、中國創造力的中國好故事;其次,講好中國好故事要處理好民族與世界、IP和生活或(主體和個體)、主流和時尚三個關系。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2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學習和執行文化。近日,我校黨委組織學習代省長xx在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重要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科學普及水平;要大力發展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要大力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推進社會信用建設;要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最后強調,要努力加強政風建設;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力戒浮夸,力戒浮躁,不圖虛名,不務虛功,不做表面文章;堅持深入基層和實際,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真實情況,解決實際問題;堅持把抓落實作為轉變作風的關鍵環節,各項工作都要細化目標,落實責任,真抓實干,務求實效。我們還學習了《說境界》、《說共事》等文章,文章明確地闡述了做人的境界和原則,從多種角度和不同標準去理解和解讀“境界”的含義,深刻地概述了為人處事的道理。
我認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
其次,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并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后運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溫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再次,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么應為之,什么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范、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我們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力戒浮夸,力戒浮躁,不圖虛名,不務虛功,不做表面文章。我覺得老師和學校是共存的,是相互依賴的,一個好學校離不開我們每一位老師的努力,每一位老師的發展也離不開學校的培養,一個學校只要有了良好的師德師風和良好的育人環境,學生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老師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體會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重大判斷,顯現了黨的文化自覺,以及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文化自信?在普遍意義上是指一個成熟的民族或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并在日常生活中被積極踐行,其核心是價值觀自信,由此對其文化的生命力飽含堅定的信念。正是文化自信促使我們從心理上、精神上深化了對道路、理論、制度的自信,而從心悅誠服地去自愿認同。文化自信的實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文化自信的根本。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顧歷史,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載體,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如何提升中華文化的全球高位態、增強世界影響力,成為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急迫的難題。實踐經驗表明,文化產業越繁榮,成果越豐富,國人的文化自信就越強。
第二個問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文化深刻詮釋了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守護的理想,在價值的潤澤中指引著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奮斗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就是要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基于對文化本性的深刻領會,基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理解,基于堅定的文化自信,我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起寫入黨章。
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寫入黨章,對于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所指,起了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滿懷豪情地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第三個問題,文化自信的底氣。
(一)優秀的傳統文化1.空前強盛的歷史中國
2中國公元后1500多年歷史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最近300年尤其是1840-1949年這110年間才衰落。
北宋仁宗時期,中國GDP達2000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50%,創造歷史最高紀錄。
十九世紀的英國在最強盛時GDP未超過全球的40%。美國在巔峰時期GDP僅占全球30%。16——18世紀的“東學西漸”:
利瑪竇在《十六世紀的中國》寫道:在這個幾乎有無數人員的無限幅員的國家,而各種物產又極為豐富。他們和歐洲人不同,歐洲人常常不滿足于自己的政府,拼命貪求別人的東西。他們則不然。
埃姆波利對中國的評價:“我們發現了中國,并在那逗留了一段時間,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富裕財產的國家,很多美麗,偉大的情景,使我們大吃一驚!所以,我假如不死的話,真希望到北京去見中國皇帝”。
門多薩在1585年寫的《大中華帝國志》在羅馬出版后,短短20年間共出版了30種版本。
從十八世紀初葉到十八世紀中期,即啟蒙運動全盛時期的50年間,歐洲出版了599部有關中國的著作。伏爾泰,一位敬仰中國的哲學家說道:
我全神貫注的讀孔子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孔子的書中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時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3中國是世界上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
(二)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他們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
短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創造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這已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
經濟方面: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網購,共享單車。我們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科技創新從跟跑為主,逐漸發展到并跑領跑。
政治方面: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迄今走過了27年的海外維和歷程。被國際社會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
文化方面:總書記說:我們是一個大國,“大就要大的有樣子”。“大”就是要對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們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就是吃中國的飯,穿中國的衣,用中國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來跟世界打交道。我們不僅要自信,還要用中華文化的魅力去感染他人,讓人喜愛和認同中國文化。
(三)近五年來人民銀行的工作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處在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從國內看,過去支撐經濟4高速增長的要素條件和市場環境發生明顯改變,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行,趨勢性、階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織,經濟進入新常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任務艱巨,經濟金融發展面臨全新的問題和挑戰。面對新的更加復雜的經濟金融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切實立足我國金融業發展實際,勇于實踐,善于創新,不斷深化對經濟金融發展規律的認識,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作出科學而深刻的論斷,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為新時期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導和根本遵循。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人民銀行帶領各金融機構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業保持快速發展,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雙向開放取得新進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能力增強,金融治理的效能不斷加強,水平不斷提高。
(金融改革7個方面成效詳見PPT)第四個問題,如何堅持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基于我們擁有綿延不絕的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傳統。民族文化傳統,是這個民族進一步發展的起點,我們從事任何事業都不能也不可能拋開我們的傳統文化背景。在這個意義上,誰忘記了文化的歷史,誰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未來;誰擁有了文化的傳統,誰就擁有了文化發展的希望。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積淀,有著豐碩的文化成果積淀,有我們自己不絕如縷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這是我們民族振興和5文化發展的基石與起點,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歷史財富與資本。具體到每個共產黨員身上,必須做好四件事。
一是要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中國的文化發展只能從中國本身特定的歷史條件與文化背景出發,這是我們進行文化傳承創新的絕對起點,也是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傳統”存在的根據。我們不能硬搬別人的文化,因為別人與我們有不同的歷史條件和傳統;我們只能根據我們自己的文化現實,學習、借鑒別人的文化經驗,進而推動文化的創新。
二是要“揚棄舊義,創立新知”。要把我國悠久而燦爛的文化發揚光大,就必須創造性地對待我們的歷史傳統。我們重視文化傳統絕不是固守在祖輩的成就中坐吃山空、停滯不前,而是為了現實生活和未來的發展。司馬遷早就告訴人們,“述往事”是為了“思來者”。沒有創新的文化,是停滯不前的文化;沒有發展的文化,是毫無生氣的文化。
三是要強化學習,增進對國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應對其他文化系統持基本的寬容和欣賞態度,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可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文化成果。如果對其他文化一律持鄙視的態度,不僅不能證明自己的文化自信,還會影響到我們向別人學習的態度。一種有生命力和自信心的文化,就表現為勇于吸收和消化外來的文化成果,從而豐富和發展自身。當然,我們不能食洋不化,而應該有自己的取舍標準。實際上,批判地自主吸收外來文化成果,不僅不會動搖我們民族文化根基,反而有利于自身文化的豐富和創新。
四是樹立文化自信,既要排除文化上的數典忘祖和自慚形穢6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唯我獨尊和夜郎自大的傲慢態度。文化自信既是對自己高度認同的堅定,也是對別人高度包容的從容。以理性、科學的態度進行文化的反思、比較、展望,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充分認識中國文化的獨特優勢和發展前景,進一步堅定我們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才能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