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爭當文明戶不當鬧訪戶作文
今天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村里的每個人都滿臉高興,因為今天是村“十佳文明戶”的發榜日。
我們家更是高興,因為我們家是“十佳文明戶”之一。
我的媽媽是小學教師。
每天起早貪黑,當我們還在美好的夢鄉里的時候,她已經去學校開車接走讀生了。
媽媽每天從早上六點忙到晚上六七點,回家后還要照顧我和奶奶。
吃晚飯時,媽媽與奶奶之間發生了一件事,接下來就由我老告訴你吧。
“今年夏天太熱了,干脆去買空調吧。
”媽媽邊吃飯邊說。
“安裝空調,你就知道享受,應該節約點錢,以后供孩子上大學,一點也不會為孩子的將來打算。
”奶奶嘮叨著,臉上失去了笑容。
“您看您,都一大把年紀了應該享享清福了。
”媽媽隨口答道。
我心里納悶:她們平時雖然說話不投機,但是矛盾基本上沒有。
今天的氣氛這么緊張,會不會撕破臉啊
不久飯也吃完了,我幫助媽媽做家務。
媽媽看到奶奶還在生悶氣,主動端來一把椅子坐在奶奶后面,輕聲說道:“媽,我今天錯了,希望您能原諒我。
我也知道您的苦心,希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您應該去買一些CD來充實生活。
”媽媽這樣說著慢慢得為奶奶梳著頭發。
那樣親切,那樣真誠,奶奶也露出了笑容。
“孩子就要上中學了,以后的錢會用的更猛,應該為他攢點錢。
”奶奶溫和的對媽媽說到。
我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回了肚子里。
向奶奶問道“奶奶,我媽媽怎么樣
”“心好,還真是一個好媳婦。
”晚上,我和媽媽在臥室里談話,我問道:“媽媽,奶奶的態度,怎么說變就變
”“老人嘛,我們應該理解她,尊重她。
有的媳婦放不下架子,不尊重老人是永遠搞不好關系的。
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理解和尊重。
你對人家好,人家也會對你好的。
”爸爸為了讓我們這個村更加富裕,便組織村里的幾個有錢人辦了一個養豬場,爸爸每天精心給豬仔喂食,觀察豬仔的異常現象,在爸爸的精心喂養下豬仔茁壯成長。
顧客下的訂單,爸爸都按時送去。
爸爸有時一天只吃兩餐飯,每天睡覺只睡三四個小時;有時為了照看豬仔,就在豬欄邊上的空地上睡著了;甚至得了病也不去看。
有一次,一個養豬場的老板嫉妒我爸爸的生意好,便找人在我爸爸買的豬糧里動了手腳,豬仔吃了之后紛紛死亡。
爸爸得之是那個人之后,便向農業局檢舉。
農業局查明此事后,將那個老板的廠查封了。
并賠了5萬多的賠償金。
接著一個喜訊來了。
一位老板將我爸爸場里的豬仔全買了。
并說:“以后我就在你們這個村購豬仔。
”其他農戶知道了,就紛紛開始辦場,使全村的人收益提高,農民的經濟情況也越來越好,每家都蓋起了小洋樓。
大年的晚上,爸爸把我們召集到一起,高興地說:這次我們被評為“十佳文明戶”,孩子的媽媽被評為“優秀教師”,孩子也被評為“三好學生”,我也被評為“勞模”,我們全家這次獲得了這么多的獎,我們一定要再接再厲,爭取明年還是文明家庭。
我有一個文明和諧的家,一個平凡的家;我要讓文明之花長開我家。
永久不衰
急求“十佳文明家庭”事跡材料
文明家庭事跡材料(精選多篇)第一篇:文明家庭事跡材料haoword,女,1964年出生,是新林村一名普通的農民,她的丈夫現擔任村黨總支書記。
一直以來,她們夫妻二人相親、相敬、相愛,真誠相處,建立起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老人、夫妻、小孩一家人和睦相處,幸福美滿,把小家庭安排的井井有條。
全家人團結和睦,遵紀守法,相信科學,積極進行,樂于助人,深受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愛黨愛國、誠實信用她丈夫文明,有著多年的黨齡,且一直在村里工作,對黨組織、對國家有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這種感情積極地影響著每一個家人,全家人擁護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支持改革開放,是一個政治上信得過的家庭。
全家人遵紀守法,而且積極幫助和教育村違法人員改過自新、重新作人。
慎諾守信是該家庭的傳統美德,也是鄰里和社會公認的優良品質。
二、愛崗敬業、積極奉獻文明在職這些年,他兢兢業業,克已奉公,工作中既勤勤懇懇,又堅持原則,較好地配合了鎮政府布置的各項工作,帶領新林村多次取得鎮年度考核前五名的好成績,并且兩次獲得縣級優秀村班子稱號。
家中其他人也能自謀職業、自食其力,減輕政府和社會的負擔。
三、家庭和睦、鄰里團結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該家庭的良好的家規與家風,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愛。
晚輩對長輩尊敬、孝順,長輩對晚輩愛護,妯娌之間、姑嫂之間關系十分親近,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和睦在家庭。
在對待鄰里關系上,全家人能夠善待左鄰右舍,幫助他們排擾解難,鄰里
五星文明戶是不是有錢就可以評上
您好朋友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不是五星文明戶這個主要是比孝和德而且每次都會評很多戶真誠希望能夠幫助您如果滿意請采納,謝謝
文明城市創建中的感人事跡
優秀員工推薦理由 :良好的個人和素養,專業技能或業務水平優為公司利益不人得失,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銳意進取,為公司員工樹立良好形象并起到帶頭作用;為公司創造出較好的企業效益或社會效益 二:工作態度端正,業績比較突出 三:我部門一致推薦**為優秀員工,期望能夠樹立新人典范。
四:工作認真,負責;工作認真負責,愛崗敬業,服從整體安排,形象良好;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銳意進取,樂于助人,關心同事,與同事相處融洽,善于合作,起帶頭作用 五:優秀的業務水平,為公司創造出較好的企業效益,與同事相處和諧 六:XXX在我司工作期間,嚴格遵守我司的各種規章制度,用心主動向同事請教工作的各種知識,服從安排,踏實肯干,開拓視野,豐富了工作經驗,為我司創造了更多的價值。
望在以后的工作領悟中更加的發奮。
七:他工作熱情高;人品端正德行優良本身修養較高看待客戶誠信;看待工作嚴謹處處為公司思考,能夠虛心理解同事賜與的推薦并改正;領悟進步較快受到大多數客戶的好評 八:該員工工作勤懇,用心,服從工作安排,不遺余力的做好自我的工作,是值得咱們大家領悟的榜樣。
九:該同事今年工作成績進步大,工作認真,業務知識扎實,業績發展迅速,工作態度端正,遵守公司規章制度,能用心完成公司的任務 十:鑒于A君在本部門的工作表現,我部推薦她參加本次的優秀員工評選活動,請領導審核批準。
十一: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銳意進取,起到帶頭作用成長員工 十二:工作認真負責,用心主動,能完全勝任本職工作,愛崗敬業,樂于助人,與同事相處融洽,善于合作 十三:作為新人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這樣勇于承擔職責,從不推事,軍人般的執行力,才使整個團隊能夠步步為營,踏實前進,獲得良好業績。
他也給整個團隊帶來新的風氣,為新加入的員工樹立了榜樣的作用。
十四:xxx良好的個人形象和素養,專業技能或業務水平良好,為公司利益不計個人得失,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刻意進取,為公司員工樹立良好形象并起到帶頭作用;為公司發明出較好的企業效益或社會效益 十五:工作認真負責,用心主動,服從整體安排,愛崗敬業,業務知識扎實,業務水平優秀,與北區各位經理相處融洽,樹立榜樣,勝任北區大區經理工作;人品端正做事塌實行為規范對待所負責區域進行有效指導,并提出建設性意見;高度敬業,表現出色 十六:作為新人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這樣勇于承擔職責,從不推事,軍人般的執行力,才使整個團隊能夠步步為營,踏實前進,獲得良好業績。
他也給整個團隊帶來新的風氣,為新加入的員工樹立了榜樣的作用。
十七:由于我公司在該項目的出色工作,市場份額到達了*%,這時遭到了競爭對手的強烈反擊,他們聯手企圖以******為由將我公司排擠在外。
此時咱們沒有其他新項目,如果競爭對手計劃得逞,對我部門將是致命的打擊,大家的士氣也會一落千丈。
十八:工作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認真負責,業務水平也在領悟中不斷提高,關心同事,十分值得大家領悟,新晉社會如此發奮難能可貴。
十九:該員工平時工作認真,有高速度高效率高質量的工作表現,且在日常生活中能與其他同事團結友愛,互助進取
二十:你鐘愛“細節或者小節,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格”。
因此,你性格開朗活潑可愛,用樂觀感染著周圍的同事;你尊敬領導,關心群眾,工作自覺,盡量做到讓領導同事寬心。
工作業績不太拔尖,但平衡。
如此可愛的員工,領導期望你能堅定信心,有迎難而上的勇氣,爭取工作成績有大的突破
珠海歷史
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濱海線處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內)以北,珠海全境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島。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隸屬南誨郡番禺縣,漢朝隸屬番禺縣,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隋朝隸屬寶安縣,唐代隸屬東莞縣轄。
當時在今山場村設立文順鄉,是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
宋朝以后,因這里鹽業和銀礦業興旺,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鎮。
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設置縣,隸屬廣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筑城池,稱“前山寨”,既是軍事要塞,又兼管澳門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務。
辛亥革命以后,香山縣隸屬廣東省。
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易名中山縣。
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0--1934年中山縣政府設在唐家。
1949年10月30日,珠海內陸地區解放,1950年8月3日萬山群島海島地區解放。
1951年1月,從中山縣劃出雞頭角、涌口山、萬山群島、,從東莞縣劃出萬頃沙、五涌、一涌、龍穴島,從寶安縣劃出內伶仃、固戊、、鹽田、外伶仃島、佳蓬列島等組成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島管理局珠江分區,后改為珠江專區海島管理處,隸屬珠江專署。
1952年7月,海島管理處移交給中山縣,同年10月,在唐家鎮設立漁民區人民政府,管理48個大小島嶼和海灣。
為加強海邊防管理,發展漁農業生產,經政務院批準,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縣,由原中山、寶安、東莞縣劃出部分沿海地區和海島組成,隸屬粵中行署,縣址設在唐家。
下設一區(唐家)、二區(前山)、三區(三灶)、四區(萬頃沙)。
1955年珠海劃為邊防區,設立上涌、下柵邊防檢查站和發邊防居民證。
1956年底,撤區并大鄉,并將中山縣的翠微、康濟、造貝、下柵、官塘、東岸六個小鄉劃入珠海縣。
1958年10月各鄉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縣成為一個大公社。
1959年3月并入中山縣。
8月,成立珠海工委。
1961年4月,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址設在香洲。
1979年3月5日,珠海縣改為省轄市建制。
198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準,在珠海設立經濟特區。
特區面積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擴大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擴大到121平方公里。
1983年5月,斗門縣劃歸轄。
1984年6月,在原珠海縣范圍管轄區域設立香洲區,為縣一級建制。
以后珠海境內由廣東省管轄的紅旗、平沙農場劃歸珠海。
行政管理范圍包括香洲區、斗門縣和三灶、萬山、平沙、紅旗、淇澳、珠梅港、橫琴六個管理區。
珠海地處海邊防,歷史上都是軍事要塞。
南宋末年,是元軍與交戰之地。
明天啟元年(1621)官府為“制澳夷”(指占據澳門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稱“前山寨”,設參將府,派陸、水兵近2000名駐守。
17世紀中葉,萬山、東澳海域是外敵入侵、戰亂頻繁之地,在東澳島建立銃城,派兵守備。
清朝初年,清政府實施海禁,對澳門嚴加防范。
清年間在設立炮臺,清十九年(1839),林則徐任欽差大臣,馳赴廣東沿海查禁鴉片,率兵到香山縣前山寨視察,加強這一地區布防,并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41)在北嶺獅子山筑炮臺,派兵駐守。
清光緒十三年(1887)正式建立拱北關,依據中葡北京不平等條約,開設拱北口岸。
前山寨駐軍減少,城池逐漸成了貿易墟市和民居。
澳門原屬香山縣轄,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18世紀中葉,葡萄牙先后在澳門修建炮臺。
鴉片戰爭爆發,葡萄牙為英國提供炮臺,攻我關閘,入侵拱北,清軍敗退,第一次失去對澳門地區的軍事控制權。
清二十九年(1849)澳督阿馬喇為擴張土地,開辟馳道,恣意踐踏前山農田和毀壞墳墓,為龍田村農民沈亞米所殺,葡趁機挑起戰爭,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占領澳門望廈村;清咸豐元年(1851)侵占凼仔島,清同泊三年(1864)侵占路環島;清同治六年(1867)侵占沙梨頭和沙崗等村;清光緒五年(1879)侵占龍田村;清光緒十一年(1887)3月26日在葡京都簽訂所謂四款“中葡會議草約”;同年12月在北京簽訂所謂“中葡條約”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葡萄牙在拱北建關閘,這是葡萄牙侵占中國領土的歷史見證。
珠海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這里既是殖民主義者入侵中國的門戶,又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前哨陣地。
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戰船入侵淇澳,淇澳人民奮起抗擊,斃敵4人,迫使侵略者投降,賠償白銀3000兩;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40年8月19日),英國戰船由九洲洋駛至澳門關閘,突然開炮,強行登陸。
當地軍民團結一致,英勇抗敵。
擊沉英艦數只,擊斃英官兵10余名,繳獲炮彈200多發。
英軍只好向九洲洋逃遁。
隨后英人又欲侵犯前山,香山知縣吳恩樹用8艘船堵塞內河隘口,林則徐又增設各路兵共8000名把守,致使英艦不得逞而退卻到磨刀門及伶仃洋。
此次關閘和前山抗英之戰,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取得的首次勝利。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珠海人民為保衛疆界自發成立“香山勘界維持會”;其后,更多志士仁人走上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的道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中國共產黨建立后,珠海人民又率先投入民族解放運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珠海東岸、南屏、上柵等地農民運動興起;1924年在香洲組織、培訓的建國粵軍第二師新編獨立團,在平定軍閥叛亂,參加廣州起義和北伐戰爭均起過重要作用。
1938年日軍占領三灶島,屠殺島上同胞3000余人,修建軍用機場,以此作為侵略的基地,珠海人民奮起反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黨組織,建立抗日先鋒隊,1939年3月,在南屏建立珠海地區第一個“聯中”黨支部。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派謝立全、謝斌到五桂山、鳳凰山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隊伍,開展反霸除奸斗爭,并粉碎了日軍的武裝侵略。
1950年,珠海人民參軍參戰,奮勇支前,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珠海陸地和全部海島。
珠海人杰地靈,古往今來,涌現出眾多聞名中外的歷史名人,有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驅人物,也有影響重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有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也有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企業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體育家。
中華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1931—1934年為實施中山模范縣計劃,回到家鄉先后擔任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主席和中山縣(模范縣)縣長。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第一批會員鄭仲(南屏人),他傾心革命,悉力相助孫中山,為發動國內起義籌措急需資金,受到孫中山稱贊。
中共五屆中央委員楊匏安(南屏北山人),是五四運動時期華南地區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一任委員長林偉民(三灶人),是早期中國工人運動的杰出領導人。
中共中央五屆政治局委員蘇兆征(淇澳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曾領導省港大罷工,給港英帝國主義者以沉重的打擊。
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唐家雞山人),建校后,他為學校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高等學科的畢業生并送美國留學。
中國第一位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擔任過中國第一任駐美副公使的容閎(南屏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華僑和教育家。
他為國服務六十年,致力于改變祖國的貧窮落后狀況,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振興經濟,參與引進先進機器,首倡和主持了中國官派青少年出國留學事業,開創了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先河。
中國第一批赴日留學生唐寶鍔(唐家人),創辦中國第一家水泥廠(唐山士敏土廠)。
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唐廷樞,創辦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煤礦——開平煤礦,建造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主持制造中國第一臺蒸汽車(“龍號”火車頭),編輯中國第一部英漢詞典,被譽為“中國第一企業家”。
與唐延樞合作創辦第一家保險公司(仁和水險公司)、第一家民營機器印刷廠(同文書局)、上海第一家醫院——仁濟醫院的徐潤。
創建中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上海大新公司)的蔡昌(金鼎外沙人)。
中國第一位世界冠軍——第25屆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容國團(南屏人)。
中國近代集畫家、詩人、和尚、文學家、革命家于一身的蘇曼殊(瀝溪人)。
曾任民國內閣外交總長的梁如浩等等。
群星燦爛,為世人矚目。
珠海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歷來為商家看重。
據歷史記載,在明代,其海域是外國商船進人廣州的必經和停泊之地。
明中晚期,浪白(今南水)、十字門(今灣仔東南面)是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停泊的外港。
在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554-1558),安南、占域、暹羅諸國商船,云集浪白等海域。
清嘉慶二十五年(1802),外國商船停泊在外伶仃島海域及唐家金星門,船只最多時達一百多艘,金星門一帶成為商品交易市場。
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船只入侵淇澳島,妄圖侵占該島作為貿易據點。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實施“新政”,鼓勵華僑實業家回國投資。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邑人王詵和美國僑商伍于政計劃集股在香洲開埠,于1909年得到清政府的批準,兩廣總督張人駿親臨香洲參加開幕典禮。
開埠一段時間,商業興旺,有大小鋪戶一千多間。
清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批準香洲成為自由港,后因香洲火災和受外國廈利士稅務司的阻撓而未能實行,使投資者轉移資金,香洲成為一片廢墟。
近代先哲唐廷樞、唐紹儀、孫中山等亦曾先后計劃在金星門一帶建港口開商埠,但因各種歷史原因而未能實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3年,為加強邊防建設,發展漁農業生產,政務院批準設置珠海縣。
經過進行民主改革,建立三級政權,發展互助合作,興修水利,改造稻田,修造漁船,改善交通,建設能源,興辦工業,漁農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群眾生活有很大改善。
但由于珠海地處邊防,在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線上,層層設防,自我封閉,人員進出查問很嚴,農漁產品向港澳出口受限制,經濟發展緩慢。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鼓勵港澳商人合作投資造船,發展漁業,成為省內漁船裝備最好、漁產最高的地區之一。
但這一政策被視為“依靠老板,發展生產”而受到批判。
60年代初,珠海邊境經濟困難,邊境地區人心浮動,不少群眾外逃港澳。
1961年,根據珠海漁農產品“全為港澳所需”的傳統歷史習慣,省委決定“開放邊防口子”,允許部分社員赴港澳出售農漁產品,允許灣仔花農到澳門賣花,允許從港澳購買少量生產生活資料;1963年省委批準實行“小額貿易”,允許生產隊的農漁產品運到港澳出售,并規劃部分地區實行對外開放……這些有限的開放政策,使邊境地區的經濟一度得到發展,生產呈現生機,外流人員回歸,人心逐步穩定。
但剛邁出步子的時候,又把這些開放政策看成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受到批判。
結果“邊防口子”關閉,小額貿易停止,大片經濟效益高的花地、傳統經濟作物地改種水稻,漁農產品出口銳減,錯過了開放搞活經濟的機遇,經濟徘徊不前,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珠海縣是一個只有12萬人口,以農漁業為主的邊陲小縣,全縣僅有造船廠、農機廠、漁網廠、食品廠等十幾家工廠。
從1953年建縣到1978年,經過25年的探索和建設,珠海的經濟建設比建縣初期有較大發展,但只是局限在以農漁業為主,經濟結構單一。
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僅1億元,財政收入700萬元,25年的城市建筑總面積僅36萬平方米。
珠海縣的所在地香洲,還是僅有一條街、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的邊陲小縣城。
1979年珠海建市,1980年建立珠海經濟特區,這對充分利用珠海優越條件,促進珠海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特區是政策開放的基地,是對外開放的窗口。
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特區的戰略任務是:大力引進外資,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引進先進管理經驗,發展外向型經濟。
在政策上給予特區許多優惠:如放寬審批權限,擴大企業自主權,減免稅收、優惠土地使用費等等。
經過珠海人民的大膽探索,勇于開拓,艱苦創業,使特區的經濟迅猛發展。
珠海經濟特區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1980---1985年為初創時期,主要是探索路子,總結經驗,明確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方針,興建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培養人才,積累資金。
1984年鄧小平視察特區,并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為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極大地鼓舞了干部群眾。
經過這5年的努力,特區以“七通一平”為中心的特區基礎工程已基本完成;海、陸空相結合的交通網已初步建立;水、電供應已基本滿足特區建設的需要;郵電通訊逐步向現代化發展,并制定了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優惠措施和法規;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改善了投資環境,引進外資金額越來越多,一批外向型重點工業項目上馬,逐步建立起以電子、輕紡、食品、建材等四大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在工業的帶動下,全市各行各業都競相發展。
1986年,工農業總產值達
【第9句】:45億元,比1980年增長
【第1句】:75倍。
其中工業增長3.2倍,農漁業增長31.9%;財政收入增長3.7倍,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
珠海不但改變了過去靠國家補貼過日子的狀況,而且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
第二階段從1986--1990年,為建立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
從初創階段的“打基礎、鋪攤子”轉到“抓生產、上水平、求效益”上來,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適應國家治理整頓時期,開拓特區經濟。
廣泛開展外引內聯,建成一批骨干工業項目,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拓國外市場,使特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與此同時,以特區為中心,帶動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發展,加強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建設。
到1990年,從國外引進設備4萬多臺(套),其中10萬美元以上的生產線80多條,引進先進技術項目133項,共簽訂合同4000多宗,實際投資12億美元,來自美國、加拿大、瑞土、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辦起外資企業500多家,內聯企業380多家,投資額近6億人民幣,辦起農漁業出口商品基地120多個,形成以電子、食品、輕紡、建材、和外向型農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1990年與1979年相比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度增長。
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
【第41句】:2億元,增長
【第16句】:38倍,外貿出口總值
【第4句】:89億美元,增長
【第68句】:9倍,財政收入增長
【第55句】:9倍,市區人均住房面積
【第12句】:8平方米。
并提前十年實現了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
90年代,珠海經濟發展進入第三階段。
努力增創新優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把引進的重點轉移到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項目上,把經濟建設重點轉移到西部地區,致力于建設道路、港口,發展高科技企業。
這一階段又使特區經濟建設推向更快的速度發展。
1990年,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評估中,珠海國內生產總值遞增
【第67句】:4%,居全國城市的第4位。
國民收入遞增
【第63句】:3%,居全國城市第2位;人均國內生產年總值高達22546元,居全國第2位;人均國民年收入13411元,居全國第3位;人均財政年收入2504元,居全國第2位;社會勞動生產率年均25407元,居全國第2位。
職工年收入4791元,人均年收入2671元。
人均住房面積達
【第17句】:1平方米、人均生活用電量368千瓦\\\/小時,燃氣普及率達齡
【第69句】:6%。
人均鋪設道路
【第13句】:7平方米。
建成的珠海機場、珠海港兩個2萬噸級泊位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珠誨大道等高級道路240公里,初步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絡。
年客運總量達
【第1句】:27億人次。
郵電通訊事業發達,人均年郵電總量824元,每百人擁有電話機
【第18句】:1部。
水電和燃氣基本滿足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入均年供水量2
【第75句】:1噸,高于全國城市平均水嚴22%;入均用電量3190千瓦時,比平均水干高60%;人均年燃氣供應量1
【第79句】:2立方米,比平均水平高19%。
城區綠化覆蓋率達
【第39句】:7%,居全國城市第4位;人均綠地面積
【第53句】: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清潔衛生人員
【第40句】:7人。
珠海從昔日一個經濟落后的邊陲小縣,一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
一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珠海城市先后被國家、省有關部門授予“雙擁模范城”、“衛生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城市”、“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十二年征兵工作全優城市”、“園林城市”、“計劃生育先進城市”等多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