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攝影的心得 速度 求500字
學習這門課,起先只是無心的,但學了,我感到受益無窮.特別是授課老師對這門課的認真對待,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也正因為他我才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學到很多使用的攝影基礎知識. 起先老師教我們認識各種相機, 從認識相機這個最基本的入手,再從各方面介紹攝影的要領及技術,還引用許多優秀的作品實例當場分析點評,讓我們能夠生動形象的學習中間還安排了好幾次的實驗課,讓我們有了實踐的平臺,邊實踐邊學習,更好的掌握所學的內容.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有其內在的魅力。
這種魅力主要來源于三個要素:一個鮮明的主題;符合一定的技術標準;能引起人的共鳴。
我們拍攝應該符合一定的技術標準。
曝光正確、構圖完整、畫面簡潔這是應該達到的基本技術指標。
“攝影是發現的藝術”,而不是到處抓拍,如果在技術上達不到標準的照片不能稱為好作品。
為什么在實習中面對同樣畫面,有些同學能拍出美麗動人的畫面,而我拍出的照片卻一塌糊涂呢
那是因為要掌握一定的攝影技術,拍攝時要符合一定的技術標準,才是拍好照片的前提之一。
“我拍攝的照片是給自己看的”,如果自己面對這張照片也毫無感情,如何去感動別人呢
例如拍攝民俗照片,必須深入民俗活動的生活中去,特別是到那些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采訪拍攝,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勞的堅毅品格與頑強精神,而這些又來源于作者對民俗攝影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
很多人以為民俗攝影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實際,在經濟、交通發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遠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譯和向導,而考驗民俗攝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飯、睡覺、走路三大要素。
入鄉隨俗,你能到藏區喝酥油茶、吃糌粑嗎?在生活艱苦的環境條件下,能一個星期甚至十來天地把土豆又當菜又當飯來與老百姓共處嗎?睡眠是恢復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可是在條件較差的山區,沒有床甚至沒有被還有各類小動物的干擾,或者十多人乃至幾十人共享一個大帳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夠的休息來維持連日緊張的工作嗎?再說走路:過溜索,騎馬,攀越白雪皚皚的山脈,背上幾十斤重的攝影器材,連續幾天或十幾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構成了民俗攝影工作者的艱辛的工作寫照。
民俗攝影的收獲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有時甚至是寶貴的生命。
如果對民俗攝影事業沒有足夠的認識和對事業的深厚感情,也許一個跳蚤就會把你嚇回去。
把攝影當作茶余飯后消遣的,永遠拍不出令人稱道的好作品。
著名攝影師唐.麥卡林對攝影做過精辟的總結:“依我之見,攝影不是用眼睛去觀察,而是用心靈去感受。
攝影師如果在鏡頭前無動于衷,那么他的作品也不可能讓觀眾感受到心靈上的震撼。
”人像和其他攝影最大不同在于你的對象是有生命的,是有感情的.因此拍照時除了關心你取的角度及其他自身的事情之外,更須時時刻刻去注意到模特的心理狀況,要及時和她進行溝通啊。
拍攝時,還要注意光線問題。
拍過人像時應該了解,光線對于表達任務的特點是很重要的。
燈光由頭頂直下,會在眼下方凹處及鼻梁正下方出現陰影,讓臉部看起來如黑白郎君,而且燈光熾熱也會令人煩燥,影響拍照心情。
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若要在早上進行拍攝,得事先叮嚀模特要早點睡,否則黑眼圈還不要緊,若模特因睡不飽而把那股怨氣發在你身上,那可真是冤枉啊。
攝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它可以以藝術的形式記錄人生,把平凡的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輝煌,更燦爛,更別致,更溫馨,更富有激情……所以,攝影并不僅僅是我們的興趣愛好,不光讓我們回憶過去,捕捉情感,誘發情感……它還可以成就我們的藝術人生!用藝術表現人生,用藝術記錄人生,用藝術的眼光看待人生!
攝影選修課心得體會
非常感謝學校給我們開設了《攝影技術》選修課。
盡管這學期課時不多,但自己的收獲還是很大的。
以前在沒有學習攝影之前,總是很羨慕那些手拿相機記錄生活美好瞬間的人。
后來我才知道,攝影里面也是有好多技巧是需要我們掌握的。
通過這一個學期來的學習,讓我不再是拿起相機就胡亂的拍攝,而是用心去取景、構圖,再按動快門。
盡管目前我還不能拍出很高質量的照片,但我相信通過《攝影技術》選修課的學習,不斷的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就一定會有好的作品。
在攝影課上,老師總是將自己所到之處拍攝的美景給我們做介紹,這不僅豐富了我們的地理常識,更讓我明白了攝影作品的好壞還取決于我們的審美觀,而這正是一件好的作品的魅力之處。
攝影這門課,讓我對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真正明白了;“現實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也讓自己永葆一顆美的心去審視我們的生活,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我也相信,我會從此喜歡上攝影這門“藝術”,相機會伴隨我一路走下去。
如何體現攝影的藝術性
1 紀實性特征 達蓋爾確立攝影術的法國議員阿拉在攝影術發布天發表感言:“考古學家將從這項新技術中得到多大的好處呀
光把刻在底比斯?孟菲斯及卡納克等地的巨大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摹寫下來,就需要花20年的時間,還要有大批擅長描繪的工匠,而假如利用銀版攝影術的話,那么只需一個人就能完成同樣規模的任務……”在這段激昂的陳詞里,阿拉戈所著重推介的是攝影術精確摹寫客觀事物的能力,也就是攝影藝術的“紀實”能力。
“紀”,同“記”,所謂“紀實”,就是逼真、精確地表現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事物或現象,攝影藝術的這一特征來源于透鏡成像的共軛關系和感光材料的光敏特性,是攝影藝術的技術性所賦予的。
在攝影術誕生之初,一名記者向沒有見過攝影術的讀者解釋攝影為何物時,曾經形容為:“就像在馬路上拿著一面鏡子,周圍的景物都極細致地反映了出來,然后把鏡子帶回家中,這些景物就永遠留在上面了”。
①這是對于攝影藝術紀實性特征的形象闡述。
攝影藝術的紀實性有著三個層次的不同內涵:首先,攝影藝術能夠精確地復制客觀對象,這時的紀實性表現為真實與逼真;其次,攝影主體必須親臨活動現場,即便是用攝影藝術表達攝影藝術家自我的情感,也必須在一定的現場拍攝其中的事物或現象,這時的紀實性表現為一種現場性;最后,攝影藝術只能表現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事物,對于過去和將來的事物沒有表現能力,這時的紀實性又表現為一種現實性。
②攝影藝術紀實性的這三個方面的內涵,對攝影藝術的本質和創作手法作出了規定,但在某些時候,如果刻意堅守紀實,又會對攝影藝術創作造成一定的阻礙。
對此,攝影藝術界曾有過激烈的論爭,部分新聞攝影專業人士堅持“寫真紀實”的觀點,認為人們之所以需要攝影,是因為它是對于真相的記錄,照相機面對的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否則就不是“照相”,而是“照假”。
他們還認為具體可視形象的記錄,是攝影藝術的特點乃至生命所在,是攝影藝術自立于藝術之林的依據,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和其他藝術的真實性是有區別的,其他藝術的真實性是概括的,可以虛構編造;而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必須實現真人、真事和真場景這“三真”的統一,才能實現攝影藝術作品的美。
另一些以藝術創作為主要方向的攝影人則堅持“技術紀實”的觀點,他們認為寫真紀實論只適用于新聞攝影,對藝術攝影而言,紀實只是一種自然屬性,是由攝影藝術的技術條件所帶來的,但這種紀實并不等于真實,真實也未必需要紀實才能實現,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和其他藝術所要求達到的真實性一樣,是必須發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的。
從攝影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如果沒有薩洛蒙、布勒松等堅持寫真紀實的攝影藝術家們的努力,今天的讀者就享受不到那些決定性瞬間賦予眼球的沖擊;而如果沒有曼瑞、哈爾曼斯等攝影藝術家的奇思妙想,讀者也就感受不到圖片中異想天開的廣闊世界。
正當寫真紀實論者與技術紀實論者爭論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些折中主義的理論家拋出了“廣義紀實”和“狹義紀實”這兩個概念。
他們把“狹義紀實”界定為事實和形象真實的一致性,要求照片的內容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必須忠實地記錄當時特定的環境和人物的真實情景;“廣義紀實”則是指在藝術攝影中,攝影藝術的真實性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只要拍攝者選擇的題材具有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就可以在創作過程中對素材進行加工,并創造條件完成創作。
③ 關于攝影藝術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紀實性,相信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見解。
對于新聞攝影而言,紀實無疑就是“寫真紀實”,圖像與事實之間不能存在人為的、主觀造成的差距。
當然,由鏡頭特性或特定條件下的快門速度、光圈大小所造成的變形是可以理解的。
對于藝術攝影來說,攝影藝術家必須在記錄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圖像進行一定的藝術變形,從而將自身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和藝術情趣滲透到攝影畫面的藝術形象中去。
新聞攝影的寫真紀實是建立在技術紀實的基礎之上的,在很多情況下,照片中的“真”只是一種表象,要真正地使紀實等同于真實,還需要攝影藝術家的精心選擇、提煉與概括。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惡總是交織在一起,有些看起來是真的事物或現象,卻來自人為的操縱與控制,這時的“紀實”只能是一種“真實的謊言”。
對此,法國攝影理論家吉澤爾?弗倫德在著名的《攝影與社會》一書中曾指出:“它(照相機)看起來既精確又公正。
攝影比起其他任何媒介來都能更好地表達統治階級的意志,并以那個階級的觀點來解釋事件,因為攝影雖然極為逼真,但卻具有一種虛幻的客觀性。
鏡頭,這只所謂沒有偏袒的眼睛,事實上允許對每一事實進行可能的歪曲……。
”而有些在我們看來再虛假不過的畫面,卻從宏觀層面上表現著生活的真實,《穿著軍裝的天使》就是鮮明的例證。
這張圖片是侵華日軍占領廣東時擺拍出來的,表現的是一位“將難民視作自己母親背往避難所的皇軍勇士”,還附了這樣一段文字說明:“這是我皇軍真正的寫照:占領廣東當日夜晚,由于敵軍放火焚城后逃逸,全城許多地方都陷于火海之中。
在大火及濃煙密布下,許多城里的居民都收拾細軟衣物開始逃難。
在此情況下我軍本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在尚未開始享受勝利的果實之前,就立刻卷起衣袖于海珠公園建立避難所,協助收容難民。
”如果單從技術紀實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一張紀實照片,但照片的內容卻是日軍為了欺騙世界輿論而耍出的卑鄙伎倆。
攝影的紀實性特征還常常使其成為一種鮮明、有力的證據。
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發生后,法國傳教士誣稱縣令之死實為自刎,北京《京話日報》在3月29日的第570號刊登了南昌知縣江召堂的遺體特寫,并附文字說明――“江西南昌知縣江大令召堂被天主教請酒謀殺,兇手便是勸人為善的教士。
教士既下毒手,又肆口捏造情形,說是自刎。
本館再四辯白,今特把江大令受傷的照像,做成銅版,印入報內,請大眾看看這樣自刎的有沒有。
”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用照片報道重大新聞事件,也是中國新聞照片參與民族斗爭的第一次。
在現代法庭審判中,以攝影照片為代表的影像資料已成為重要的“呈堂證供”,因此,如今各家司法鑒定機構都在積極地招募、培訓具有影像司法鑒定資格的專業人才,以鑒別這些影像證據的真實性。
2 瞬間性特征 攝影藝術紀實性特征的第三大要義,乃是“只能表現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事物,對于過去和將來的事物沒有表現能力”,不論是在傳統膠片時代還是今天的數字時代,這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照相機所記錄下的被攝對象,只能是快門從開啟到閉合這一短暫時間內被攝對象的瞬間狀態。
攝影藝術的這一瞬間性特征,既賦予了自己一定的優勢,也為自己帶來了一些缺陷。
首先是與電視相比較而言的。
20世紀40年代,電視從問世到風靡世界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到了70年代,它已經對報紙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1972年,曾因出色的攝影報道而擁有4000萬讀者的《生活》雜志“36歲而亡”(《國際先驅論壇報》語)。
電視的沖擊,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
與攝影相比,電視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有聲的動態圖像上,而電視可以現場直播的特點,也使其比攝影報道更具時效性。
其次,攝影藝術的瞬間性特征也為攝影造假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事物的真實性是在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轉換中體現出來的,例如丘吉爾在卡什的相機面前表現出獅子般的憤怒,并不意味著憤怒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其實憤怒是每個人性格中都具有的一面),而攝影圖片的造假者也可以利用攝影藝術的這種瞬間性特征,去擺布、導演出各種各樣的瞬間,以證明某種現象或某件事物的真實性。
再次,攝影藝術的瞬間性特征給攝影藝術創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人們常說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是針對攝影藝術的瞬間性而言的。
畫家和文學家可以憑借對現場的回憶或他人的口述來重現現場,而攝影藝術家一旦錯過一個精彩的瞬間,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曾說過:“當我在拍攝照片時,如果忽然有人跳出來擋住我的鏡頭,我會為此急得發瘋――甚至會氣得立刻把他殺掉
要知道,在一次采訪中,最精彩的鏡頭往往只有一個,稍有延誤,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 雖然瞬間性會為攝影藝術帶來上述缺陷,但它賦予攝影藝術的優勢仍然是主要的。
攝影的“代名詞”――布勒松將攝影藝術中的瞬間稱作“決定性的瞬間”,并以一生之精力來實踐這一口號。
攝影史上優秀的紀實類作品,大多以抓取了情態生動、富于張力的瞬間取勝。
具體來說,瞬間性特征給予攝影藝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類似于中國繪畫中的“留白”,攝影藝術對于瞬間畫面的截取,能夠引發觀眾對于這一瞬間的前后兩個時間段的聯想,從而賦予攝影作品無窮的張力。
第二,作為唯一的一種能夠以高度清晰的靜止、凝固的形象來定格社會生活的技術手段,攝影藝術能夠高度集中觀眾的注意力,使他們有時間、有條件也有興趣對畫面中的形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
攝影藝術家鄭鳴的《望長城內外》就是一幅用凝固的形象來定格歷史的經典之作,畫面中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丈夫在長城觀光時,不停地出現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的動作以及不一致的驚喜表情,當兩人再一次“分道揚鑣”時,拍攝者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快門,一個耐人尋味的經典瞬間便被永遠地凝固下來了。
第三,攝影藝術的瞬間性能夠將三維空間的社會生活凝固在一個二維平面中,從而使作品比電視更易于閱讀,也更易于保存。
瞬間是轉瞬即逝的,正所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也正是因為美好的瞬間一旦失去,就不可能上演第二遍,所以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這對攝影藝術家抓取瞬間影像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般來說,以手腳麻利、眼光敏銳、思維敏捷為基礎的抓拍是獲得精彩瞬間的前提,關于這一點,將在后面的章節中具體闡述。
3 圖像性特征 攝影藝術之所以是攝影藝術,是因為它使用一種不同于文字的特殊的視覺語言來訴諸觀眾的眼球,這種視覺語言直觀生動,容易為觀眾所接受。
與文字相比,攝影藝術的視覺語言還具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優勢――超越地域界限,能夠為不同國家、民族的觀眾所理解。
在2006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選活動中,來自俄羅斯的評委菲力克斯?施馬格爾?阿拉諾維奇曾說:“圖像不是方言,圖像可以作為一種國際語言讓人交流,這很有趣。
”④ 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視覺圖像傳播在大眾傳播媒體上的廣泛興起,人們開始把今天的社會稱作“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圖像取代文字”、“一圖勝千言”等說法也應運而生,這實際上是人們對于攝影藝術圖像性特征的一種誤解。
不管是視覺語言還是文字語言,傳遞的都是信息,圖像或文字只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和媒介,究竟是用圖像還是文字來傳遞信息,要根據信息本身的特點來進行選擇。
譬如會議新聞報道,我們可以選擇文字來傳遞其中的重要信息,如決策、決議等。
攝影的手段則主要用于表現會議中的一些新人物、新現象,或是抓取會場上的精彩瞬間以改變會議報道冰冷、僵硬的傳統面孔。
要想充分發揮攝影藝術的圖像性特征賦予其自身的優勢,攝影師必須在拍照時通過各種方法來強化照片的視覺效果。
之所以講求構圖、用光與色彩,為的也正是這個目的。
在這里,著重介紹“視覺沖擊力”這一重要概念。
從畫面的視覺效果這一角度來看,優秀的攝影圖片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意境深遠,回味悠長的,這類圖片的畫面并不是十分“惹眼”,但由于具有深刻的主題,觀眾能夠在細細品味中發現它的藝術魅力;另一種是不需要觀眾進行什么思考,直接在畫面的結構上就能獲得強烈的視覺感受的,攝影圖片所具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視覺沖擊力。
在競爭態勢異常激烈的現代媒介環境中,發揮攝影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已經成為平面媒體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大幅封面版圖片的運用就是強化視覺沖擊力的手段之一。
要強化攝影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需要攝影師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著手,而驚心動魄的內容能夠引人入勝,即使不具備奇特的形式也能夠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如亞當斯的《槍斃越共》和邁克?韋爾斯的《烏干達干旱的惡果》。
這就要求攝影師注意選擇那些信息量大、感人至深并具有強烈象征意味的瞬間;富有情調、幽默詼諧或是氣勢恢弘的場景也能夠強化攝影藝術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而使用廣角鏡頭、靠近拍攝、轉換視角等技術手段,同樣能夠使畫面產生奇特的效果。
除了紀實性、瞬間性和圖像性之外,攝影藝術還具有一種物質性或稱技術規定性的重要特征,在第一章“攝影藝術必須以技術作為依托”一節中,我們曾對科技與攝影藝術發展的關系作過詳細的論述。
簡而言之,攝影藝術是一門對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有著高度依賴的藝術,攝影藝術的發展,始終與攝影器材的發展密切相聯,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更改的必然規律。
急求初學者對攝影的感想要300字
你最應該換一家影樓·······
學習攝影需要什么條件
我以前的幾個徒弟也問過這樣的問題. 我會反問你學數學和語文要什么條件? 他說沒有是人都能學~ 我說對.只要你七歲了就可以上學.但七歲前一樣會有人教你學些東西. 攝影也只是一門功課, 但學有好壞.有些人成績好有些人成績不好. 想學好的話要求就是你要熱愛攝影,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很難做好的. 還有就是一顆堅定的心.因為我做攝影這個職業十三年了. 可以說我還只是個入門級. 攝影關系的知識面太廣.想學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有了決心有了興趣.想學好就不難.
150字左右攝影感言怎么寫,求幫助
攝影,以光為筆,以墨,寓情,感悟于心。
它是發現“的一種方是傳承“善”的一種途徑,是贊頌“美”的一種藝術。
攝影最本質的東西不在攝影技術本身,而在于它可以凝聚畫面傳遞思想,可以定格瞬間成為永遠,可以雕刻時光延伸流傳,可以予人黑暗中光明、寒冬中溫暖、雨夜中晴天。
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有著震撼心靈的畫面,我愛攝影,更愛用眼睛尋找、用鏡頭發現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感動瞬間。
作為一名宣傳員,我喜歡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經典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炮火不夠近。
”在去年抗擊“
【第7句】:21”特大自然災害中,我跟隨搶險隊員一起奮戰在一線、感動在一線。
在過腰的積水中,我拍到了搶險隊員舍小家、顧大家,奮力救助受困群眾脫險;在過膝的泥濘中,我拍到了搶險隊員接駁水泵時雙手沾滿污泥的畫面;在凌晨四點,我拍到了暴雨后黎明前那連續奮戰30多個小時依然挺拔的身影;在搶險間隙,我拍到了那疲憊不堪卻依然燦爛的笑臉??“站在一線更前方,鏡頭聚焦最基層。
”是我對于攝影的感悟,只有深入一線,作品才會真實,才會有沖擊力;只有貼近最普通的勞動者,作品才會感人,才會有生命力。
我用手中的相機,記錄瞬間情與景,宣傳身邊人和事,見證感人言與行,這些照片中傳遞出的正能量,又將激勵我在溫暖中繼續向前
望采納
攝影作品獲獎感言
我通過這個攝影比賽認識了更多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共同進步,非常有意義,感謝**公司為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平臺。
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攝影的魅力——要讓攝影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發現與記錄生活中那些美好瞬間,并與周圍的人共同分享這份感動
誰有學藝術的感言
其實,要什么感言呢
你已經選擇了學藝術。
那么你就要堅持下去。
不管你學藝術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
可是,你要記住一句話。
要么不做,要么做就要把它做好。
這是一條非常好的準則。
不知道你懂不懂。
你學藝術已經有三個月了。
可見你已經堅持了三個月之久,毅力是非一般的了。
這一點令人感到佩服。
可是,你要記著一句話,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好。
我做的這是什么事情,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我做這件事究竟是為了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這件事適不適合我去做。
我能做到吧。
一個好的成功人士,在沒有做這件事情之前。
就會把這件事的整個流程都想象的很細致,細致到進門時要先邁左腳還是右腳。
你能做到嗎
如果這條路適合你,而你又比較喜歡這條路,那么你就要堅持下去了。
因為這條路是你自己選的。
如果你認定了這條路就是你將來發展所必走的路。
那么你就堅持下去吧,堅持就是勝利。
如果這條路不適合你,那么就趕緊轉路,走一條適合你的路。
條條道路通羅馬。
不缺這一條路的。
你有人生目標嗎
找準你的人生目標,努力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