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思想者雕塑外貌
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征著但丁對于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
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
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頜,默視下面發生的悲劇。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
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
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
他注視著下面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
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曾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
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于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關于羅丹為什么要用這尊粗壯結實的裸體形象來創造《思想者》,并準備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門飾《地獄之門》的頂上,不妨用羅丹自己的幾句話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
對于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
”他在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表達了與詩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義思想
描寫思想者雕塑外貌
①
【特點】 《思想者》采用了俯身低頭支頦的坐姿。
首先:雕像要體現的是一種直面人類死亡與苦難的思想,這應當是一種理性、冷靜、深刻,充滿著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動過程。
要體現這樣一種痛苦思索的主題,雕像的總體動態趨向應當是相對比較“沉靜”、“沉重”、“沉凝”的。
而與站姿相比,將身軀、肢體折疊收縮起來的坐姿,更有重量感、體積感,沉穩厚重,更適于表現這樣一個主題。
其次,采用這樣一種俯身低頭的坐姿,是因為雕像在《地獄之門》這件巨雕中所處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與處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種交流、呼應乃至統領的關系,而這種俯身低頭下視的姿態自然是最合適的。
第三,這樣的姿態也是人們在沉思時最常采用的一種姿態,從觀眾欣賞理解的角度考慮,這也是一種最易為觀眾接受并認同的姿態,或者,換言之,這類的姿態造型實際上可能有陷于一種相當“濫俗”的造型的危險。
要使一件坐姿的雕像擺脫凝滯、呆板,產生動感,最簡單也是最常用的辦法就是使雕像的上半身做出任何偏離身體重心軸線的傾斜。
羅丹的作品就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成功的范例,如他的另一件著名人物雕像《雨果》。
對于這件同樣采用了坐姿的雕像,羅丹就采用了這樣的處理辦法。
他使雕像的上身右傾而左下肢相應地向左抬起斜出,由此使這個姿態有了一種飄逸浮動的感覺。
毫無疑義,《思想者》必須在一種沉穩凝重的姿態中體現出其特別的內在的“動”感。
較之常態下的左肘支左膝的動作,右肘支左膝會使得正常狀態下相對均衡平穩的人體姿態發生很大的變化,產生失衡、扭曲和對比、沖突――右肘支左膝使得這個支膝的動作在方向上由穩定的垂直向下變為不穩定的向左下斜出,構成一條斜線,同時其運動的距離也變長,這樣便牽拉右肩下沉,完全破壞了原本整個上身的穩定狀態,并且右手不是以手心支撐下巴而是以手背支撐下巴,并且同樣反常地向著右肩內屈,這樣就使得右前臂從肘部向左外倒,又形成一條斜線。
至此,整個右臂,從肩、上臂,到肘部,形成一條斜線;從肘部、前臂到腕部,形成第二條斜線;從腕部、手,到手指內屈指向的肩部,形成第三條斜線,構成一個三角形,外側的肱三頭肌、尺骨側前臂肌群拉伸展開,而內側的肱二頭肌、橈骨側前臂肌群收縮隆起,形成一種完全內收扭曲的動作姿態。
同時,由于右肘斜出右肩左牽,使得骨骼肌肉向背部擴張而在胸部收縮——羅丹正是要用這種不尋常的充滿緊張變化、沖突的肢體和肌體造就的雕塑語言來體現人類面對苦難、死亡時內心沉重痛苦的思索。
雕像肢體的其他部分,羅丹也同樣處理得頗有匠心。
如雕像的雙腳,不是與地面平行平平地貼放在地面上,因為雕像腳下的地面是傾斜的,所以雕像的雙腳不是平放而是傾斜著“搓”在一個斜面上。
這就使得本來可以與地面構成一種穩定的平衡、平平穩穩地支撐身體的小腿和腳的動作,變得不穩定了,有了一種向下的力,向下的失衡的趨向,而在平置在地面上時可以自然放松的小腿和足部,為了克服這種失衡也變得緊張起來。
這個向下“搓”的動作使得足背和脛骨前肌群被拉伸、展開,又使小腿后側的腓腸肌收縮,而足趾為阻止腳掌在斜面上的下滑,也緊張地彎曲摳抓地面。
于是,整個小腿和足部都因此而處于十分緊張的狀態。
②
【作品主題】 作品形象包含著靜和動兩個對立的因素。
靜(沉思)是暫時的,動(在強壯體魄中孕育著的無窮精力)是絕對的。
《思想者》靜坐著,但他的神情和姿勢卻給人不穩定的動感,似乎即將行動。
因此,不能把《思想者》理解為消極的、低沉的形象。
他有著改造世界的雙手,他全身充滿著精力。
人們在欣賞《思想者》時,自然地會想到當代受壓迫和凌辱,但是有力量的無產者。
從《思想者》這部作品的藝術結構和藝術手法上看,羅丹著重在表現這么一個問題—“象意”。
羅丹所謂“象意”,就是以一定的藝術形象來表現一定的卞題思想以達到一種哲學或人生態度的崇高境界。
“象”指藝術形象,意指精神境界,其藝術表現形式為“雕塑的光影或雕塑的色彩”。
羅丹在《思想者》這部作品里面,更多的并不是強調作品本身,而是在強調其核心的內涵—思想,人類的整合思想。
這就是羅丹的“意”,即思想。
這么說,羅月一所強調的“象意”其實質是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所整合體現和反映的思想。
在這部作品里,一種超然的力量與心靈運動所整合建構的自然核心力—自然力和心力同構整合的運動的表現形式—空間自我運動。
這種空間自我的運動形式直接表現為存在本身(藝術作品)和非存在本身(可視空間)的對抗。
當存在本身展現在觀者眼前時,它們共同構成實體空間—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物體或物質,包括人及人所創造的一切,當然應該包括藝術作品。
《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典型的思想者的藝術形象。
它不但是人類每一個個體的代表,也是人類總體的代表。
從個體而言,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領,在靜靜的思考著人類整體發展的艱難和所經歷的各種苦難。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有力的拳頭觸及厚厚的干裂的嘴唇的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但最終表現的是反抗和斗爭。
這種痛苦對于羅丹而言是一種自然,這種反抗和斗爭則更是一種自然—一種不可抗拒的社會發展規律。
正是這種自然,使得人們具有了一種平實的心態。
但是,他冷靜關注著人的發展狀況,并且表現出極度的同情和愛惜,尤其是對那些犯罪的人不能下最后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而這種苦悶,也是《思想者》本身的苦悶。
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前額和眉弓極度的向外凸出,雙眼又極度的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小腿肌鍵的伸張與收縮,極力彎曲緊扣地面而保持穩定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
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于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這部作品,是象征主意的體現和反映,也是印象主義的體現和反映,更是自然主義的體現和反映,最終走向現實主義的體現和反映。
《思想者》被稱為《地獄之門》的詩人,象征著但丁本人。
羅丹把這位詩人塑造成一位身強體壯的成年男子。
這個強有力的巨人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頜,嘴咬著自己的粗手,默視著下面發生的悲劇。
他渴望沉人“絕對”的冥想,努力把身體抽縮,壓成球形。
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全神貫注地思考,并且沉浸在一種極大的苦惱之中。
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
羅丹巧妙地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將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詩人”苦悶沉思的表情;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都有力地傳達了“詩人”痛苦的情感。
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于內的力量會讓欣賞者自然地陷入深思。
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體,體現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征。
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恒的精神。
雕刻家在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同時表達了與詩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對人類的苦難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悲痛。
③
【關于作者】 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
他是西方近代史上杰出的雕塑大師。
出生在巴黎一個平民家庭,14歲時進入巴黎實用美術學院學習,后開始學雕塑,并且做過當時著名雕塑家加里埃·貝勒斯的助手。
曾去布魯塞爾創作雕塑5年,1875年到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塞羅作品的感動,從而確立了寫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思想者的雕像分析
羅丹,法國雕塑家。
雕塑《思想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之一。
它的創作出自于《地獄之門》,是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
男子是誰
他在想什么
沒有答案。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這件作品引來了各種各樣的解釋。
在《地獄之門》中,他可能是正在思考創作問題的但丁,也可能是羅丹自己,類似于自我的精神肖像。
更廣泛一點說,他象征著思想。
無論怎樣,這個人物的外形控制了羅丹的手。
《思想者》成為惟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展覽中出現。
所到之處,批評家滿懷興趣和欣賞之心對它進行分析。
這件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對解剖學的自由運用,大塊隆起的部分使光線產生陰影效果,這與學院派冷冰冰的精細雕塑形成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