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jīng)典名言大全
【第1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第2句】: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第3句】: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第4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第5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第6句】: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第7句】: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第8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第9句】: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第10句】: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第11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
【第12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第13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
【第14句】: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第15句】: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第16句】: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第17句】: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第18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19句】: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第20句】:君子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
【第21句】: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第22句】: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23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24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第25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第26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第27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第28句】: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第29句】: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第30句】:仁者無敵。
【第31句】: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第32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第33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第34句】:其進銳者,其退速。
【第35句】:仁遠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第36句】: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第37句】: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第38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39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40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41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第42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43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第44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45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46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蘭;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第47句】: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第48句】: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第49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50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51句】: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第52句】: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53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
【第54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55句】: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第56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第57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第58句】: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第59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第60句】: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第61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第62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第63句】: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孔子
【第64句】: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65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第66句】:吾日三省吾身。
【第67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第68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69句】:君子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第70句】:盡信書,不如無書。
【第71句】:人皆可以為堯舜。
【第72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第73句】: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第74句】: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第75句】: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董仲舒
【第76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77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第78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第79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80句】: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第81句】: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第82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第83句】: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學(xué)之,則難者亦為易;不學(xué),則易者亦為難。
【第84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第85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儒家經(jīng)典名言匯集
【第1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第2句】: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第3句】: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第4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5句】:吾日三省吾身。
【第6句】:君子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第7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第8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9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第10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第11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第12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
【第13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第14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第15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第16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第17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第18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第19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20句】: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第21句】: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第22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第23句】: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第24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25句】: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第26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第27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28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29句】: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30句】:仁遠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第31句】: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第32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第33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第34句】: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第35句】: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儒家名言名句大全
儒家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孟子所發(fā)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xué)術(shù)流派。小編整理的儒家名言名句,歡迎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第1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2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第3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第4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第5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孟子)
【第6句】: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第7句】: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第8句】: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第9句】: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第10句】:子夏曰:“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11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蘭;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第12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第13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第14句】: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第15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第16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第17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
【第18句】: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第19句】: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孔子
【第20句】: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第21句】: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學(xué)之,則難者亦為易;不學(xué),則易者亦為難;
【第22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24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第25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第26句】:君子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
【第27句】: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第28句】: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董仲舒
【第29句】: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淮南子
【第30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第31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第32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第33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第34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35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第36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第37句】: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第38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39句】: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第40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第41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42句】: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43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第44句】:仁遠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第45句】: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第46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第47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第48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
【第49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第50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第51句】: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
【第52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第53句】: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第54句】: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第55句】: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第56句】: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第57句】:善政者得民財,善教者得民心;
【第58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第59句】: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第60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第61句】: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第62句】: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
【第63句】: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第64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第65句】: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第66句】: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第67句】:興國之所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所本也在學(xué)校
【第68句】:權(quán),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佛教經(jīng)典名言格言大全
1.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八大人覺經(jīng)》
2.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八大人覺經(jīng)》
3.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jīng)》
4.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yè)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zhuǎn)。——《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
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
6.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yè),所現(xiàn)不同,而實于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
7.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
8.十善業(yè)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
9.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愿。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
10.慈莊嚴故,于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憫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
11.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凈行品》
12.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凈行品》
13.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xiàn)在空寂。無作業(yè)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行品》
14.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凈梵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行品》
15.聞已應(yīng)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yè)。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行品》
16.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xiàn)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行品》
17.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行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