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的經典名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作為中國縱橫家鼻祖的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于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才能在張儀之下。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開封市東郊宴臺河村。
【第1句】: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
【出處】《戰國策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
【譯文】兵力沒有對手強大,不要去挑戰,糧食不如對手多,不要打持久戰。
【第2句】: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出處】《史記張儀列傳》
【譯文】羽毛雖輕,集聚多了,可以使船沉沒;貨物雖輕,但裝載多了也可以折斷車軸;眾口所毀,就是金石也可以銷熔;讒言誹、謗多了,即使是骨肉之親也會消滅。
【第3句】: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出處】《戰國策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
【譯文】進攻強大的敵人就容易遭到危險;人民疲憊窮困,則容易抱怨君主。
【第4句】: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出處】《戰國策張儀說秦王曰》
【譯文】以治理混亂之國去攻打治理有序之國必遭敗亡,以邪惡之國去攻打正義之國必遭敗亡,以背逆天道之國去攻打順應天道之國必遭敗亡。
【第5句】:茍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出處】《戰國策張儀說秦王曰》
【譯文】假如謹慎做事,依道而行,可以占有天下。
張儀傳原文及翻譯
張儀據說也是鬼谷子老師的徒弟。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張儀傳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史記·張儀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張儀于是之趙,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張儀遂相秦。
譯文:
張儀是魏國人。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先生,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
張儀完成學業,就去游說諸侯。他曾陪著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這個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只好釋放了他。他的妻子說:“唉!您要是不讀書游說,又怎么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
蘇秦已經說服趙王而得以與各國結締合縱相親的聯盟,但是他害怕秦國攻打各諸侯國,又考慮到沒有合適的人可以派到秦國,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交情很好,現在蘇秦已經當權,您為什么不去結交他,以實現你的愿望呢?”于是張儀前往趙國,請求會見蘇秦。蘇秦于是就告誡門下的人不許為張儀引見。不久,蘇秦才接見了他。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仆侍妾吃的飯菜,還屢次責備他說:“憑您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我難道不能推薦您讓您富貴嗎?只是您不值得錄用罷了。”張儀投奔蘇秦,自認為都是老朋友了,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憤怒。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一個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國能困擾趙國,于是就到秦國去。
不久,蘇秦對他的家臣說:“張儀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現在,幸虧我比他先受重用,然而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只有張儀才行。但是他太貧窮,沒有機會求得引薦。我擔心他以小的利益為滿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業,所以特地把他召來羞辱他,以激勵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蘇秦向趙王稟明這件事,發送金錢、財物和車馬,暗中派人跟隨張儀,和他投宿同一客棧,漸漸地接近他,并奉送車馬金錢,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給他,卻不說明誰給的。張儀終于有機會拜見了秦惠王。
蘇秦的家臣見任務完成了,要告辭離去。張儀說:“靠您的相助,我才得到顯貴的地位,正想報答您的恩德,為什么要離開呢?”家臣說:“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認為除了您沒有誰能掌握秦國的大權,派我暗中供您錢財,這全都是蘇先生的計謀。現在,先生已被重用,請讓我回去復命吧!”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都是我學習過的術業,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么能圖謀攻打趙國呢?”張儀于是任秦國宰相。
張儀之殘樗里疾原文及翻譯
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為之請相于秦。張子謂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將以為國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為請相于秦。臣聞其言曰:‘王欲窮儀于秦乎?臣請助王。’楚王以為然,故為請相也。今王誠聽之,彼必以國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文言文翻譯:
張儀陷害樗里疾,假裝尊重樗里疾并讓他出使楚國。還讓楚懷王請秦惠王用樗里疾擔任相國。張儀對秦惠王說:“尊重樗里疾讓他做使者,是要他為秦楚兩國交好。現在他身在楚國,楚王還為他請求擔任秦國的相國。我聽說他曾經對楚王說:‘大王想使張儀在秦國陷入困境嗎?請讓我來幫助您吧。’楚王認為他說得對,所以為他請求在秦國做相國。現在大王您聽信楚王的意見任用樗里疾為相國,他一定會拿秦國去侍奉楚王的。”秦惠王聽后大發雷霆,樗里疾只得逃離秦國。
張儀舌在的歷史典故
典源出處《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釋義用法張儀能言善辯,游說諸侯。楚相的玉璧被盜,門下人懷疑曾與楚相一同喝酒的`張儀,張儀被痛打后回到家里,首先問妻子自己的舌頭還在不在,說只要舌頭在就行了。后用此典表示雖遇挫折或雖未顯達,而賴以進取的資本還在。
用典形式
【儀舌】唐·元稹:“儀舌忻猶在,舒帷誓不褰。”
【存舌】明·唐寅:“蘇秦捫頰猶存舌,趙壹探囊已沒錢。”
【舌在】唐·白居易:“耳垂無伯樂,舌在有張儀。”宋·蘇轍:“舌在終自奇,髀滿安足痛。”宋·張元干:“萬事變更唯舌在,三年流落轉途窮。”
【舌存】唐·杜甫:“齒落本是無心人,舌存恥作窮途哭。”宋·陸游:“功名蹭蹬身長棄,籌策瀾翻舌幸存。”金·元好問:“自倚沉冤有舌存,爭教無路叩天閽。”
【留舌】唐·李白:“只應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疑璧】唐·駱賓王:“絕縑非易辨,疑璧果難裁。”
【吾舌在】唐·張祜:“但令吾舌在,何畏不封侯。”
【張儀舌】唐·元稹:“點檢張儀舌,提攜傅說圖。”宋·黃庭堅:“君思揚雄吃,何似張儀舌。”
【縱橫舌】宋·蘇軾:“幸有縱橫舌,說劍起慵懦。”
【恒視舌】清·黃鷟來:“歸計已空恒視舌,行吟無事自搔頭。”
【誣張儀】明·高啟:“廷中忌賈誼,門下誣張儀。”
【舌問妻孥】清·計東:“內廷傳甲第,我舌問妻孥。”
【張儀舌在】清·劉獻廷:“學易忘年老此生,張儀舌在悔縱
橫。”
【璧非真盜】唐·柳宗元:“璧非真盜客,金有誤持郎。”
【吾舌猶存否】清·黃遵憲:“未知吾舌猶存否,終望臣饑得食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