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無書百事荒蕪名言
字面意思為:一天不讀書不看書就覺得人生無趣,無事可做。
引申義為:書是萬事萬物之根本。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怎么理解
當你閱讀過許多種類的書以后,再寫東西時就會文思泉涌有如神注。
萬卷不僅僅是指書很多,應該是很多種類的書。因為能寫出好的文章往往需要含蓋很多領域的知識層面!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什么意思
書像藥一樣,好好讀書可以醫治愚蠢。
出自西漢劉向的話。劉向是位大學者,也是位大編輯家。他出身名門,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劉交的四世孫,當過很接近皇帝的輔政官僚,但他一輩子的主要工作不是做官,而是當編輯,讀書。他全部精力用在校書于天祿閣(皇家圖書館),擔任經、傳、詩、賦方面的“總編輯”,花了20多年工夫,把百年間堆積如山的宮廷藏書重加整理,勘校了《戰國策》,編著了《新序》、《說苑》、《烈女傳》、《洪范五行傳》等,后來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是從劉向的《世說》等書中脫胎而來的。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題目
《勸學》(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注釋: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黑發:年少時期,指少年。白首:人老了,指老人。譯文:是指勤勞的人、勤奮學習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就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得起床忙碌開了。這首詩告告誡我們:年輕時不知道勤奮學習,年老時讀書就晚了。解說: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是什么意思?
讀書的時候肯定要用眼看,用口讀,然后就是用心去理解、揣摩,同時做到了學的更有效果、更有用
《三國志》作者陳壽的這句話,我覺得說得太恰當了,因為從小到大陪伴我的除了書還是書,一天不讀書,就像缺少了什么似的。不知不覺間,讀書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了!不知是不是天生的靈性,媽媽說我在嬰孩時就與書有緣,特喜歡在書堆里爬,爬起來還特有精神,嘴里還時不時發出怪聲,媽媽說怎么哄,我也不出來。有時,爬累了,還喜歡在書堆里睡上一大覺,你別說,還真奇怪,睡那么長時間,我連泡尿也不撒。媽媽現在回憶起來,還覺得很詫異呢!嘿嘿,可能我小時候就知道什么是“陶醉書海”了吧!長大了,我開始正兒八經地讀書了。起初,最吸引我的還足那些歷史故事書,常常使我如醉如癡。有一次,我正在讀《三國演義》,讀著讀著,仿佛進入故事中了。咦,我怎么變成曹操了,這不是那次赤壁大戰嗎?哼,這一次,我一定要讓曹軍勝。當黃蓋帶船來降時,我下令讓大家一齊攻擊來船。突然,敵方向我方發射了無數支箭,我正不解故事中有沒有這個情節時,一支利箭向我的腦門徑直飛來,幸虧我閃得快,雙手利索地一接,來了個“空手套白狼”,轉瞬間,我又把箭射了出去,以虎狼之勢一箭刺穿了黃蓋的心臟,只見他頃刻間倒了下去。此時,敵方士氣大落。我方乘勝追擊,奪帥旗,搶船只,終于贏了,我方將士齊聲歡呼。可是,我卻失望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偶像諸葛亮可怎么辦?多讓他沒面子呀!”說著說著,我終于從書中回到了現實,可對故事中的情節仍牽腸掛肚。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讀書欲望越來越強烈,媽媽經常因為我一邊吃飯一邊看書批評我,可我就是改不了。讀書時,我真的很快樂,很滿足。慢慢地,我拓展了閱讀量,《中華上下五千年》中關于中國的歷史讓我留連忘返,《福爾摩斯探案集》里的偵探手段和方法讓我折服,《水滸傳》中的俠肝義膽之氣讓我振奮不已我讀的書越來越多,收獲也越來越大。
不可一日無茶隨筆
品茶看世界杯足球,這是最近的日子節奏。世界波的進球,讓你舉杯忘飲,再飲卻在回味,是震驚,也是回甘。品著茶,看著什么,絕對感覺不一樣,飲茶的境界是千變萬化的,所以“茶文”再多,不雷同,必有自我的情趣;即使是茶葉出自同一巖地,源于一處茶園,彼時坐壺煮水沏茶與此時溫茶入肚,又是不同,其中微妙滋味必須自解,若以為茶湯就是解渴灌腸,至多是添點文雅,附庸幾杯,那也未必不是滋味,但意境打折了,不會流連以后,坐必有茶,言必說茶,是為“茶癮”,若有則品之,無則不思,還是沒有入境。就像那吸煙,遞與一枝可吞云吐霧,無人相贈便不去念想,那種“無癮”的人最為可怕,可怕他沒有尋覓到自己的意趣所在,惶惑不知歸宿。
人生的歲月如一條長河,奔流到海是終點,若以為最終融入大海,隨波逐流而已,這是大多數人的歸宿,未嘗不愜意,畢竟一程奔襲,長河伴隨,詩意可以在奔流過程中的每個河汊旋激,或在每處落崖跌宕,或在遼闊原野漫鋪,都是值得揣摩把玩的風光。但我把人生看做是舞臺,不談是否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已經不能參透其中的回環旋復,我只能從最淺薄的對戲劇的認識來把握品味自己的人生了。若以現在時興的“退居二線”“賦閑在家”“平安著陸”等術語看,這些都應該術語人生這個舞臺演出的“下半場”了,下半場,進入尾聲,但不能拿“尾聲”來蹉跎歲月,踐踏你的舞臺,愛好可以選擇,日子必須滿心,按照這個標準,下半場干什么,怎么編劇,怎么出場,留下一個什么樣的“言盡而意無窮”,或者一個沒有結局的尾聲,則是高雅與低俗之最大區別。
幾年了,每每說起今天干什么,第一就是喝茶,第二還是吃茶。陳年如此,便有了“不可一日無茶”的堅定與不更。這話也并非我杜撰,得之于乾隆皇帝。
世上唯有“煙酒糖茶”可為伍,煙有害無益,染上不掉;酒多誤事,貪杯壞身;糖甜蜜如炸彈,身體內分泌喜歡糖,但“糖害”潛伏,食多必患,否則糖尿病為何纏身終年。唯有茶卻善眉慈目,食之無憂。
近日,讀清史稿,完全是無心隨便翻翻,一段情趣文字著眼。乾隆皇帝壽比南山,與他治國隨性而為有關,但不提老莊熏染,或許是因個性使然,八十五歲傳位嘉慶,在儀式上,一臣奉承:“國不可一日無君!”本是多此一舉的話,卻讓乾隆皇帝生出一番人生點評來,道:“君不可一日無茶!”
我覺得乾隆皇帝也是對人生的“下半場”做了精彩的宣言。再怎么風光的顏色此時都要變得老秋厚黃了,若還以為人生泛綠,在綠營里奔跑不累,那都是不能放下。下半場未必就不精彩,上半場未必就無愧人生,關鍵是你識得時務,當知人生不能永遠,自覺為某段人生添了彩,安放幾行可以撫心暖情的詩意,便可,但不能沉溺,當自選意趣。
人生下半場的選擇不可勉強,須上半場來奠定。當年差京城,京城朋友作家羅英先生小我幾歲,初見就問有什么口舌愛好。我覺得是作家問話可能就是這樣,在俗中求雅,不敢說他低俗。我笑著說,難得半日閑功夫,在工作期間吃茶是奢侈,茶在桌上,就是一口,只是潤喉,半點茶味也沒有。他駁我,道,沒有茶心,就是整日閑也不會吃出茶味。
其實,他的茶味早就成了創作的酵母,也巴不得我來跟他吃茶悟道。每次列車將抵京城,都要事先告訴他,他馬上為我安排館舍住下,不大的辦公室一角騰出來,置上茶幾,溫茶以待,那茶多是武夷山巖茶大紅袍,這是他的最愛,仿佛也知我也愛,喝不出名堂,就不能挑剔入肚的是什么茶種,后來吃茶有了講究,那也是羅英先生的教唆,或者說是熏染。
羅英是兒童文學作家,偶爾寫點校園文學。記不起吃茶談天的細節了,就像寫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漫天而談,不離茶道,茶道為引子,滋蔓爬生出多少頓悟與想法,很多早就忘卻了,但給你的吃茶談道的方式卻始終是休閑作文的路徑。那次,他說,寫文反而不似這吃茶,沸水入茶,茶色濃厚,到了最終,茶色淡然,味兒也索然,作文必須把持住吃茶的過程,但更需變幻其道,寫文就得嘗試,初始可溫水醒茶,求其淡然,慢慢入了茶境,最終嫌淡,濃在尾聲,一抹濃厚的茶湯滾出,那才是最好。我當他是偏題,不予置理,前些日子因一個學校兒童節臨近要我給寫一首兒歌,便翻出羅英先生的《淡藍色紙鶴》一書,選幾篇再讀,的確是那樣的滋味,至此才真的理解了一個文學人對于文學的執著與頓悟,馬上短信飛去,談二十幾年前的吃茶待現在茶才在肚里發酵的事情,他回信道,你早就不來京城走走,我吃茶也沒有了堅持,只有“思茶”一說了。
他把吃茶撂了,我卻拾起了吃茶,人生就是這樣,未必你領進門你可以一直陪著,看自己的喜好就是,吃茶的目的本不同,吃夠了,改選一個別的方式,這樣也可以癡迷其中,那就好。若人生沒有一個可以讓自己稱心的意趣寄托,我敢說,思想很快會頹廢,志趣很快就殆盡,人生無華章,若有華章短暫,也會才盡,至少會使得人生雜亂無章,沒有沉坐看茶的功夫,哪有醇厚的情趣……
吃茶當如喝酒,杜甫曾經贊嘆“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酒也是李青蓮的'詩引子,若把“斗酒”視為酒量之大,李白喝的不算多,李白存世詩歌1010首(《全唐詩》收錄),當喝了十個“斗酒”而已;加上散落在民間的,再加點,那隨意吃點小酒就可以為之的。若為較量酒量,李白也非“酒囊”,不然他何以“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李白不可一日無酒,是否與乾隆皇帝不可一日無茶同出一轍,不得而知,但寄興于酒茶,的確是最放心最得意的興致,無可挑剔。
最近有段專訪藝人莫文蔚的文字,他好像也是面對人生的“下半場”,這是自愿的“轉場”,不似我等是人生必須“轉場”,他說,我也不會呆在那邊發呆,我還是會開始醞釀之后的下半場的事情了,只是我覺得可以不用實際的出來工作,現在的心態不一樣,而且身份也不一樣……
與其在一遍發呆,醒悟及時的,便可計劃自己的下半場,況且心態與身份已經告訴我,那種轉場的必然已經容不得你還念念過往,很多人不是因為心態身份的不同而淡出,往往是迫不得已,實在是自尋苦惱。
人生的精彩不一定必須是你熟悉的事業,往往在不經意找到一個安身養心的時候,反而覺得恍如隔日,驚嘆怎么過往就沒有發現,對于訴說尋覓感情的驚艷莫過于辛棄疾說透的妙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人生的下半場找到與茶為伴,何嘗不是“驀然回首,那茶卻在滾水湯沸處”!
每日吃茶,不能每日心得,那是常事,你可舉杯問候歲月安好,閑散不如我,再有何煩惱不被茶湯沖淡……
吃茶時刻,茶友不臨,心中飛掠諸多不來的理由,莫非家中有事,心念的時候推門而入,直面嘲弄一番,枉費了一番惦念,哈哈大笑,茶味漸濃……
醒茶有時,約摸茶湯漸釅,擎壺斟茶于友,茶友手指敲叩著茶幾,表示著謝意,似乎那是快樂的樂鼓點,點點入心……
茶友遲到,一壺茶色淡味減,趕快取茶入壺,卻被擋住,天已近午,不加不加,淡味而濃情,足夠足夠!
那日朋友拎來新茶,馬上要拆封入壺,卻被擋住,原來舊茶未盡,新茶拆封,冷落了舊茶,你就是生氣他小氣也沒有了脾氣,那種戀舊過日子只求按部就班的心態讓你生出崇敬。
倘若一日無茶會怎樣?還真不知了。去年在老茶舍里喝茶,只剩下一圓餅模樣的黑茶,我的朋友告訴我,這是養胃保健的好茶,但很多人不喜歡喝,那也只能勉強入肚,議論紛紛,無茶了,那就將就;無茶了,就吃好吃巧的。這些話看你以什么樣的心態去說,心情隨你看開而變。
茶的確更多的是給了我們消磨時光的意趣,否則,乾隆皇帝怎么那般寵愛有加,為何不說尋一處山清水秀之所,再帶幾位妃嬪隨從,那些都是人生沉淀之后的次要,甚至虛無,唯茶可伴!
一日閑坐吃茶,茶友問詩,看看都是十幾年的茶友,我便吟出一聯——
識得此種滋味,覓來無上清涼。
放棄吃茶一日,滋味便淡;如若心頭有熱,茶中有清涼。
嗜酒者“今日有酒今日醉”,戀茶人“不可一日無茶”。
荒蕪美文
愛,因緣而起,那么,不愛呢?在風的入口,一左一右的兩個人,一再聲明不愛,可淚明明已滿面,心悸痛,成殤。
春風十里的街角,梨花寂寂,飄落的花瓣,猶如你無法兌現的承諾,落入塵埃。當花瓣離開枝頭,伸手的姿勢,早已無力挽留轉身地決絕。
潔白如玉的梨花,是前唐溫潤的女子嗎?盈盈走來,芬芳了季節,一簇簇,一朵朵,盛滿眼底無限惆悵。
不想再擦肩,只想追趕,追趕繁花滿樹,風總是急吼吼地來,在毫無防備地瞬間,撞落花朵,空留枝。一瓣一瓣,飄飄灑灑,我贏弱的肩頭,無力承載花落的重量,那么,就摩挲于指尖,留一抹余香,裊裊在我荒蕪的詩行。于是,靈感脫殼而出,傾巢的速度,以萬馬奔騰的壯闊,驚嚇躲在墻角的落寞。
可是,我空的空間,也漸漸荒蕪,荒蕪到連一只喜鵲的'幸福也無法安放。
那么,請允許我,幻化成《詩經》里的女子,在花瓣鋪就的臺階上,將想念塹伏。
秋千的起落,根本不在乎風的悵惘。我知道,梨花如雪時,你注定在我拙劣的筆尖,來一場盛世告別。
落花帶走躊躇,也帶走了,一個流云的你。
無書不樂作文
讀書,有兩種讀法,一是如五柳先生般的“不求甚解”,還有就是文學家們的精益求精。我是比較喜歡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因為那樣能無拘無束,追求精神上的愉悅。閱讀,我想只有有了精神上的愉悅,才能更好地悅讀!
西塞羅曾經說過:“沒有書籍的屋子,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我想,如果一個人的屋子里連一本書都沒有,那么他的生活將是不快樂的。我喜歡書,無書不樂。
記得小學四年級,在校園外不遠處的小賣部里,老板弄來了一大箱書,可免費供人閱讀。于是我心血來潮,便借了一本來看。于是上課上到一半,我便抵擋不住書的誘惑,偷偷地拿出來看。書雖然有點舊了,但我不介意,畢竟內容是不會老的,當我正讀得津津有味、完全沉迷于書的世界時,我的書被老師沒收了,課后還被上了一節“至關重要的政治課”。但是書還回之時,心中的愉悅還是代替了所有的不安和煩惱。
還有一次放學回家,姐姐不知從哪買來了兩本新書,而且還是精裝版的。我也就覺得封面非常漂亮,隨便拿起一本來翻翻。其實,一開始我也沒多大興趣,認為神話故事早就不知聽了多少遍。可是,我發現許多神話故事聽都沒聽過,于是我搬來凳子,開始我的“書的旅行”,連媽媽叫我吃飯我也全當耳邊風了。
我認為書籍就是精神食糧,書會讓人忘記饑餓,不然古今中外哪有那么多讀書讀到廢寢忘食者。我在書的海洋里暢游,那天晚上,我得到劉禹錫那“數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的.閑適與寧靜。我真是一個幸福的人,像高爾基說的:“書籍使我變成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快而舒適的詩,好像新生活的鐘聲在我的生活鳴響了。”
有時我們過于注重“苦讀”而忽略了“樂讀”,流傳千古的“鑿壁偷光”、“襄螢映雪”的故事,也都是苦讀,也正因這樣,悅讀難以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使我們難以感受到書的香甜。所以我們更應該追求“悅讀”,不要過于強調讀書的“功利性”。
我喜歡書,喜歡閱讀,更喜歡探索書的未知世界。這些經歷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更喜歡閱讀,“俯而讀,仰而思”,走進書香世界,讓我們一起讀吧!
上一篇:一句意思相反的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