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500字
篇一:我眼中的諸葛亮
我國有四大名傳:《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些都是名人作家所寫的,有些是寫古代歷史故事,也有寫《紅樓夢》的經典愛情故事。
其中,諸葛亮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他是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散文家和外交家,號稱“臥龍”。
記得在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中,
草船借箭住要講的是,周瑜暗算諸葛亮,他的計劃是:一方面以對曹軍作戰急需為名,委托諸葛亮在10日之內督造10萬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給諸葛亮出難題,設置障礙,使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順地除掉諸葛亮。可是諸葛亮說只用三天就行了。他的方法是:讓魯肅借20只船,每船配30名軍,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樹在船的兩舷。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魯肅要去取箭。當夜,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于曹軍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曹操看霧氣正濃,不敢輕舉妄動,就射了10萬只箭,就這樣,諸葛亮的到了10萬只箭。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令我十分的佩服!
篇二:我眼中的諸葛亮
七擒孟獲、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火燒新野……這些都是諸葛亮的傳記,為蜀國立功的事。我以前很敬佩諸葛亮足智多謀、出神遼化,可我看了<<歷史真相>>這本書,我對諸葛亮的看法有了改變,其實諸葛亮是個虛張聲勢的人。
歷史上草船借箭的人是孫權,不是諸葛亮;火燒赤壁不是諸葛亮的方法,而是周瑜、魯肅、呂蒙的方法;三氣周瑜根本不存在,是周瑜老死的,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借東風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出師表也不是諸葛亮寫的,是周瑜和魯肅;歷史上是二出祁山,不是六出祁山;是三擒孟獲,不是七擒孟獲,而且孟獲都是馬謖出的主意,并非諸葛亮……還有,劉備是十二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不是三顧茅廬拜訪他。這些都可以說明,諸葛亮虛張聲勢,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足智多謀而改編的。
我喜歡草船借箭的故事。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被射歪差點沉了,他便讓船掉個頭讓箭繼續射,這樣一來船就平衡了,孫權就把船開走了。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嘆,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此外,史書記載周瑜的心胸非常寬廣,根本不可能會嫉妒諸葛亮。
我覺得諸葛亮一生犯了很多錯誤:不該讓馬謖守街亭、不該讓關羽守荊州、不該叫馬岱殺魏延、不該火燒新野……所以我眼中的諸葛亮是個虛張聲勢、膽大妄為的人,還不如關、張等人。
篇三:我眼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南陽人氏,人稱“臥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后,輔佐劉備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可惜,英年早逝,享年54歲。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這么高的地位,是因為他不僅是一位立下赫赫戰功軍師,還是一位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英雄。
三國時期,魏將司馬懿帶領十五萬軍隊來奪取城池。各位大臣都慌了手腳,可是,諸葛亮卻從容不迫,他放開雙眉,面帶微笑,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向城墻上。他命令把所有城門打開,并吩咐所有士兵都裝成老百姓模樣去打掃城外,自己則把所有的戰旗收起來,他讓兩個書童拿著他的琴來到城墻上,自己坐下來彈琴,他雙眼一閉;雙手放到琴弦上,悠然自得的彈起琴來,邊彈琴還邊吟誦起詩來,臉上帶著笑容,好像什么也沒發生似的'。司馬懿見了這般情形,便說了聲“撤”,他的二兒子疑惑不解,問道:“父親,這不正是我們攻城的好時機嗎?怎么還撤兵呢?”司馬懿說道:“我多次與孔明交戰,假若現在攻進去,里面必有埋伏!這樣不僅沒攻城,反倒會造成兩面俱傷。”于是,司馬懿便帶領十五萬大軍返回魏國。
由此可見,諸葛亮面對十五萬兵馬,他是多么冷靜!更讓我對他的臨危不懼贊不絕口。我認為,他還是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假若他沒有那么多的智慧,能在城中堅守,以退為進嗎?之所以諸葛亮能讓后人感動的淚滿衣襟,是因為他是一個臨危不懼的英雄!只可惜,他沒有遇到明君呀!
諸葛亮,這位有杰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在世界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難道,這不值得人們敬佩嗎?
篇四:我眼中的諸葛亮
這大概會是我寫過的最困難的一篇周記了。
我對于諸葛亮的了解是在太少。他在當時對于劉備和整個蜀國的貢獻,對于并未讀過《三國演義》原著的我來說,并沒有具體的概念。我只是知道他所創造的那種“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貢獻,是我無法想象的輝煌。
諸葛亮是智慧的。這樣毋庸置疑的事實幾乎不需要爭論。《隆中對》里的他,身居世外卻運籌于帷幄之中。他的智慧不僅僅在于作為一個軍事家的機智,也在于作為一個普通人,有足夠的能力卻不愿卷入權力斗爭當中去。“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和陶淵明的共同點,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諸葛亮是正直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面對一個國家的渺茫希望,他完全變了一個人,當初那個羽扇綸巾的威武軍師,如今也不得以拉下臉面,像一個長者一樣勸誡新的君王。轉眼間,曾經的瀟灑隨著先帝的駕崩,國家的蹉跎,消失得無影無蹤。
諸葛亮是孤獨的。他的孤獨在于沒人理解。曾經擁有諸葛亮,將自己形容為“如魚得水”的劉備,也被寂寞的神請去了天堂。面對不可雕的朽木,扶不上墻的爛泥——阿斗。作為一個曾經被作為至交,如今不被理會的軍師,他已經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甚至做了許多他沒必要做的。只是再多的努力,在那個本能夠力挽狂瀾的人離去后,都沒有了意義。
有些人,從他做出一個足以改變世界的決定開始,就注定會改變世界,這種改變并不僅僅局限于政治,也存在于人們的心中。而他自己,也從此變成了另一個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篇五:我眼中的諸葛亮
說起三國英雄,有人會說是霸氣十足曹操,也有人說是興建漢室大業的劉備。但在我眼中,諸葛亮更稱得上是一位三國英雄。
諸葛亮,劉備麾下的軍師,萬人仰慕的偉人,一個有著無窮無盡的智慧與才能的三國武侯。
奪荊州,取四川,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哪一份不是諸葛亮的功勞!
草船借箭中的諸葛亮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周瑜妒忌諸葛亮,就故意陷害諸葛亮,讓他造十萬枝箭。諸葛亮不僅不推辭,而且立下軍令狀在三天之內完成。如此龐大數量的弓箭,怎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上交,這不免令人費解。一二天毫不造箭的動靜更使大家為諸葛亮捏了一把汗。諸葛亮卻在第三天憑二十條草船“借”來了曹軍射來的利箭,及時、順當地交了差。如此計謀,實在令人嘆服。
諸葛亮,他是一名軍師。在《三國演義》中經常提起他。是他采用了空城計使得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望風而逃。這也足以反映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諸葛亮,正是憑借著這不平凡的才氣,成為了《三國演義》中的風流人物,成為了無數人眼中、心目中的三國英雄!
這正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第1句】: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不錯,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暑假里,我懷著好奇的心情,閱讀了這部家喻戶曉的歷史巨作。
《三國演義》描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勇武過人的趙云、義氣深重的關羽、粗豪爽直的張飛、仁義愛民的劉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其中諸葛亮最受人們的尊敬,在許多讀者心目中,他幾乎就是一個完人。
他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分析敵人的弱點,用適當的計謀對付敵人。比如反間計、空城計、調虎離山計等等。
但是這個世界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覺得諸葛亮也有不足之處。
眾所周知,關羽、張飛、趙云等都是劉備時期的勇將,可是他們這些勇將之后,蜀國幾乎未出現過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有句話最能說明問題:“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致使后來在一次戰斗中,一把白胡子的趙云只能披甲上陣。可惜騎馬打仗既要講技術,又要比力氣,人老氣衰,怎是敵人的對手?這說明諸葛亮在人才培養上的疏忽。
另外,我還覺得諸葛亮很不放心他人做事,什么事情都要親自過問。一天到晚為事物所累,結果“親理細事,終日流汗”。記得書本中寫到這樣一件事情:司馬懿曾委派使者去“慰問”,順便打探孔明的生活情況,結果是諸葛亮事必躬親,勞心傷神,飯量一天天減少,便撫掌大笑。諸葛亮則整天為國事所慮,又氣又累,他自認為他的心情不是別人所能理解的,他的憂慮是別人不能分擔的,因而積勞成疾,最后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多令人遺憾啊!
【第2句】: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里閃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后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于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
他大智大勇。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依然笑容滿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閑地彈琴。為了孫劉聯盟,他泰然入吳,雖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萌葭關下,為了劉備的事業,他毅然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雖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氣可嘉。
但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前者言過其實,他卻委以重用,只因為馬謖讀了一肚子的兵書,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后者是難得的將才,他卻固執地認為“延腦后有反骨”,總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這一點上,比起劉備和曹操,他要稍遜了一籌。他太謹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樂公”,縱然他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淚滿襟”的慨嘆。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無奈的隱士,一個有超人膽略和杰出軍事才能的英雄,一個不免留有遺憾的悲壯之士。
【第3句】: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我眼中的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諸葛亮,字孔明,南陽人氏,人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后,他輔佐劉備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這么大的位置,是因為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于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為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為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
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采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劉備在“三顧茅廬”時,聽到農夫唱的歌詞,就是諸葛亮寫的。可惜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諸葛亮,這位有杰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4句】: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他一個風度翩翩,博學才智的人。他手拿玉扇,面如白玉。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誰說自古英雄只是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用于獻身的人?諸葛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雖然不像關羽和張飛一樣與敵人決一死戰,但是他的足智多謀不得不令人為之贊嘆。在“草船借箭”中,他就為人們上演了一場好戲,故事中周瑜本想利用峻厲莊的辦法置諸葛亮于死地。但諸葛亮巧妙的利用天氣和曹操的心理智取到了十萬多只箭,這樣一來不但會掉了周瑜的美夢,還把曹操氣得捶胸頓足,真是兩全其美。
從這個故事中體現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不僅是以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一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更是一個心理學家。如果他平時不去留心的觀察鉆研思考,他就不會這樣料事如神,哪能在“草船借箭”中既算準了人,又算準了地,更算準了人。他的這種精神也正是我們所缺少的。由此我想到只有博學的人才會有過人的才智。難怪劉備屈尊三顧茅廬來請他做軍師。
諸葛亮不但料事如神,還有勇有謀。在家喻戶曉的空城計中,諸葛亮面對十五萬大軍臨危不懼,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依然鎮定自若。難道它就不怕司馬懿破計攻城嗎?不是的,他也怕,但他又一次用心理學看透了司馬懿的多疑與膽怯,使蜀軍轉危為安。而司馬懿萬萬沒有想到這次又中了諸葛亮的計。假設當時諸葛亮也慌亂了手腳,那么敵軍就會攻進城來,這樣一來,諸葛亮輔佐的`駐軍就會遭受滅頂之災。我想也許只有像他一樣的人,才敢想并用之妙計。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以智慧與勇敢的化身。
【第5句】: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在我眼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他是睿智聰明的;“攘除奸兇,興復漢室”,他是赤膽忠誠的;“親賢臣,遠小人”,他是清廉正直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無私奉獻的。有人把他與關羽、曹操合稱為三絕:智絕、義絕、奸絕。他是智的化身,以至于民間把擁有智慧能掐會算的人稱為“小諸葛”。
諸葛亮是一位滿腹韜略,有勇有謀的智者,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用兵冷靜沉著,可以考慮到戰場上的方方面面,從火燒新野,他引導劉備把夏侯惇的精銳部隊燒了個灰飛煙滅,再到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威名遠揚,更有北伐曹魏,六出祁山,最后出師未捷身先死。
他的一生可謂是蕩氣回腸,諸葛亮的確是一代英雄。
再者他還是蜀國的頂梁柱。
當關、張相繼去世,劉備又白帝城托孤,可謂是受命于危難之時,諸葛亮為了實現劉備統一漢室的遺愿,傾盡全國之力北伐曹魏,一開始蜀軍戰無不勝,攻必克,戰必勝,勢如破竹,把曹魏政權打得片甲不留,草木皆兵,一聽諸葛亮都嚇得魂飛魄散!縱橫沙場,無人能敵。
可后來司馬懿出兵,諸葛亮錯用了馬謖,最后痛失街亭,失去進軍的大好機會,和司馬懿對壘時,消耗了時間最后出師未捷身先死,令人惋惜。
我眼中的諸葛亮,有著“自比管仲樂毅”的治國安邦之才;有著“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赤膽忠心;有著“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自察自信。
【第6句】: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藺相如……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但是在這么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后事相托。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后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縱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第7句】: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諸葛亮為了蜀國鞠躬盡瘁,僅僅是因為劉備對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為了輔佐劉備,諸葛亮將自己的智謀才華都奉獻給了他……
初出茅廬時的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僅憑著軍中三千人馬,就燒得曹操大敗而歸。接著火燒新野,一把大火,繼續就將曹兵燒得狼狽不堪。第三把火就是火燒赤壁,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東風,一把火就將曹操百萬雄軍燒得兵敗如山倒。上面說的這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燒的熱鬧,諸葛亮也就是靠了這三把火,燒出了氣勢,也燒出了劉備陣營上上下下對他的普遍尊重。
智奪荊州時的諸葛亮,得知周瑜正在攻打南郡,只是在一旁等候,看準時機,便不費氣力奪得荊州,氣得周瑜直吐血。玄德取妻時的諸葛亮,明知其中有詐,卻只讓趙云陪同劉備一同前去關東,去前,你給了趙云三個錦囊,就保得劉備安全歸來,使得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討要荊州時諸葛亮,得知周瑜心中不服,即將率兵攻打劉備,于是便略施小計,打敗周瑜,結果這三氣周瑜就把周瑜給氣死了。臨死前,周瑜口吐鮮血,死前嘆了口氣說:“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白帝城托孤時的諸葛亮,明知劉禪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況且你在軍中早已深得民心,把劉禪給廢了根本不成問題,然后自己當皇帝。可你偏要輔佐劉禪,完全沒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此時的諸葛亮明明就可以奪權,可是他就是這么固執,一直輔佐劉禪到死為止。你這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諸葛亮,不僅是因為他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更是因為他那信守諾言的精神,那用一生換來的承諾……
【第8句】: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對它印象深刻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有諸葛亮。
諸葛亮聰明蓋世、神機妙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號稱“臥龍”。這樣一個明星般閃耀發光的人,歷史絕不會任由他像小螞蟻一樣無聲無息的生存著,所以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這段流芳千古的故事。諸葛亮被請出山后,很快協助劉備建立了蜀國。
諸葛亮的聰明蓋世體現在許多具體實例中,譬如,七擒七縱孟獲。當時蜀國很多人都反對諸葛亮這樣的做法,認為既然抓住了孟獲,就應該立即斬首,以示蜀國國威。可那些人哪里明白諸葛亮的長久大計?若斬了一個孟獲,南蠻還會有更多的“孟獲”一輩又一輩、一次又一次的起來造反,那樣,蜀國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與其那樣,不如辛苦點,做的徹底些,讓孟獲真正心服口服,回去統領南蠻,從此永不造反。這體現了諸葛亮的大智慧。
諸葛亮忠心耿耿的精神更值得我敬佩。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如果他的兒子劉禪有本事統治蜀國,希望諸葛亮能竭盡所能輔佐他;反之,諸葛亮可以自立為王。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禪是位“樂不思蜀”的“安樂公”,他的智力和能力是眾所周知的。但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無論如何都不肯自立為王,一直盡心盡力的輔佐著劉禪,直至命喪五丈原。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忠心耿耿、聰明蓋世,一個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英雄。
我眼中的諸葛亮的作文
我自從讀了《草船借箭》之后,了解了諸葛亮他知人善用、慮事周密、有勇有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膽識過人、謀略超群,他的神機妙算讓周瑜自愧不如。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行動和語言還有智慧上都近乎是一個神仙的化身。《諸葛亮智算華容道》、《燒藤甲七擒孟獲》、《草船借箭》……在這些故事里,諸葛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是個碌碌無為的人。在三國里諸葛亮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就像電影里的主演一樣,沒有了主演,電影也拍不成了,如果沒有了諸葛亮,蜀國不可能和魏、吳互相對抗,不可能有那么強盛,不可能存活那么長的`時間。要是沒有了諸葛亮,就沒有蜀國,要是有肯定比秦朝的十五年更短。也就沒有了三國鼎立時期,更沒有了《三國演義》這本經典、精彩的小說。
在我們的腦中他是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他吩咐、安排的事總是萬無一失,但我從名著中了解到他因為自己的過失,導致了一次嚴重的失敗。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孔明派馬謖守街亭,司馬懿知道后笑曰:“馬謖乃徒有虛名、庸碌無為之輩,孔明派他守街亭,焉有不誤事之理。”事實正如司馬懿所料。馬謖不聽王平勸諫,占山為寨,結果被魏軍四面合圍,斷汲水之道,軍心不戰自亂。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聞訊后,跌足長嘆“此吾之過也!”街亭失守是諸葛亮不知馬謖其人,用人失誤造成的。劉備在永安宮托孤時,曾經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竟未以此為戒。
雖然諸葛亮犯了一次嚴重的大錯,但是他對蜀國的貢獻不亞于關羽、張飛、趙子龍……我明白了:人不是十全十美,犯了一次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能知錯改錯。
關于我眼中的諸葛亮的作文
我眼中的諸葛亮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他的寬廣胸襟;“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他的腔忠誠;“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是他的蓋世功業。他就是千古賢相----諸葛亮,又謂諸葛孔明。——題記
從懵懂時讀《三國演義》,我便對諸葛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我眼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他是睿智聰明的;“攘除奸兇,興復漢室”,他是赤膽忠誠的;“親賢臣,遠小人”,他是清廉正直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無私奉獻的。有人把他與關羽、曹操合稱為三絕:智絕、義絕、奸絕。他是智的化身,以至于民間把擁有智慧能掐會算的人稱為“小諸葛”。
其實,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的“智”。在赤壁之戰中,無不顯出他的“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他首先提出火攻曹軍,再而借東風,才有了那晚“火燒赤壁”的精彩一幕:那晚,黃蓋帶領戰船十艘,順著東風由長江南岸向北急駛。戰船上堆滿了澆油的柴草,外邊圍著布幔,插上旗子。戰船的后面系著載兵士的小船。曹軍以為是黃蓋來投降,沒有防備。離曹軍較近時,十艘戰船同時點火,小船離開戰船。風猛火烈,著火的戰船直沖曹軍連鎖的戰船,立時燃起一片火海。大火延燒到岸上的營寨,曹軍人馬燒死淹死了很多。周瑜在戰船上看到曹營火起,馬上擊鼓前進。孫劉聯軍水陸并進,追趕曹軍。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聲威大震;曹操赤壁一役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喪失了劍統天下的能力。這一戰,基本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說起這位軍師諸葛亮,有多少讓我們難以忘懷的精彩情節啊:初出茅廬,便火燒新野,讓曹軍落荒而逃;舌戰群儒,聯吳抗曹;計取荊州,三氣周瑜;借風借箭,氣勢非凡;降服孟獲,七擒七縱;空城計,罵死王朗;六出祁山,揮淚斬馬謖。
而最令我感佩的是諸葛亮的“忠”。他為報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為了讓到處飄零如喪家犬的`劉備能三分天下,他是殫精竭慮;為實現“恢復漢室,還于舊都”,他是嘔心瀝血。夷陵之戰,劉備不聽諸葛亮之勸,為報二弟關羽之仇而差點全軍覆沒,蜀軍死傷慘重,蜀國元氣大傷;劉備也落得個白帝城托孤的悲劇結局。明知阿斗昏庸無能,孔明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輔佐,可見其對劉氏父子是忠貞不二,知恩圖報,這是小忠。當然后人也有人批評他這是愚忠。在他輔佐其間,戍邊墾田,還修整了都江堰,致力于生產;他整頓吏治,任用賢人,自己為官清廉正直,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是為國為民的大忠。他畢平生心血,輔佐劉備得荊州、益州、漢中,守住了蜀州這塊地。而他自己卻在實現先帝遺愿統一中原的路途中----五丈原不幸英年早逝,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啊!
若沒有諸葛亮,三國歷史該是多么的失色啊!怎會有火燒赤壁的輝煌戰役?怎會有大擺空城計的驚心動魄?怎會有草船借箭的神機妙算?怎會有木牛木馬的傳奇?若沒有孔明,更不會有劉氏父子的三分之一的江山。
我還受益于諸葛亮的“教”。他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諄諄教誨中,我眼前浮現了一個滿懷柔情的嚴父,在細心叮嚀他的子女如何修身、養德、立志、勤學、治家,用自己的智慧和美德言傳身教,家教謹嚴。
我眼中的諸葛亮,勤奮節儉,淡泊名利,是嚴父而又教子有方。
我眼中的諸葛亮,有著“自比管仲樂毅”的治國安邦之才;有著“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赤膽忠心;有著“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自察自信。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的一生的寫照。諸葛亮雖已淡化在歷史的煙塵里,但他的智慧謀略、無私奉獻精神將永放光芒,他啟迪著人們,照耀著后人前行的路。
――后記
上一篇:形容環境的名言名句-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