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及《宋明臣言行錄》賞析試題及答案
閱讀(45分)
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①),輒(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選自《宋明臣言行錄》)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輒:就。③沃:澆。文中有“洗”之意。④重:兼有兩種(事物)。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的劃線的詞語。(4分)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假:③或遇其叱咄或:
②錄畢,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妻子:
小題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文案的意思。(3分)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小題3:甲乙語段中的人物幼年時人生經歷有哪兩個主要共同點?(2分)
小題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A.“略無慕艷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表現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中一心向學的精神。
B.描寫富家子弟的豪華,是為了突出對自己窮酸生活的遺憾。
C.作者以“勤且艱”的求學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
D.文段內容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勝物質上的貧困。
參考答案:
小題1:①假:借;②走:跑;③或:有時;④妻子:妻子和兒女。(每詞l分,共4分)
小題1: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辭色”1分,文案意思基本正確1分)
小題1:家境貧寒;刻苦讀書。(每點1分,共2分)
小題1:B
略
《送東陽馬生序》《宋名臣言行錄》閱讀答案
比較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2327題。(10分)
【甲】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韁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乙】選自《宋名臣言行錄》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顫(zhan)粥不充,日昃(ze)始食,遂大誦六經之旨,慨然多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
(1)或夜昏怠()(2)同舍生皆被綺繡()
(3)媵人持湯沃灌()(4)感泣辭母()
2.下面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1分)
A.①足膚皸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歲而孤
B.①扶蘇以數諫故②以衾擁覆
C.①輟耕之壟上②去之南都
D.①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②其如土石何
3.下列句中與輒以水沃面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1分)
A.以中有足樂者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可以為師也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翻譯文案(2分)
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5.兩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艱難,勤奮苦讀,從文段中來看,二者的讀書動力略有差別,請分別用自己的話概括,甲文宋濂是:,乙文范仲淹是:。反映古代名人苦讀的成語故事有:,(填寫兩個)(4分)
參考答案:
1.有時通披,穿熱水辭別
2.C
3.B
4.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5.以讀書為樂(有極強的求知欲望)因感恩慈母。勇于承擔責任而勤奮讀書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畫荻鑿壁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嘗與客飲》比較閱讀及答案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10題。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選自宋謙《送東陽馬生序》)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翼日②,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③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⑤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廉,幾誤罪言者。”
(《明史·宋濂傳》)
【注釋】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饌(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職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惡(wū):疑問代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怎么”。
【第6句】: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4分)
(1)走送之(2)俟其欣悅
(3)濂具以實對(4)微景廉
【第7句】:翻譯下面文案。(4分)
(1)家貧,無致書以觀。
(2)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
【第8句】:填空。(用原文語句回答,4分)
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書借給宋濂的原因是“”。乙文中,宋濂只列舉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第9句】:用“/”給下列文案劃分朗讀節奏。(按語意劃分一處,2分)
門人弟子填其室
【第10句】:結合甲、乙兩文,聯系生活實際,從讀書和做人兩個方面談談你得到的啟示。(4分)
參考答案:
【第6句】:(4分)(1)跑(2)等待(3)全,都(4)沒有
【第7句】:(4分)(1)家里貧窮,沒有辦法得到書(買書)來讀(看)。
(2)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派人偵探監視。
【第8句】:(4分)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第9句】:(2分)門人弟子/填其室
【第10句】:(4分)讀書方面:勤學好問、虛心求教、博覽群書等。做人方面:尊重老師、實事求是、敢于直言、唯善是舉、誠實守信等。
《送東陽馬生序》《明史·宋濂傳》對比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10分)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zhuan)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②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選自《明史.宋濂傳》)
注釋: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稱。
【第9句】:用/標出下面文案的朗讀節奏。(標兩處)(2分)
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
【第10句】: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余幼時即嗜學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嘗與客飲 嘗:
(4)間問群臣臧否 臧:
【第11句】:翻譯下列文案。(4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2)誠然,卿不朕欺。
【第12句】:【甲】文段在讀書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 。(2分)
參考答案:
【第9句】: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評分:共2分。每對一處得1分。
【第10句】:(1)愛好 (2)不 (3)曾經 (4)善,好
評分:共2分。每空0.5分
【第11句】:(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夠看到許多(各種各樣的)書。
(2)真是(確實是)這樣,你沒有欺騙我。
評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
【第12句】:讀書方面圍繞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做人方面圍繞正直坦誠待人與品德優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說人壞話等要點回答即可。
評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點,言之成理即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