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比較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稿,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解釋下列詞語。
(1)犧牲:________________
(2)衡:__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文案。
(1)何以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過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齊魯長勺之戰,魯國如果沒有曹劌這樣的賢士就不會取勝,這個事例恰恰證明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文中集中體現曹劌政治思想的`文案,以及乙文中體現文章中心論點的文案,分別抄寫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甲文或乙文中,選出你感觸最深的一個文案,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祭祀用的)豬、牛、羊等。(2)通“橫”,梗塞,指不順。
2.(1)(您)憑借什么作戰?
(2)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之后才能改正。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甲】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乙】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5.示例:“人恒過然后能改”這句話表明了每個人難免會犯錯誤,當我們敢于面對并勇于改正錯誤時,就會不斷進步。(答案不唯一)
文言文比較閱讀題目及答案
比較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5-8題。(16分)
【甲】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再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選自《史記》)
【注釋】封:封賞。②貴:認為可貴。即:如果。
5.解釋下面加點的詞。(4分)
(1)或謂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
(3)是商賈之人也()(4)遞辭平原君而去()
6.下面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非練實不食食之不能盡其材
B.搜于國中三日三夜去國懷鄉
C.為人排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D.仰而視之曰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7.翻譯下面文案。(4分)
(1)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譯文:
(2)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仲連壽。
譯文:
8.回答下面問題。(5分)
(1)【甲】文莊子和【乙】文魯仲連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
答:
(2)莊子和魯仲連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回答。(3分)
答:
【第2句】:(16分)
5.(1)有人(2)棲息(3)這(4)離開
6.B(3分)
7.(1)惠民子在魏國(染國)當宰相,莊子去看望他。(2分)
(2)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給魯仲連祝壽(祝福)(2分)
8.(1)兩人都無意于功名利祿(淡泊名利)。(2分)
(2)莊子運用巧妙的比喻(講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鶵(把惠子比作鴟;氫功名利祿比作腐鼠,)生動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魯仲連則把幫助別人后接受封賞的行為和商人做生意進行對比,強調自己的志趣。(3分)
文言文選段比較閱讀及答案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高祖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無敢①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項羽慢而侮人,陛下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②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注:①無敢:不要。②籌策:古代計算用具,引申為計策。③子房:張良的字。
【小題1】下面幾句話,沒有停頓,請你用/劃分文案間的停頓。(2分)(只劃兩處)
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小題2】解釋下列文案中加點的詞。(4分)
A.雖有千里之能B.策之不以其道C.此吾所以取天下也D.項羽慢而侮人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文案。(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
【小題4】【甲】文中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文案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話回答)(2分)
【乙】文中劉邦認為他自己取得天下的經驗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答案
【小題1】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小題1】A、即使B、驅使C、的原因D、傲慢
【小題1】(1)想要跟普通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項羽忌妒賢能,有功的人傷害他,賢能的人疑忌他。
【小題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用人杰取天下。
文言文比較閱讀題及答案
【甲】公(魯莊公)與之(指曹劌)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節選自《曹劌論戰》)
【乙】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節選自《孫子.軍爭篇》)
1.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公將馳之:__________________
(2)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文案。
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原文回答)
4.節選的甲、乙兩文在闡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觀點是什么?這些觀點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有怎樣的借鑒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驅車(追趕)。(2)倒下。
2.不要去攻擊陣容整齊的敵人,這就是靈活對待敵方變化的策略。
3.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4.(1)戰爭中要善于分析敵情,把握戰機,軍事上要后發制人。
(2)①無論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聽取并采納群眾意見;③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等。(意對即可)
上一篇:傷感的愛情名言名句-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