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識點:齊桓晉文之事
【第1句】: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第1句】:放、辟: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放蕩;邪辟,不老實)
【第2句】:諸:不識有諸?(兼詞,"之乎"的合音)
【第3句】: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第4句】:方: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圓)
【第5句】:孝、悌:申之以孝悌之義(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長是悌)
【第2句】:通假字
【第1句】:無以,則王乎(以通"已",止)
【第2句】: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
【第3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樣)
【第4句】: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
【第5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通"網")
【第6句】: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已通"矣",確定語氣)
【第7句】: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第8句】: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
【第3句】:一詞多義
【第1句】:愛:①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②吳廣素愛人(愛護)
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喜愛,喜歡)
【第2句】: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詞,視力)
②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③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賢明的)
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形,明亮)
【第3句】:道:①促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說,講)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義、道理)
④任重道遠(路,道路)
【第4句】:詞類活用
【第1句】:無以,則王矣。(王:名作動,統一天下,王道)
【第2句】: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王:名作動,稱王)
【第3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老、幼":形作動,尊敬、愛護;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
【第4句】: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動用法,使……安定)
【第5句】: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危:使動用法,使……受到危害)
【第6句】: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第7句】: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服:使動用法,使……服從)
【第8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通"網"名作動,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第5句】:古今異義的詞
【第1句】: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古義:吝惜。今義:喜歡。
【第6句】:句式
【第1句】: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
【第2句】: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
【第3句】:王見之,曰:"牛何之?"(賓語前置)
【第4句】: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第5句】: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被動句)
【第6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第7句】:不為者與不能者何以異(賓語前置)
【第8句】:夫子之謂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謂也,……說的'就是……)
【第7句】:難句翻譯
【第1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使百姓生活安定來實行王道,沒有誰能夠抵擋得了。
【第2句】:夫子之謂也。
譯:說的就是夫子這樣的人啊。
【第3句】: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譯:我并不是吝惜我的財物才用羊來替代牛啊,百姓說我吝惜是合適的。
【第4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小孩。
【第5句】: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用這樣的做為,來求取那所想要的東西,好象是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啊。
【第6句】: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用秤稱,這樣后就知道輕重了;用尺子量,這樣后就知道長與短了。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賞識
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弟子之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文案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那人問)道:既然這樣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我誠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這樣無罪卻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無罪卻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保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于對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過,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本文中的知識要點
一通假字
【第1句】: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
【第2句】:然則廢釁鐘與(本文有多處):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
【第3句】:王說:說通悅,高興
【第4句】: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
【第5句】: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樣
【第6句】: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了
【第7句】: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
【第8句】: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第9句】: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控訴、控告
【第10句】:無不為已:已通矣,語氣詞,表示感嘆
【第11句】:是罔民也:罔通網,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第12句】: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異義
【第1句】:吾何愛一牛愛:吝嗇
【第2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來推及到
【第3句】:至于兄弟至于:推廣到
【第4句】: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兒女
【第5句】: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中國:指中原一帶
【第6句】:然后從而刑之從而:接著就
三詞類活用
【第1句】:無以,則王乎王(本文有多處):名詞作動詞,行王道,成王業(成就王業,取得天下)
【第2句】:保民而王保:愛護,安撫
【第3句】: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意動,對……感到奇怪
【第4句】: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第5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第6句】: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詞作動詞,尊敬,愛護;老②: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第7句】: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詞作動詞,愛護;幼②:形容詞作名詞,幼兒,孩童
【第8句】: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詞作動詞,作榜樣
【第9句】: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
【第10句】:輕暖不足于體與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
【第11句】:危士臣危:使動,使……受到危害
【第12句】: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詞作名詞,想要的東西
13朝秦楚朝:使動,使……來朝見
【第14句】: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第15句】:寡固不可以敵眾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
【第16句】:弱固不可以敵強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強: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
【第17句】:以一服八服:使動,使……降服
【第18句】:然后從而刑之刑:名詞作動詞,處罰
【第19句】:是罔民也罔:(通網)名詞作動詞,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第20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作動詞,穿
【第21句】:樹之以桑樹:名詞作動詞,種
【第22句】: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動,使……聽到
四特殊句式
判斷句
【第1句】:是乃仁術也
【第2句】:夫子之謂也
【第3句】:是誠不能也
【第4句】:是折枝之類也
【第5句】:是罔民也
被動句
【第1句】:百姓之不見保見:表示被動
省略句
【第1句】: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
【第2句】:將以(之)釁鐘
【第3句】: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第4句】:明以(之)教我
【第5句】:及(之)陷于罪
【第6句】: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賓語前置
【第1句】:臣未之聞也(臣未聞之也)之
【第2句】: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第3句】: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第4句】:牛何之(牛之何)之
【第5句】:然則一羽之不舉(然則不舉一羽)之
【第6句】:輿薪之不見輿薪見
【第7句】:何以異何以
【第8句】:未之有也之有
狀語后置
【第1句】: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第2句】:構怨于諸侯
【第3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第4句】: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第5句】:獨何與
【第6句】:樹之以桑
五一詞多義
⑴道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談論)
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致負誠托,又乖懇愿(道路)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道芷陽間行(取道)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詞,他)
牛何之(往)
臣聞之胡龁曰(助詞,無意義)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停止)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誠
然,誠有百姓者(的確)
是誠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真誠)
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結構層次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不容易看出層次。這里根據內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而談論王道。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闡發。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擴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王道的基礎。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據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齊宣王不能實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有這么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經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和謹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
寫作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話。因此本文在寫作上比較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而且說理既邏輯嚴密,又注意形象生動。
①迂回曲折,層層深入,跌宕起伏。論述問題先從側面、遠處、外圍入手,逐漸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格。本文意在宣揚王道,卻不直言王道,而以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發端。這個開頭既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章產生了頓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駁辯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場鮮明的談話。孟子的答語既表明了對霸道的態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談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齊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的基本條件,借此打開話題,鼓起齊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興趣。接著又宕開一筆,先言百姓皆以王為愛,再為齊宣王辯解,使談話的氣氛趨向緩和,進入談話情境。再以牛羊何擇焉,詞鋒一轉,為百姓辯解。齊宣王只好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齊宣王失去對王道的興趣。于是齊宣王贊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請教。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辯解,孟子的分說,交錯間雜,曲折起伏,頗有意趣,最終把齊王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說自己的仁政學說,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要使齊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氣勢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觀點。行文真是千回百轉,搖曳生姿。
②氣勢浩然,邏輯嚴謹。本文鋪張揚厲,縱橫恣肆,各段之間又聯系緊密,一氣呵成。孟子散文的氣勢源于他堅毅的人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廣博的學問,氣盛則言宜,所以談起話來理直氣壯,剛柔相濟,詞鋒犀利。但本文不僅波瀾起伏,氣勢磅礴,而且邏輯上十分嚴密,一環扣一環,表面上散漫無紀,實則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礎,進而論述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開仁政藍圖,令齊王心動目眩,迫切希望實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③取譬設喻。孟子散文長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鄒人與楚人戰等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孟子這些比喻,并非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夸張性,卻并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道理之真,情事之實。
此外,本文還在許多方面表現了孟子的論辯藝術和語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這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斷變化,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而且單句和排比句交錯使用,既有引經據典之句,更多明白淺顯之語,使全文筆勢靈活,文詞富贍。
《齊桓晉文之事》文言文知識歸納
【第1句】: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第1句】:放、辟: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放蕩;邪辟,不老實)
【第2句】:諸:不識有諸?(兼詞,“之乎”的合音)
【第3句】: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第4句】:方: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圓)
【第5句】:孝、悌:申之以孝悌之義(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長是悌)
【第2句】:通假字
【第1句】:無以,則王乎(以通“已”,止)
【第2句】: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
【第3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樣)
【第4句】: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
【第5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通“網”)
【第6句】: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已通“矣”,確定語氣)
【第7句】: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第8句】: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
【第3句】:一詞多義
【第1句】:愛:①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②吳廣素愛人(愛護)
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喜愛,喜歡)
【第2句】: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詞,視力)
②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③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賢明的)
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形,明亮)
【第3句】:道:①促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說,講)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義、道理)
④任重道遠(路,道路)
【第4句】:詞類活用
【第1句】:無以,則王矣。(王:名作動,統一天下,王道)
【第2句】: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王:名作動,稱王)
【第3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老、幼”:形作動,尊敬、愛護;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
【第4句】: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動用法,使……安定)
【第5句】: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危:使動用法,使……受到危害)
【第6句】: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第7句】: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服:使動用法,使……服從)
【第8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通“網”名作動,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第5句】:古今異義的`詞
【第1句】: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古義:吝惜。今義:喜歡。
【第6句】:句式
【第1句】: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
【第2句】: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
【第3句】:王見之,曰:“牛何之?”(賓語前置)
【第4句】: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第5句】: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被動句)
【第6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第7句】:不為者與不能者何以異(賓語前置)
【第8句】:夫子之謂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謂也,……說的就是……)
【第7句】:難句翻譯
【第1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使百姓生活安定來實行王道,沒有誰能夠抵擋得了。
【第2句】:夫子之謂也。
譯:說的就是夫子這樣的人啊。
【第3句】: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譯:我并不是吝惜我的財物才用羊來替代牛啊,百姓說我吝惜是合適的。
【第4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小孩。
【第5句】: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用這樣的做為,來求取那所想要的東西,好象是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啊。
【第6句】: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用秤稱,這樣后就知道輕重了;用尺子量,這樣后就知道長與短了。
高三一輪復習學案文言文《齊桓晉文之事》
【復習目標】
【第1句】:知識目標
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關知識,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第2句】:能力目標
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孟子層層深入、跌宕起伏的說理技巧。
【典題引路】
與“寡人之於國也”中的“于”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C、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D、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答案及解析 C(例句和C中的“于”是對、對于的意思,A、到B、比D、在)
【知識積累】
【第1句】:為下列加點的詞注音
胡龁(hé ) 無以,則王(wàng)乎 彼惡(wū)知之
褊(biǎn)小 予忖度( cǔnduó)之 便嬖(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
蒞( lì )中國 商賈(gǔ)皆藏于市 吾惛(hūn )不能進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shàn) 殆(dài)有甚焉
【第2句】:通假字
無以,則王乎 以通已,止
王說 說通悅,高興
刑于寡妻 刑通型,做榜樣
蓋亦反其本矣 蓋通盍,何不 反通返
可得聞與 與通歟 語氣詞
是罔民也 罔通網,這里作動詞,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訴,跑來申訴
無不為已 已通矣,表示確定語氣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
【第3句】:古今異義
吾何愛一牛 愛:吝嗇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所以:……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來推及到
至于兄弟 至于:到了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兒女
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中國:中原地區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可以:可以憑借
然后從而刑之 從而:跟隨著
4、詞類活用
無以,則王乎 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異: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形容詞作動詞,敬愛; 老:形容詞作名詞,老人;幼:形容詞作動詞,愛護; 幼:形容詞作名詞,幼兒。
危士臣 危:使動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 朝:使動用法。使……朝見。
小固不可以敵大 形容詞作名詞 小:小的勢力; 大:大的勢力。
寡固不可以敵眾 形容詞作名詞 寡:少的一方;眾: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敵強 形容詞作名詞 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力量
從而刑之 刑:名詞作動詞,加以刑法
【第5句】: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乃仁術也
(2)夫子之謂也
(3)是誠不能也
(4)是折枝之類也
(5)是罔民也
被動句
(6)百姓之不見保
省略句
(7)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8)將以釁鐘
(9)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賓語前置句
(10)臣未之聞也
(11)莫之能御也
(12)何由知吾可也
(13)牛何之
(14)輿薪之不見
(15)何以異
(16)未之有也
狀語后置句
(17)王作于堂上
(18)構怨于諸侯
(19)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第6句】:一詞多義
⑴道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談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風尚
道芷陽間行 取道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理
⑵之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代詞 他
牛何之 往
臣聞之胡龁曰 助詞,無意義
⑶誠
然,誠有百姓者。 的確
是誠何心也。 真的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真誠
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 果真,如果
【鞏固練習】
【第1句】:夯實基礎
【第1句】:解釋下列文案中加點的詞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第2句】:找出下列文案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蓋亦反其本矣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第3句】:指出下列文案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并試加解釋
A、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C、然后從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第4句】:揣摩下列文案的句式特點,指出其各屬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異?
C、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D、臣未之聞也。
【第2句】:理解賞析
(一)、閱讀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練習題。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乙]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1句】:下列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兇: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鼓:戰鼓
C、謹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學校
D、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反復教導
【第2句】:與“直不百步耳”的“直”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B、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C、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D、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第3句】:與“寡人之於國也”中的“于”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C、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D、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第4句】:翻譯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曲周侯酈商者,高陽人。陳勝起時,商聚少年東西略人,得數千。沛公略地至陳留,六月余,商以將卒四千人屬沛公于歧。從攻長社,先登,賜爵封信成君。從沛公攻緱氏,絕河津,破秦軍洛陽東。從攻下宛、穰,定十七縣。別將攻旬關,定漢中。……
項羽既已死,漢王為帝。其秋,燕王臧荼反,商以將軍從擊荼,戰龍脫,先登陷陣,破荼軍易下,卻敵,遷為右丞相,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世世勿絕,食邑涿五千戶,號曰涿侯。以右丞相別定上谷,因攻代,受趙國相印。以右丞相趙相國別與絳侯等定代、雁門,得代丞相程縱,守相郭同,將軍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還,以將軍為太上皇衛一歲七月。以右丞相擊陳豨,殘東垣。又以右丞相從高帝擊黥布,攻其前拒①,陷兩陳,得以破布軍,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戶,除前所食。凡別破軍三,降定郡六,縣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將各一人,小將二人,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商事孝惠、高后時,商病,不治。其子寄,字況,與呂祿善。及高后崩,大臣欲誅諸呂,呂祿為將軍,軍于北軍②,太尉勃不得入北軍,于是乃使人劫酈商,令其子況紿③呂祿,呂祿信之,故與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據北軍,遂誅諸呂。是歲商卒,謚為景侯。子寄代侯。天下稱酈況賣交也。
孝景前三年,吳、楚、齊、趙反,上以寄為將軍,圍趙城,十月不能下。得俞侯欒布自平齊來,乃下趙城,滅趙,王自殺,除國。孝景中二年,寄欲取平原君④為夫人,景帝怒,下寄吏,有罪,奪侯。景帝乃以商他子堅封為繆侯,續酈氏后。繆靖侯卒,子康侯遂成立,遂成卒,子懷侯世宗立。世宗卒,子侯終根立,為太常,坐法,國除。
(節選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有刪改)
【注】①前拒:前沿陣地。②北軍:漢朝駐守京師的部隊,因駐扎在長安城北,故名。③紿:欺騙。④平原君:景帝王皇后的母親。
1.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戶,除前所食 除:收回。
B.商事孝惠、高后時,商病,不治 不治:得了不治之癥。
C.天下稱酈況賣交也 賣交:出賣朋友。
D.為太常,坐法,國除 坐法:因犯法而判罪。
2.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詞的意義和川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秋,燕王臧荼反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曾從事
B.因攻代,受趙國相印 不如因而厚遇之
C.而太尉勃乃得入據北軍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景帝乃以商他子堅封為繆侯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酈商“能征善戰”的一組是
①從沛公攻緱氏,絕河津,破秦軍洛陽東。②別將攻旬關,定漢中。
③戰龍脫,先登陷陣,破荼軍易下,卻敵。④凡別破軍三,降定郡六,縣七十三。
⑤還,以將軍為太上皇衛一歲七月。⑥得俞侯欒布自平齊來,乃下趙城,滅趙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初曲周侯酈商自己聚集了一伙年輕人四處強拉人入伙,得到好幾千人,后來到歧投靠了沛公。
B.酈商以右丞相加趙國相國的身份帶兵和絳侯等人一起在平定代和雁門的戰斗中,活捉了代國丞相程縱,守相郭同,將軍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員共十九人。
C.劉邦稱帝后,藏荼、黥布相繼叛亂,酈商奉旨平叛,再建勛功,晉封為右丞相,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戶。
D.景帝中元二年,酈寄打算娶景帝王皇后的母親平原君為妻。景帝大怒,判定他有罪,把他貶為小吏。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又以右丞相從高帝擊黥布,攻其前拒,陷兩陳;得以破布軍。 (5分)
(2)于是乃使人劫酈商,令其子況紿呂祿,呂祿信之,故與出游。(5分)
鞏固練習答案
【第1句】:【第1句】:A、恐懼發抖的樣子B、贍養、奉養C、憎恨、痛恨D、等到;罔:通“網”,活用為動詞,張開網羅捕捉,引申為“陷害”
【第2句】:A、途--道路B、盍--何不(為什么不),返--回到C、型--作出榜樣
【第3句】:A、使動用法:使秦楚來朝見B、名詞活用為動詞:以王道統一天下C、名詞活用為動詞:施以刑罰D、名詞活用為動詞:穿
【第4句】:A、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B、介詞的賓語前置C、介詞結構后置D、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第2句】:(一)【第1句】:B、2A、3C、【第4句】:(1)兵器剛接觸,士兵們就丟下盔甲拖著兵器逃跑了。
(2)頭發花白的人,就不會背著或頭頂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二)【第1句】:B(不治:不能料理事物)2.C3.A4.D
5.(共10分)(1)又以右丞相之職跟隨高帝進攻黥布,酈商領兵向敵人前沿陣地猛攻,奪取了兩個陣地,從而使漢軍能夠打垮黥布的軍隊。(每句1分,文案通順1分,共5分)
(2)于是就派人威脅強迫酈商,讓他的兒子酈況去欺騙呂祿。呂祿相信了酈況的話,就和他一起出去游玩。(劫、紿、之、出。游各1分,文案通順1分,共5分)
上一篇:努力過不后悔的名言-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