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名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名言名句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在議論文中既可作為論點,又可作為論據,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
名言名句作為中心論點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時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個論點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往往拖沓冗贅,詞不達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當的名言來替代,那就會進入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境界,給人一種“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受。若把名言名句作為文章的題目,往往能夠開宗明義,統攝全篇。例如:章炳元的《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一文,題目就是懷特黑德的名言,它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使文章顯得觀點鮮明,針對性強。好的題目能為寫好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作文的重要一環。
名言名句還可以作為分論點使用。如去年的作文,有位考生擬定的題目是《移植記憶≠獲取能力》,在論述了“即使記憶真可移植,也只能是移植知識”之后,作者又靈活化用名句提出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分論點,論述移植記憶無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即便靠移植記憶得到了某些知識,也不可能提高素質。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培養,不要妄想憑空“嫁接”!全文論述呈遞進關系,結構嚴謹,論點明確,說服力強,真正讓人領略到了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
在論述中引用名言名句作論據,效果顯著。因為名言名句生動形象,言簡意賅,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一名句既可作為論點“近墨者黑”的有力論據,又能作為引子引出自己的議論、評價和感受,開拓思路,達到進一步論述的目的。如在論述“磨難,生活的'饋贈”這一論點時,引用巴爾扎克的名言“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強者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這時,我們自然會從名言中汲取力量,悟出道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見解便接踵而至了。此外,名言名句還是行文中的點綴,能使文章平添幾分亮麗的色彩。如吳晗的《談骨氣》一文在引用文天祥的英雄事跡論述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骨氣的時候,引用了他的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有力表現了文天祥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要把碧血丹心奉獻給抗元復國事業的英雄氣概。因詩句極富感染力,而增強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對于名言名句,我們要注意積累和運用。關鍵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隨手拈來,為我所用。把名言名句作為論點使用時,一定要以準確為前提,不可勉強為之,以免立意失誤。把名言名句當做論據使用時,則要求我們平時在這方面的儲備非常豐富,并且對其內涵把握得十分準確。這樣才有可能運用得當,妙筆生花。
文案在文中的作用
文案在文中的作用
文案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回答:
【第1句】: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第1句】: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第2句】: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第3句】: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第2句】: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常用語句評價用詞:
準確、嚴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語句作用、含義分析題
【第1句】: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系;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系,兩者用意都在于強調后者。
【第2句】: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前置(即調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為了強調“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見佳,我以為”一句是為旗幟鮮明地強調作者對“雷峰夕照”這一勝景的評價是“并不見佳”。
【第3句】: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么觀點,給你什么感受、啟迪、教育……
【第4句】: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第5句】: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征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
【第6句】: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第7句】: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
更多文案在文中的作用及相關知識,盡在,請大家及時關注!
段落文案在文中的作用
位置
特點或作用
文章(段落)開頭
【第1句】:如果開篇即點題,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
【第2句】:如果開篇沒有點題,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啟(引出)下文,或與下文形成對照,或為下文做鋪墊。
【第3句】:文章開篇如果是景物描寫,那么,首段的作用,從結構上看,它可能是鋪墊作用,從景
物描寫上看,它的作用是襯托、勾勒環境,提供背景,或營造(渲染)某種氣氛。
【第4句】:如果開篇即連續感嘆,那么,首段還兼有強烈的抒情作用。
【第5句】:如果首段連續發問,那么,首段還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的作用。
文章(段落)中間
【第1句】:中間段如果比較短,那么,它在結構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間段從結構上考查多此類。)
2.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
【第3句】:中間段如果比較長,而且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內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
文章(段落)結尾
【第1句】:末段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第2句】: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第3句】:末段有暗示主題的作用或者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表達方式的作用
表達方式
散文(小說)
隨筆(政論文)
種類
分類及說明
記敘
順序
交代清楚明白
散文中,為表達主旨作鋪墊。
小說中,塑造形象,表達主旨。
【第1句】:引出需要闡發的事理。
【第2句】:作為事理的材料論據。
【第3句】:使闡發的事理形象生動。
倒敘
引起懸念
插敘
使敘述完整
補敘
對前面的敘述加以補充、解釋
抒情
直接抒情
【第1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第2句】:在開頭起定文章基調的作用;在結尾,往往使文章主題得以升華。
【第1句】:抒情的筆法表達事理,即文章主旨。
【第2句】:對文章主旨起強調作用
間接抒情
描寫
細描、白描
【第1句】: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件更加形象生動,更好地表達主旨。
【第2句】:在小說中,主要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象化。
【第1句】:對事物的描寫,往往是作為闡發事理的材料論據。
【第2句】:使闡發事理更形象,更生動,更有說服力,更有感染力。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人物描寫(肖像、心理、細節、語言、行為)
議論
【第1句】:開頭或結尾的議論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第2句】:中間的議論,常常起過渡或引出主旨的作用。
【第1句】: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開頭有時是引起話題,在結尾是對主題的總結。
【第2句】:在段落的開頭或結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說明
作解釋,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給讀者。
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作文是語文課的半壁江山。“能聽讀,會說寫”是語文課目的人無罪精要的概括。作文是一種精神的獨創,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應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好作文應該是打出主體、個性的深刻烙印,作文突出的是個性,防止的是共性。都是共性的東西就會失敗。巧用排比句能夠再現表現力。
作文在中小學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亞于大學的論文。小學起步階段就很重要,中學就更重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的觀點很明確,“關于作文教學,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學生為什么要學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難,當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所以要學作文,在從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卻人人需要。寫封信,打個報告,寫個總結,起個發言稿,寫一份說明書,寫篇研究論文,諸如此類,不是各行各業的人經常要做的事嗎?因此要求學生要學好作文,在小學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作文是語文課的半壁江山。“能聽讀,會說寫”是語文課目的人無罪精要的概括。作文是一種精神的獨創,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應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好作文應該是打出主體、個性的深刻烙印,作文突出的是個性,防止的是共性。都是共性的東西就會失敗。作文,大概是學生最感頭痛的事了,雖頭疼的“體征”不同,但有一個病因是相同的,那就是作文的語言表現力不強。本文擬從“操作”的基點出發,對如何提高作文的語言表現力問題作一下探究,以期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所謂語言生成和轉換訓練,是指在作文訓練中,通過某些特定的方法和途徑,使作文的敘事語言曲婉有致、繪形傳神、個性鮮明,以收筆姿搖曳富有底蘊之效;使作文的摹景語言生動、具體、直觀、鮮活,提出這個問題基于以下兩點:
【第1句】:語言是一種習得性的工具,是一種可以“對思維起著梳理和激活作用”的操作工具。因為文章的“立意、構思、表達……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流程”。試想,如果你連自己的意思的表述都辭不達意的話,何談“創新”了。既然語言是一種工具性很強的載體,那么,操作性就應該是其固有的屬性,我們就有可能把語言訓練過程看作是一種由樣本——模仿——生成轉換(再造)的編碼—輸出(文段)的過程;
【第2句】:各種報章討論此話題的文章雖然也有,但大多只是提供“樣子”和“葫蘆”,對于如何“做樣子”“畫葫蘆”,卻少有人論及。那么,這種訓練應怎樣來操作呢?強化以排比句為主干的整句訓練是達到提高語言表現力的有效途徑.。排比句不僅富有方正齊整的形式美、張弛有度的節奏美以及汪洋恣肆、一瀉千里的氣勢美,而且還有鋪展場面具體生動、列舉事例翔實豐富、闡釋道理嚴謹清晰、抒發感情真切激昂的作用。使文章既蹈厲恣肆、神采飛揚又骨肉豐滿、內涵厚重。這種排比語段不僅能強化語言的表現力度,更能成為文章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和展示作者個性和才情的“模板”。一株花,好的枝干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沒有綠葉與鮮花的裝點,枝干再美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同理,一篇作文,好的立意與好的結構當然很重要,但如果沒有精美的語言來美化它,那么,再高明的立意與結構也無濟于事。精美的語言就是作文的綠葉與鮮花,精美的語言就是作文的精神與靈魂,它能使你的作文發出令人耀眼的光彩。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去提煉我們的作文語言水平呢?首先要運用修辭。運用修辭的語言是經過刻意加工、美化了的個性語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語言,精美的語言總是少不了修辭。請看下面示例:羅曼·羅蘭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的內在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里反映了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所以一個人,無論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如果他從來沒有讀過《老子》《猛子》《論語》《詩經》和唐詩和宋詞、漢文章……如果他對于“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品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這一切都一無所知,那么,他決沒有資格說他懂什么是“中華民族”!排比句的運用十分靈活,方式也多種多樣。但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正向式(正面列舉)這類句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重復使用相同的詞語,如用“……是……、……的、正如……一樣、當……時候”等等正面羅列或鋪排,有的還用“假如……,那么……?”或“試想……又怎么……?”“如果不(沒有)……”等句式加以反問,從而使文章顯得氣勢充沛、個性鮮明。
請看示例:征題啟事20世紀曾孕育著前人無數的祈盼,20世紀也閃耀著無盡的輝煌——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的時候,當比爾·蓋茨創辦微軟的時候,當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時候,當“多利羊”出世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快地奔跑了;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候,當新中國誕生的時候——我們可以更自由地呼吸了;當泰戈爾尋找天空中翅膀的時候,當畢加索描繪少女與鴿子的時候,當邁克爾·杰克遜盡情搖滾的時候,當喬丹高高躍起大灌籃的時候——我們可以更美地生活了。20世紀還有米老鼠,還有機器貓,還有芭比娃娃,還有大話西游……《中國青年報·第一賽季題目》(2001年1月4日)點評:這是一個典型的正向式的排比語段。作者運用“當……的時候”和“還有……”兩種句式,對“曾孕育前人無數祈盼、閃耀無盡輝煌”的20世紀進行了生動有力的闡釋。語句整飭,文采斐然。其中既有“愛因斯坦、比爾·蓋茨、阿姆斯特朗、多利羊”大跨度的概述,也有“天空中的翅膀、少女與鴿子、盡情搖滾、大灌籃”的形象描繪,更有“更快地奔跑、更自由地呼吸、更美好地生活”的真切感受。既契合“我對新世紀的祈盼”的征題主旨,更能啟迪讀者“視接千載,思接萬里”,以抒發對新世紀的祈盼之情。排比語段的.第二種方式是反向式(反面列舉)。常見的句式有“假如沒有……、如果沒有……”或者“沒有……”、“如果不是……”等。這種排比語段隨處可見。如、江蘇考生在《生命的痕跡》一文中這樣寫到:“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轉瞬即逝。移植人的記憶畢竟是一種很主觀,甚至有悖于一般自然法則的做法。科幻小說里被冰凍幾十年后復活的人,往往面對變幻莫測的現實無所適從。太多沉重的過去和回憶是否會使銳意創新的的現實背上沉重的包袱?丑惡、貪婪、暴虐是否也一樣會流傳后人?這樣前衛的技術怎樣才能應用于致力人類愛與和平的事業?”。我們在進行以排比句為主干的語段生成和轉換訓練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排比語段內部要具有合理的“順序”,或按時間順序(由古到今)、或按空間順序(由遠及近、由中到外)或按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由概念—判斷—推理)等。如,有一個人這樣詮釋苦難與人生的關系:屈原在其“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未被采納卻“忠而被謗”的苦難中,仍能“哀怨托離騷,孤忠報楚國”;司馬遷因秉筆直書,“不溢美”“不隱惡”而遭受腐刑時,卻能“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杜甫雖“長夜沾濕”“布衾似鐵”卻依然“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吟誦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千古絕唱。他們不是在時光的流逝中淡化苦難,而是用全部的熱情和才智和命運進行了不屈的抗爭,升華了自己也點綴了歷史。
②表述的角度要一致,分類要合理。按照語段表達的內容可大致的分為人、事、物、理、情等;按表達的角度(性質)排比語段可分為正向和反向等。如果類屬不當,將會削弱排比語段的表達效果。如有的同學對親情作了這樣的鋪陳:親情是什么?親情是朔風呼嘯的冬夜,母親手中飛翻的針線;是烈日炎炎的夏日,父親手中驅蚊的芭蕉扇;是久別重逢后,親人的一句平淡的問話“回來了”;是父親暴怒時的一頓拳腳……
③要運用具體內容來鑄就排比語段的風骨。排比句不僅具有句式整飭、營造氣勢的功用,而且還能夠構筑文章的骨架。實際上,只有以具體的人物、事例和具體的生活場景為主體構成的排比語段,才真正發揮其對文段的潤飾功用,才會達到提高語言表現力的目的。如有一位同學這樣詮釋幸福:不覺得,我又想起常被人鄙視的劉禪,雖樂不思蜀,但卻使蜀地的百姓免受戰亂之苦,統一的旗幟下,沒有戰爭就該是幸福吧;近代美學大師王國維緣于“文化斷裂”“文化幻滅”而投湖自盡,對其個人來講,誰又能否認,這是一種殉道般的幸福呢?同樣傅雷夫婦在無力承受壓力的情況下,雙雙自殺,也該是一種解脫地獄般痛苦的幸福吧?只不過,對他們來說,這是另一種意義的幸福:解脫的幸福。
④排比語段要富有變化,以免有板滯之嫌。在平時的訓練中,“正舉反問”方式的應用較為普遍。。請看下面的事例:歷史常給人以警示,假若當初商紂王能廣開言路,察納忠言,何至于落得個眾叛親離,葬身火海的下場呢?假若當初蔡桓公聽從扁鵲的勸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反過來說,假若當初齊威王不采納鄒忌的諷諫,又怎能使齊國“戰勝于朝廷”呢?假若當初秦孝公不聽商鞅之諫而實行變法,何以能稱雄于六國呢?假若當初唐太宗不聽從魏征的勸諫,又怎么能有“貞觀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見,不善納人言者,亡;善納人言者,昌。并非每一個春天的日子都是百花盛開、陽光燦爛,并非每一個季節都適合播種或收獲,也并非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的留戀,有的風景美的太蒼涼,何必留戀太多,沉迷太久?這段話有比喻句式、有排比句式、有否定句式、有反問句式,幾種句式綜合起來給讀者一種比較輕松、愉悅、跳躍和諧的感受,朗讀起來朗朗上口,頗有氣勢,并且令人沉思再三。其效果不是一般的陳述句所可比的。
總之,排比句的運用不僅可以平中見奇、俗中顯新,有時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從而使文章神完氣足,不同凡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