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文寫作課后心得參考示例
在拿到應用文寫作這本書之前,我們都很驚訝,都寫了十九年的作文,大學還要學習寫作文?但是在第一堂課,觀念就發生了大大的改變,應用文寫作與普通的作文寫作很不一樣。而且給我們上這門課的潘老師也很挺幽默,還會給那些回答問題回答準確的同學送個小禮物什么的。我可以百分百的說:這門課是深受同學們歡迎的。它不僅讓我們學到應用文寫作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學會怎么更好地做人做事。
過了那么久,我還會深刻的記得,潘老師對我們提出的五個一:名言、好字、心得、調查、十次作業。詳細的要求就是:每個同學都會有一個在課堂上介紹一句名言的機會;每個同學都應該學著去寫一手好字,最后上交一頁好字給老師過目一下;每個同學都可以在心得中暢談自己在這門課收獲了什么;還有根據老師的要求做一次調查;還有穿插在整個課程之中的十次作業,也算是應用文寫作的實際訓練吧。當我聽到這些要求的時候,我感覺到這門課真的不是那么隨隨便便的,我也由心的感激老師的教導,因為我一直都很認同:“嚴師出高徒。”每一次上課之前,介紹名言的同學都會為大家精心準備一番,都希望能給大家展示出名人名言的魅力,雖然只是短短的三五分鐘,但卻讓我們都學到了很多,比如為人處世的道理,又再如上講臺的勇氣和如何才能讓自己不緊張的方法。
其實在開學之前,我就已準備好一本行書鋼筆字帖了,因為我希望自己能寫一首好字。沒想到在應用文課堂上也有這個要求,我覺得好開心,同學們也會跟我一起努力哦。還有,老師也讓我覺得好感動,大學那么久,第一次看到每次寫的作業都會有老師認真的批注。
好了,在這里也淺談一下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吧。第一節課,我就聽到了老師對我們講解應用文與其他文體的`區別,令我最深刻的是:“應用文是一種很實用的文體,是每個同學都會在日常生活有所接觸的。所以它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文體,或許還可以說是很有必要去學習的文體。它不像散文那么毫無規則,也不像小說那樣需要‘高于生活的情節’。其實那些愛情小說里面情節,都是很不切實際的,你有沒有發覺,里面的主人公,不是吵就是鬧,不是哭就是笑,而且他們還不需要吃飯睡覺。”簡潔而又幽默的講課方式,讓我明白到應用文的重要性。有人說應用文寫作是能力的體現,是素質的體現,是單位用人的標尺,是成功的基石。我們高職院校的學生理應也應該具備一些應用文寫作的能力,以便能在社會上有更好的立足。
我漸漸的了解到應用文的語言表述應嚴謹、準確、得體、簡明。其表達方式有記敘、說明和議論。其與文學寫作有很大的區別,應用文寫作解決的是現實工作的需要,比如寫信、合同、調查報告,只講準確,不講文采和情感,而文學創作指寫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一般允許虛構情感,供人娛樂或欣賞。
我在課堂上還得到了一個道理,有時候,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會因為跟風而做錯了事情,有些事是需要自己靜下心去查閱發現其正確與否的。就像那個公告與通告的區別,以前,我也以為兩者之間是沒有什么區別的,認為都是公開告知的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會把兩者通用。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實在太遠了,第一,內容屬性不同。公告用于“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兼有消息性和知照性的特點;與公告相比,通告的內容是“在一定范圍內應當遵守或周知的事項”,具有鮮明的執行性、知照性。第二,告啟的范圍不同。公告面向國內外的廣大讀者、聽眾,告啟面廣;通告的告啟面則相對較窄,只是面向“一定范圍內的”的有關單位和人員。第三,使用權限不同。公告通常是黨和國家高級領導機關宣布某些重大事項時才用,新華社、司法機關以及其他一些政府部門也可以根據授權使用公告。而通告則適用于各級行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潘老師說的很深刻,我們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公告。當時我很驚訝,覺得不敢相信,但是現在我明白了。
潘老師說過“只要在課堂上肯學,在課后按要求完成任務,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能學好應用文寫作?!边@是老師的信心,逐漸也變成是我們的信心。公文也不過十五種,一一說來,就是:決議、決定、命令、公報、公告、通告、意見、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復、議案、函和紀要。我們還有針對性的學了公文的格式,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際訓練,比如寫通知和請示。相信我的同學們大部分都會像我一樣,對公文寫作有了一定的熟悉吧,這種能力,我深信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將起到有很大的幫助。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大學畢業生不一定得寫小說詩歌,但是一定要能寫工作與生活中實用的文章。”還有衷心感謝老師對我們的苦心教導,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很多在平常生活中學不到的東西。
愛的教育讀書心得示例參考
多年的體育教師工作使我深深體會到:搞好體育工作的最大秘訣是“愛”,這個愛是對學生的愛,這個愛包含著師愛、母愛和友愛。
【第1句】:師愛
學生成長中的導航燈“為人師表”這個“表”體現一個教育工作者的魂?!把孕杏恕笔俏叶嗄陙淼墓ぷ鳒蕜t。做學生成長的導航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是一個教師對學生的責任,這種責任是師愛的核心,它決不是心血來潮的一次比賽,一次活動,而是來自體育教師平時細致的工作。記得曾經有一名學生家境貧困,中午放學后,為了不吃午飯,在操場上踱來踱去,是自己田徑隊的學生,所以看到我后他禮貌的向我問好,他以為自己假裝的很好,我問他為什么不回家,他說已經回來了,可是我笑笑,看著他稚嫩的小臉,心中蔓延出一些酸楚,我摸摸他的頭告訴他有什么困難一定要來找我,可是他固執的說自己很好,我要他跟我去吃飯,可是他卻調皮的跑開了,我知道他不想讓別人用同情的眼光看他,所以我就看著他跑開了。下午正好有他們班的體育課,我拿了買好的面包和水告訴他是他媽媽送來的,而且要求一定要我看著他吃下,他相信了,狼吞虎咽的吃著,我看了這個孩子,淚水不禁已經在我的眼眶旋轉,可我忍住了,我知道教師的師愛對于每一個孩子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他們無法得到一些家庭的溫暖,我們的師愛也許會給他們的心靈中播下一些溫暖的種子。
當今社會,誠信已漸遠離孩子,誠信這種美德決不是一個“狼來了”就能培養出來。作為體育教師的我,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誠信,把“誠信”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田。每次比賽或舉行活動后,我總想發些獎品給表現突出的孩子。像這次考試,為了讓學生努力取得好成績,我在比賽前鼓勵他們,誰能拿好名次我就獎勵他。真是有效,所有的孩子都為了獎品在比賽場上飛快馳騁,都拿了很好的名次,而且也因為他們的努力,我們學校也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一名,那么獎品不獎了嗎?不!我還是獎了,盡管獎品不是很珍貴,但至少在學生心目中我是一個說話算話的老師,用自己的行動教他們也要做一個說話算話的學生。誠信這種美德也許就在這次在他們身上鑄就?!皾櫸锛殶o聲”讓學生的思想在我言行的影響下,在師愛的感召下發生良性變化,才是一個教師最大的驕傲。
【第2句】:母愛
學生心靈中的一縷陽光。常言說“娘不嫌兒丑”,我總把自己所帶的校隊的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去關心,愛護每一個人,例如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進行特別的關愛,我認為這才是人性中母愛的偉大,女兒甚至有時會吃醋的說,我愛學生勝過愛她。也許是出于母愛的光環,我所帶的孩子們都對我像媽媽一樣親切,每當看到自己所帶的孩子成功的拿到獎牌,我內心的激動確實無以言表。我的很多朋友看到我這么辛苦,都為我鳴不平,說這工作太苦了,可是我卻告訴他們,我樂在其中,而且我以我的孩子們為驕傲,我從不擔心自己的.物質生活沒有他們的優越,可是我擔心我的學生會落后于其他的同學,每當我想到那個家境不好的孩子,我總會找理由給他買點衣服,買雙運動鞋,或者買一個盒飯,那個學生也十分感激,以至于現在已經是中學生的他見到我都還緊不住要敬禮,我告訴他,你已經不是少先隊員了,可他總是記不住,我也不再注意他的敬禮反而覺得很溫馨,一種作為教師特有的感受。
無論如何,教師的職責之圣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如果你能夠親身體驗學生的可愛,可恨,天真無邪,也許每個人都會是天下最好教師,所有的人都會對教師充滿崇敬。其實教師的職責也在于責任,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奮斗,汗水都會為孩子們的成功之路上鋪下一些墊腳石,我想,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快樂成長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最大愿望吧。
《應用文寫作》學習總結參考
轉眼,大學時光不經意的從我們的身旁悄悄地溜走了,留下的有我們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還有我們學習過的知識,印象最深的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應該就屬應用文了。
《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程最難學,也最有用處。我們的日常學習、工作、生活都離不開應用文。開會要發通知,聯系工作要開介紹信,互相協作要簽合同,讀書學習要做筆記,感情交流要寫書信,生活起居要寫計劃,可以說應用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應用文。
在半年的《應用文寫作》學習中,我們練習過計劃和總結、海報,還有一些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復、函、欠條、借條等課堂練習訓練,最重要的'是老師還給我們講了論文和合同一些注意事項和規范格式,讓我們近距離的接觸一些合同糾紛案例,并談談了自己對合同糾紛案例的看法,說出合同的不足之處,進一步理解和記憶合同的七個必要內容。同時也讓我們對應用文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
學習了應用文之后我想談談三點看法和感想:
【第1句】:首先,我覺得應用文寫作是一門實用性特別強的專業寫作課程,它能使我們的實際寫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今后工作當中能解決商務活動中的實際問題。
【第2句】:其次,應用文不能用修辭手法,不能附帶感情色彩的寫應用文,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喜歡文辭華美、詞藻豐富的文學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和精神愉悅,但應用文寫作不同于文學作品,中華詞藻豐富多義,容易表達不清,引起歧義,造成糾紛,因此它的文風相對來說就要樸實無華一些,基本上很少在詞句上粉飾雕琢,一定要避免這種“多義性”,意義一定要明確。另外應用文寫作應該追求一個“實”字,應用文不是供人們把玩鑒賞的藝術品,它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它是一種應用文體,是為了實際工作、實際生活而形成文字的東西,是傳遞交流信息、商洽處理問題的一種工具。因此,應用文寫作時一定要避免那種不合適的文風。切記洗盡鉛華,其實天然雕飾也是一種好的文風。
同時應用文寫出來不應該給人一種干巴巴、讀來索然無味的感覺,既然文章總是要讓人來讀的,包括應用文也是要有相關的人員去閱讀,那么不可避免就要考慮人的閱讀心理,要有某種禮儀性,讓人愿意讀下來,讓人賞心悅目。
【第3句】:最后,我覺得應用文寫作是“死板”而不乏“靈活”的寫作。它雖然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不比得文學創作,個人可以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是我們學應用文也不能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像做填空題那樣寫出來的應用文,毫無感情可言。應用文雖不需要辭藻華麗、韻味雋永,但它講究一個“實”字,其實它是“看似無情卻有情”,不可小覷。
半學期的《應用文寫作》課程臨近尾聲,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受益匪淺,我相信在今后,我會將自己所學到的應用文知識應用到我的日常學習、生活當中來,我將更加努力的學習,開始新的人生征程。
課文《橋》的課后反思參考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工地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冷靜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身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同學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冷靜冷靜、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同學樂于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而實際上,同學由始至終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沒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動,也沒有被我的激情感染。想想自身的優秀教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沒什么問題,但為什么偏偏出了這么大的問題呢?冥思苦想,終于找到了答案。
原因在于不論是從年齡、視野還是經歷的角度考慮,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離同學的生活太遙遠了,雖然同學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到許多優秀人物的英雄事跡,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同學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缺少這樣的生活體驗,因此,從內心上來講,他們對這類人與事并不認同。所以,在學習《橋》這篇文章時,同學對于文本內容充溢懷疑,他們的情感是慘白的,以挖掘語言文字來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在他們看來只是一種弄虛作假的形式,所以他們報著一種游戲的態度冷眼旁觀,嘻皮笑臉、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狀呢?我是這樣想的:首先從同學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來看,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金錢的地位日益突出,人與人的關系處處和利益掛鉤,同學在生活中已經很難感受到鄰里親情,很少看得到熱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們對于貧窮的漠視,對于苦難的漠然和對于需要協助的人們的漠不關心。
再者從同學所處的家庭小環境來看,現在的家長迫于各種壓力,在生活中扮演著各種角色,有著多副面孔,小朋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漸漸失去了童真,學會了偽裝。
新課標指出:“培養同學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边@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發展需要。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面對這種現狀更是任重而道遠。那么我們如何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真正走進同學的心靈呢?
帶著這樣的考慮,我又換了班級上課。課前,我先讓同學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如從報紙上看到,從他人那里聽說的,自身親眼看到的……,然后說給班上的同學聽。這是課前“熱身”,使文本漸漸貼近同學的生活。上課的時候,我先給同學講幾個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故事,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同學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身情感,然后再開始學習課文。這次,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課堂上同學的情緒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朗讀充溢了深情。
有幾個情感豐富的女生眼里閃動著淚花,帶著哭腔把感人的文案讀給大家聽,她們的情緒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華。兩節課如此巨大的反差,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學內容和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才干夠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時教師已無需再說“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老漢的人物形象早已成為一種偉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同學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暢。真實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
同時這也讓我看到了希望:雖然同學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純潔、天真,但他們的心還是柔軟的,內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誠的,只是暫時蒙上了一點兒灰塵,需要我們稍加拭擦。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滲透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也不是除教學內容之外的和加任務,它是一種感受,是一種領悟,是情感共鳴弦樂,是心靈凈化的樂土。要把它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要將文本內容和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上文中讓同學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喚起同學的生活記憶,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因為只有引導同學聯系自身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此時的感受才干是最真實的,最深切的。脫離了同學的生活經驗,人文教育只是一種牽強和會的形式,無法滲透到同學的心靈深處。
其二,可以借助媒體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氛圍。如選擇一些和文本類似的故事、錄象片段等,從而進一步激發同學的情感。因為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終究是有限的,根據學習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補充一些課外內容,也就是在堅持同學個體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個體經驗,將更廣泛意義上的經驗傳授給同學,從而打造一條學習世界和生活世界、課程與生活之間的陽光大道。
還是舉《橋》的例子,上課伊始,我先向同學介紹一些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英勇事跡,并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同學觀看。這樣做得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拉近同學與文本的距離。因為同學身邊的好人好事與老漢的舍己為人、英勇獻身的事跡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異,而補充內容與文本內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為接近,正好彌補了這一差異,這時再引入課文學習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動同學,教師必需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假如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同學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是的,教師不只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將自身高尚的情感,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使這一切一起成為同學解讀的資源,這樣才干真正進入同學的心靈,使文本、同學、教師三者融為一體。
所以,一個能夠釋放自身情感的教師,也肯定能夠引領同學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